APP下载

“五个全力以赴”努力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2012-01-28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李千火

浙江国土资源 2012年6期
关键词:集约国土资源节约

宁波市国土资源局 李千火

“五个全力以赴”努力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宁波市国土资源局 李千火

2月25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攻坚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王辉忠书记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 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而奋斗》的报告。这一报告既体现了庄严的政治使命,也是宁波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取向。报告立意深远、高屋建瓴,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报告对过去五年成绩的总结客观、公正;对形势的分析全面深刻、科学严谨;对所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回避,坦然应对;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

一、认真领会和把握好市十二次党代会对国土资源工作的要求

这次党代会报告中多处提到“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地耗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制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滩涂围垦、低丘缓坡改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深化资源要素供给机制改革,推动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优势企业优先配置,努力建设科学发展‘高产田’”等,可见,土地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国土资源工作功不可没,这与国土系统这几年“锐意创新、善治善为,因势而进保发展,逆势而上保红线,顺势而为强基础,乘势而治抓队伍”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施和“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推进,宁波正处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在当前供需的矛盾、违法的压力和队伍建设的任务都十分艰巨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和把握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重要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现“两个”现代化和努力成为“四好”示范区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构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具有宁波特色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通过确立新理念、理清新思路、实施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将党代会精神转化为国土工作的有效举措,转化为破解“两难”、实现“双保”的推动力量。

一方面,要转变发展理念。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日益减少,过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依靠大规模开发土地后备资源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也难以持续。只有转变发展理念,坚持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才能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通过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通过节约集约推进转型升级,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节约集约。

另一方面,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发展理念要求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从宁波实际出发,落实好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总体要求,就是要在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基础上,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实施科学管理;就是要在坚持两个“最严格”制度的基础上,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始终把服务民生摆在首要位置;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资源节约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坚持“五个全力以赴”,实现“五个又好又快”,贯彻落实好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按照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等十方面工作部署,结合工作实际,重点要在双保工程、节约集约、城乡统筹、服务民生和业务党务有机交融等方面下功夫,学精神、破两难、促转型、惠民生,努力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

(一)全力以赴抓好“双保”工程,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保障发展用地要用统筹的方法、融合的手段、倒逼的机制,来破解双重压力和两难困局。

一要着力强化规划管控。首先,要严格规划“刚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严格执行“三界四区”(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边界,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的空间管制规则,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扩张。其次,在强化规划“刚性”的同时,要用好规划的“弹性”。按照《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和《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条件建设区土地规划用途调整管理的通知》(浙土资发〔2011〕59号)、《关于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指标使用管理的通知》(浙土资发〔2011〕60号)等有关要求,对预留指标的使用、空间的置换等,按照规定程序做好相关区内土地用途的调整工作。再次,适时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按照省里要求确定一个县(市、区)先行试点,对规划的执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修改要求。二要着力优化配置增量。坚持有保有压,科学合理分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把有限的增量指标配置到重点的转型升级项目上去。就宁波而言,要优先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大项目以及民生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对指标使用的差别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加强指标使用情况实时监管、开展指标利用情况评估、加大指标使用考核力度,建立起“分配引导、考核约束、奖惩激励”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配置好和利用好有限的指标。同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供地政策,按照优先发展产业优先供应土地的原则,主动引导产业项目用地投向。三要深入挖掘盘活存量。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存量土地流转速度,把扩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冲动引导到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上去。加快低效利用国有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快批而未供土地的盘活利用,提高土地资源效率。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节约集约用地的挂钩力度,努力实现以“增量”撬动“存量”。四要适当加大周转流量。坚持“计划指标保重点、一般用地靠挖潜、农村建设靠增减”的思路,坚定不移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中心镇和中心村发展用地需求原则上要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政策解决。有效调控增减挂钩指标流量,提高周转频率,加快周转速度,用足用好部里戴帽下达我市的8000亩周转指标,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资源保护工作要在运用管理性、建设性、激励性保护措施的同时,着重在优化空间、推进流转、严格管控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要坚持优化空间促保护。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加快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实施“台地工业、坡地村镇”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念好“山海经”,缓解土地供需紧张矛盾。二要坚持推进有序流转促保护。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既可以解决土地资源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利用问题,又可以解决耕地的抛荒问题,是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手段。要结合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耕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三要坚持管控提升促保护。强化规划刚性,通过新一轮规划的实施、基本农田划区定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等措施,对耕地实行严格管控。管控重点要从对具体空间位置的管控调整到对总量、规模的管控上来,通过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功能区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

(二)全力以赴抓好节约集约用地,努力促进资源利用又好又快。“国土资源是发展之基,节约集约是可持续发展之本”、“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勇破“两难”、实现“双保”的有效途径,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关键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建立健全符合宁波实际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尤其要把握好“用量”。严把项目用地关,严格项目用地准入条件,认真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指标。进一步优化调整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体系,实施财政、税收与土地利用联动机制,降低占地受益,提高保有成本。加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对上级确定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等,严格土地利用标准,完善相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确保将其建设成为节约集约示范区。

节约集约用地在做好盘活存量、优化空间等工作外,重点还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完善工作载体求节约。深入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模范县(市)创建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继续深入推进“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开展节约集约示范区建设。二是实施“二次开发”求节约。积极推进低效利用的国有建设用地“二次开发”。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开展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或转让现有厂房、土地来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对相关政策适时予以调整。继续探索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区别年限制度,实行与工业企业生命周期相一致的灵活年限出让方式。实施财政、税收与土地利用联动机制,降低占地受益,提高保有成本,利用经济杠杆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二次利用。三是探索评估制度求节约。围绕提高亩产效益,建立完善“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估机制。探索实施节约集约用地评估制度,强化绩效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对达不到节约集约用地和投入产出标准的,通过相应手段促使原用地者退出土地,以加快土地资源的流转速度。

(三)全力以赴抓好资源要素配置,努力促进城乡发展又好又快。进一步拓展用地空间,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是勇破“两难”、实现“双保”的强大动力。一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向海洋资源要空间。海洋是宁波发展的最大空间,港口是宁波发展的最大优势。要牢牢把握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契机,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鼓励和引导建设项目向沿海产业集聚区集中、集聚,加快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要加强与海洋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建设用海指标,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优化建设用地规划布局。要进一步加强陆海统筹,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建设用海审批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衔接,规范围填海形成土地的权证管理。要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促进发展、分类处置、规范管理”的原则,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围填海形成土地,补办相关审批手续。二要积极争取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全市初步确定了杭州湾新区省级产业集聚区区块等10个以荒滩未利用地为主的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块,总面积14.6万亩,其中未利用地11.8万亩。要努力向国土资源部争取将我市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工作纳入《关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共同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增设以荒滩为特色的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单位,并给予规划、计划等方面政策的支持,积极探索出一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好路子。三要加快推进增减挂钩,努力向结构调整要空间。党代会提出了“要坚持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根本途径在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既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城乡用地供需矛盾,又促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精神,充分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房两改”、“下山移民”以及“幸福美丽新家园”等政策措施,努力搭建工作平台,形成工作机制。

(四)全力以赴抓好服务保障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又好又快。服务保障民生,确保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是勇破“两难”、实现“双保”的落脚点。一是维权,农民土地权益的维护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落实包括农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合法有据的权利保障。同时,要高度重视征地拆迁管理,顺应国务院即将出台的《征迁条例》,规范征地拆迁管理,逐步缩小征迁范围,提高补偿标准,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来实施补偿。当前的重点是推进阳光征迁和纠正违法违规征地拆迁。二是维稳,要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坚持依法行政,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力度。同时,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隐患排查、预报预警、群测群防,突出搬迁避让和临灾避险,提高防灾水平。三是优先,作为当前国土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开辟保障性住房用地服务报批绿色通道等方式,切实解决保障性住房用地问题。同时,要抓好新农村建设及农房两改等用地保障工作,加强研究和帮助解决“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等难题,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五)全力以赴抓好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努力促进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党建与业务的有机融合,是勇破“两难”、实现“双保”的组织保证。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国土资源工作水平。实现“两个”现代化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和把握好市十二次党代会的精神实质,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主动加快知识结构更新。增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再次,加强学习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转化为克难攻坚的实际行动。通过这样的学习,真正实现“立德”、“增智”和“解难”。二是要狠抓落实,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努力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提供国土资源保障,关键要落实好抓手。要深入开展“争双先、破三难、创四优”以及“干部进村入企、一线解难创优”等行动,确保党建和业务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努力形成“以实为要”、“以干为先”的良好风尚。三是要廉洁从政,创建国土资源部门的新形象。要把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来抓。同时,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真正做到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

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发展的视野和智慧。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好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王辉忠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变希望为使命,立足岗位、干字当头,勇破“两难”、实现“双保”,创造性地开展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努力构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为加快建设“四好社会”和基本实现“两个”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集约国土资源节约
节约
欢迎订阅2020年《国土资源信息化》
节约
节约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2016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统计分析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