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绿色发展不再昂贵

2012-01-28张永伟,张立群,周宏春

中国发展观察 2012年8期
关键词:能源绿色经济

张永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绿色发展是机遇,也是动力,让绿色有利可图的根本是靠创新。最近在调研时,遇到两个例子。一是在美国看页岩气开采。美国正在推一项绿色技术,进行气体回收,每增加一个投入会实现10%的回收利润。二是我们在深圳考察一家锂电池生产企业,一次性投资120万安装酸处理系统,每月能够从回收中获得30万的收入。所以,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一个增值业务。

现在,关于绿色发展存在的争论就是,大家认为绿色很昂贵,绿色技术用不起,特别是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下,存在诸多障碍。比如,在光伏电池领域,估计未来两年都会处在一个深度衰退当中,一些近几年领头的企业的负债已经超过了85%,一个企业有高达50亿美元的负债,结果是有规模而无技术能力,破产是迟早的事。由于不掌握技术,利用的是国外的市场,这样一种追求生产和规模的发展模式,把我们所推崇的绿色产业变得很不持续。所以如果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不依靠创新,不依靠关键技术突破,不形成持续的技术进步能力,简单走过去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绿色”会成为“灰色”。

美国由于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突破,使其在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复苏、交通结构调整、能源外交、气候谈判等方面都增加了很大的余地。2005年到2008年,在美国气价最高的时候,大量的企业开始研发新的开采技术,一个是压力技术,一个是水平开采的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油气开采的成本。所以,2011年非常规气的产量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7%,到2035年会达到50%,现在由于美国天然气供应特别充足,天然气的价格连续五年骤降,在美国把天然气液化(LNG)之后,加上运费运到中国,也只有上海现在LNG的1/2。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导致气价很低,我们了解到像陶氏化学公司,2012年开始,三年之内启动在美国本土40亿美元的燃气化工的投资。美国的重化工业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复苏。

由于气价比较低,美国新增的发电,基本上都是燃气发电;另外绿色出行,卡车和市政用车,过去都是烧汽油和柴油,现在是快速地变成烧燃气,百公里能耗降低30%。正是由于市场机制催生的两项关键技术,让美国的能源结构和现在的工业结构都出现了大的调整。所以,美国的页岩气技术及其应用印证了绿色发展不但是机会,而且也不再昂贵。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永生和张永伟介绍了一些很好的观点。从张永生的角度来讲,是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上的框架,这个框架是从整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角度,对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最优化的配置,都是要有约束条件的。张永生的观点是,这个约束条件是在变的,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是在变的。而当约束条件变化之后,整个优化组合的过程就会起变化,那么会有一些新的优势产业发展起来。

而我想把这个约束条件与个人需求连接在一起,首先发展需要满足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吃穿用包括基本的住和行,在这个之后可能才能谈到环境,才能谈到绿色发展。所以刚才张永生也谈到,绿色发展是需要有政府做工作的,政府要把这样一条警戒线建立起来,这个约束才能真正地形成,也才能够使一些绿色方面的生产劳动价值变得比较高,有比较高的使用价值。并且张永伟也谈到,发达国家已经在对整个环境优化的呼声加大,所以我认为,第一个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市场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对绿色产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第二,从目前整个绿色产业的发展来看,刚才张永伟讲到要依靠技术创新,这个是很重要的。发达国家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比我们优势要大,有可能从全球对绿色经济需求扩大中,发达国家获利是最大的,而我们国家就现在的发展状态来看,获利是相对比较小的。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研究员):我想说两点。第一,关于概念问题。国内现在使用的类似概念挺多的,比如说绿色经济、绿色增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还有生态经济。在国外这些概念的起源不同。绿色经济主要由环保领域的专家提出并使用的,生态经济是农业(含林业,即大农业概念)专家提出来的,此外还包含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低碳经济是从能源战略调整和减少碳排放角度提出来的,在能源和环保领域用得较多;循环经济在国外主要是研究废弃物的回收与综合利用的,而在我国应用领域广泛,在农业上也有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强调这些概念的由来,是想说明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应当知道研究的对象是有差异的,只有根据研究对象确定概念模型才能清楚地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换句话说,无论是做产业分析还是经济研究,我认为需要把研究对象搞清楚,否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在我们到企业或地方调研时,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我国不断有新的概念推出,前一个概念还没有弄懂又出了一个新的,不知道概念的准确含义是什么或者想要做什么。当然,国外用词也是有差异的,例如亚行、韩国用的是绿色增长,主要强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欧洲跟美国的情况也不一样。我觉得,在做研究时必须搞清对象,否则我们的理论挺好,但管理者的理解与理论研究的重点会有差异,也就可能会产生交流的障碍。

第二,关于机遇还是挑战的问题。刚才大家讨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美国绿色新政的提出,强调的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培育竞争力;但国内很多人把绿色低碳理解为阻碍增长的、是国外搞的“阴谋”。我的看法是,同样的低碳产业,如太阳能,在我国是高碳的,而发达国家是低碳的,因为我们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出口的产品是高碳的,但是国外用这些产品生产的东西是低碳的。

风能也是如此。从2009年开始国内投资快速扩张后,这些行业现在进入过冬期;虽然加大政府投资有好处,但很难改变行业发展现状。有人说国外的情况也一样,事实上是有差异的。2011年美国的太阳能一体化项目增长120%以上,发电成本降了20%多。我们的风电发展也很快,2011年已经有六千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了。

我们刚才讨论了经济增长与创造就业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形成新的产业、带来就业机会,但同样,对于老的产业而言,也需要转型。如一些使用落后技术的产业必然要被淘汰,也必然要减少就业机会。

前面我们提到了环保产业。在研究制定我国的节能环保规划时,有专家希望把“蛋糕”做大,规模做大了肯定带来GDP增长,但环保产业本身的性质也是有争议的:它是增加蛋糕的还是从财政中分蛋糕的?我想通过经济学分析,应该给出一个更明确的信号,并不是把环保产业的“蛋糕”做得越大越好,毕竟发展环保产业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来改善环境质量;而节能产业的发展就有所不同,节能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当加大推进力度。

宣晓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我认为张永生和张永伟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到底能否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因为能源的使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将起到最为根本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比如英国为什么能够最先发动工业革命,进入到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考察能源使用方面,就可以看到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能源使用中煤炭比重超过50%的国家。在1760年左右,英国一个国家所消耗的煤炭量,是世界其他地区消耗煤炭总量的五倍还多。所以,煤炭的使用是推动英国经济社会实现突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能利用的能源主要只是当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太阳能。但煤炭的利用本质上是将悠久历史过程中深埋在地下(即历史上通过存储的太阳能)的能源开发利用了起来。事实上,加州学派的彭慕兰在《大分流》这本书中,就认为煤炭的使用是东西方经济发生分流的关键因素。

所以,我认为绿色发展的本质跟历史上的煤炭发现利用是一样的,这个是一个根本性的能源利用问题,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变化。那么问题是为什么西方能够开始实现大规模对煤炭的开发利用,而中国却没有。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中国也早就发现了煤炭等化石能源可以使用,但却没有进入到大规模利用的阶段。为什么英国会最早开始大规模使用煤炭,但是其他的国家尤其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发达的中国却没有,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也有助于回答中国怎样才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从表面上来看,煤炭的使用仅仅是能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可以看到对于煤炭的大量使用离不开蒸汽机等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利用。也就是工业革命带来了对煤炭的大量使用。而蒸汽机的大规模使用,一方面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本身的进步,另一方面离不开专利许可使用权等市场基本制度的产生。由于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例如蒸汽机的制造者都要给发明家交相应的许可费),因此推动了蒸汽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而科技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又离不开对这些制度进行正当性论证的价值和观念。只有工具理性观念的产生,才带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只有个人权利观念的确立,才有现代契约型的市场经济制度。所以,煤炭的大规模利用,背后有着一整套制度和相应观念的支撑,它是由一个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迈进的一个结果,不仅仅是能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化石能源枯竭等问题的影响,现在全球能源使用方式又到了面临根本性变化的时代。全球能源体系将逐步由目前的化石能源为主过渡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抓住能源方式转变的机遇,率先实现绿色转型呢?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可能也不能仅仅就能源谈能源,就绿色谈绿色。这个转型,同样涉及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以及这些制度背后的价值观念变迁。就目前来看,事实上中国尚未做好这个准备。以永伟所说的页岩气为例,美国之所以能够在页岩气开采上实现突破,根本得益于其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安排,在这个制度下,各方的权责对等、激励相容,在政府有效扶持下容易实现突破。反观中国的情况,能源市场垄断格局迟迟难以打破,有效的激励体制无法建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绿色发展,即使政府再加大投入,也是不可能的。

林家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研究员):我谈三点感想,第一,关于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永生讲首先是传统模式走不下去了,面临新的机遇,但是我认为是不是还有更为基本的理由?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发生了变化,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提高了,这可能是更为基本的理由。在全世界,对于环境、绿色发展模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么现在产业链也是在全球化模式下构建,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产品的时候,也要求你为他提供产品绿色采购,要构建绿色供应链,所以这些是比较基本的理由。

第二,张永生对制度层面谈得更多一些,张永伟对技术层面谈得更多一些,不过张永伟也提到技术是制度所催生的。所以想到吴敬琏老师有本书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那么对于走绿色发展道路,也必须制度与技术并重,或者要通过制度层面的变革来促进对于绿色发展能够起到重大影响的技术出现,很多问题都要通过这个技术突破来实现,如果没有技术突破,能源结构的转换,很多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还是不能够顺利地进行,那么就需要有意地在制度层面上,对于促进技术发展进行努力。

第三,环境问题更多的不是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这一点本身是可以商榷的。我们有一个比较强的政府,政府的执行力很强,按照这个逻辑推下来,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政府怎么去正确地做事,去做正确的事,这才是最关键的。

·回应·

张永生:非常感谢大家的评论,非常有价值。家彬讲的需求变化在报告里是有所体现的。例如,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果继续这种发展模式,可能会引发某些社会危机。但是,需要强调一点,通常我们可能把绿色发展简化为一个要改变“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

通常认为,由于需求的变化,GDP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之后,出现对好环境的需求,且政府更有能力来治理环境。我们对绿色发展的理解可能比这种想法更进一步。绿色发展不仅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比“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更加深化和全面。

我举一些例子只是想说明,经济组织结构正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现在经济学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在给定经济结构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通过组织变化来降低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现在提绿色发展,也不是2013年就实现绿色发展,而是2030年的远景目标。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采取什么行动,更多地夯实经济基础,然后加大纠正政府对环保方面责任的缺位,通过这些来促进绿色发展,是一个渐进模式,而不是休克疗法。传统经济学不能预见到减排或者环保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正面效应,而是认为减排对经济有负面作用。

所以,我鼓励大家来做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一个原因,就是其中有很多有趣的经济学问题。例如,在一份著名的气候评估报告中,用非常传统的分析方法分析气候变化问题,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会导致未来损失的减少,就是说遏制气候的变化,未来的损失会减少,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好处。全球减排最大的优点,就是要投入多少成本来取得多少收益,由于这个收益是未来的损失的减少,所以要用贴现率来算,需要投入多大的成本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传统的分析方法。

这个想法是非常老套的,传统的经济学没法预见减排会导致经济的另外一种效果,即减排有可能带来另外一种具有本地性的好处,即推动本地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经济增长。例如,亚当·斯密在讨论自由贸易的时候,主流观点都认为,单方面的自由贸易会对经济增长不利,所以每个国家都要有关税。但是,英国率先实行单边的自由贸易政策扩大了市场,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他国家在竞争条件下就会跟进采取自由贸易。

所以,在国际谈判中很多国家把减排当成负担,而可能就有一些国家认为是机会,减排具有本地性特征,不会有搭便车的行为发生,就是单边的减排产生好处以后,由于国际竞争,其他国家就不得不跟进,以提高其经济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能源绿色经济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