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留守儿童的生活
2012-03-11赵俊超
赵俊超
走入留守儿童的生活
赵俊超
时间回溯到2007年。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我随同蓝毛伟姐弟俩一起回家。这是我第一次走入留守儿童的生活,在此之前,5800万留守儿童在我头脑中还仅仅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这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感情世界、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我震惊了。
当天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面,我试图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然而,一天跋涉劳碌之后,实在没有精力即时整理。最大的难题还在于我当时没有相机,无法让大家和我同样感受当时的情景。如此穷僻之地,到哪里去借个相机呢?事有凑巧了,学校里有个黄老师,当时刚好新买了一个相机。他连夜骑摩托车回到县城家里,把自己的新相机取回来给我用。“天赐良机”,成为这本报告的开端。
第二天一早,我对毛伟家的镜头进行了补拍,并去了更多的留守儿童家里。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孩子就此跃然纸上。韦丁生,一个漂亮的花季少女,独自带着弟弟生活,家里的房子却没有门,令我担心不已;周国荣,他的叔伯7人同去江西煤矿打工,因为矽肺病几乎全部病殁,留下一堆孤儿寡母;雯雯,由于缺乏父母保护而遭受性侵害,此后家里灾连祸结;更多的留守儿童是孤寂和想念,在我问起父母时潸然泪下……
从2007年至今,我已经10次到广西都安开展工作。如果仅按我进入留守儿童家庭的调查计算,也已经有4次,在这本书里按时间顺序将其编为上篇、中篇、下篇。随着时间的延伸,原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描述已经变成对他们成长的记录。我第一次去时,周国荣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现在已经上了初中;韦排、潘天众、余明孟已经上了技校,袁丽妮、韦暖浪考上了在广西负有盛名的高中——都安高中;走得更远的,袁彩妮已经去广东深圳打工4年,韦丁生、韦妹也已去了1年多;这还不是走得最远的,走得最远的应该是王宁肖,她已经嫁人并且有了一个7个月大的男孩,当年的留守儿童已经升级为留守儿童的父母……
我国现有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对应的进城务工农民有2亿多,他们是我们社会主要物质财富和服务产品的创造者。支撑中国奇迹的不是爆炒的城市房地产,那些虽然数额动辄百亿、千亿,但仅仅是账面符号而已,影响的是财富分配而不是财富创造,并不能使社会增加哪怕是一个烧饼的财产。留守儿童家庭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和骨肉分离为代价,换得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理应得到我们的关注、关爱。这也将最终影响到我们每一个城市人自身的生活。政策层面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种状况,在本书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供读者指正。
需要补充的是,随着对当地了解不断加深,观察范围不断扩展,本书视角也相应扩大。除了对留守儿童之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风土人物等也进行了描述。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会与我们如此不同,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国农村父母会那么狠心抛下孩子进城打工。同时,我也十分希望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希望保护美丽的都安山水,希望城里人不要吃、当地人不要捉野生动物,希望把属于自然的东西都还给自然。
最后,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朋友们表示感谢。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为我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使我能够有机会到都安进行调查,感谢王梦奎理事长的关注、推荐,感谢卢迈秘书长的指导、崔昕副秘书长的帮助和各位同事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的母校清华大学,我在这里度过12年求学时光,更有部分报告内容是在清华博士后在站期间完成的;我在广西时,得到当地教育部门、校长、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当地壮族、瑶族等各族农户家庭和孩子的积极配合和深情厚爱,在此向他们一并感谢。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中国发展和留守儿童问题的人们。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本文为作者自序,标题系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