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三化”同步推进转型发展

2012-01-28毕美家

中国发展观察 2012年5期
关键词:三化城镇城乡

◎ 毕美家

淮北是一座煤炭资源型城市,现辖一县三区,总人口220万,市域面积2741平方公里。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的思路,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路径,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四个统一”、推进“三个集中”,促进了城市的转型发展和城乡的统筹发展。

“五个统筹”:“三化”同步发展的措施量化

全面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路径。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锐意创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五个统筹”:

第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集约发展的原则,编制完成《淮北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空间布局规划及“七个一体化”专项规划,修编完善县(区)、乡镇总体规划及重点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一体化规划体系。以完善镇村布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重点,编制完成《2010——2030年淮北市村庄布点规划》,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00个“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整、生态良好”的农民新型社区,聚集人口30万,完成290个自然村搬迁。加强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中心城市一镇一农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三级开放型、组团式城镇发展体系。加快城乡道路、电网、水网、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在农村,实施村道硬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等“四个一”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一个村民服务中心、一所标准化幼儿园等“七个一”工程;在新型城镇,实施一条文明街道、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等“九个一”工程,着力提高重点城镇承载和集聚能力。

第二,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城乡资源差异化禀赋优势,着力加强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以6个省级开发区和1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2011年,淮北市非煤电产业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7.8%,比2007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今年可望达到65%;食品工业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除煤电以外的第二大产业;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29.5%,初步构建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打造食品加工基地、矿山机械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催生了金蟾制药、龙盟造纸等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煤炭资源的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引进了宝迪、雨润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金鹰、沃尔玛等一批高端商贸服务企业落户淮北,大幅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促进了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跃升。

第三,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大力实施均衡教育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引导小学向中心村和乡镇所在地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县城和市区集中。大力实施健康医疗工程,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运转协调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307所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了“院办院管”为模式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5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超过95%。以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和“小老板培育工程”,积极开展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三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66万人。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健全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五保集中供养标准,5.3万名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第四,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抓住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的机遇,加强山体、水体和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形成“三山六湖九河”的城市生态景观,塑造了“皖北江南、文明淮北”的城市形象。做好水生态保护规划和湿地修复建设,结合塌陷村庄搬迁,摸索出了采煤沉陷搬迁、集镇改造开发、征地搬迁、空心村整治、并村自建等5种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加大污染企业的综合治理力度,全面关停“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优化了城乡生态环境。把城市市容管理机制引入乡村,在乡镇、街道设立文明办,组建城管和清扫保洁队伍,形成了“一办两队”的工作体制。2009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三年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农村清洁工程资金6800万元,建立了农村垃圾“户集中、村镇收集、县区运转、市处理”机制。

第五,统筹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坚持重心下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构建城乡一体的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市级领导帮扶“后进村”制度,120多家市直部门与村、社区结成了帮扶对子。市、县(区)财政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在全市建成305个开放式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80多个,初步建立了以村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和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为两翼的新型村级治理方式,增强了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建立村、居干部工资持续增长机制,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

“四个统一”:“三化”同步发展的成效转化

第一,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坚持“三化同步”发展,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举措。在推进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引领,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以工业武装农业,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三化”的质量和内涵。三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保持12.5%的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7.8%,工业化水平提高了7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提高了近20%。目前,全市工业化率达到61%,城镇化率达到55.7%。在科学发展指数测评中,位居全省前列。今年1—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8%左右,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

第二,实现了城市和农村发展环境的统一。城乡一体化,是城乡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互融合、双向流动,逐步达到协调发展的过程。在推进中,必须坚持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城乡发展环境,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淮北市山体绿化率达到95%以上,石质山造林荣获全省特等奖,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6平方米,荣获“全国园林城市”称号。“淮水北调”工程和城乡水网工程启动实施,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2011年淮北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奖”和“第二届全省文明城市”。

第三,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一。“三化同步”发展的成果,不仅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上,而且要让广大群众享受“三化”的成果,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提高城乡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生活需求,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三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城乡一体化项目789个,完成投资近200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完成对民生工程的投入达18.5亿元。实施了城乡居民收入5年倍增计划,三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9%和55.8%,23.6万失地农民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今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将降低到2.7:1。群众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和谐度进一步提升,在2011年全国群众幸福感指数测评中,淮北市位列第56位,居全省之首。

第四,实现了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的统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和社会问题,更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推进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加强调度,勇于创新,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着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夯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群众基础。三年来,市、县(区)财政累计安排4亿元引导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投资近50亿元,其中新型城镇投入11亿元。

“三个集中”:“三化”同步发展的工作深化

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抓住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治本之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举措,也是“三化”同步发展的工作深化。

第一,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引擎。坚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大力提升工业的集中度,不断推进产业的集群发展、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在工作中,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功能配套、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3个省级开发区的扩区步伐,优化整合7个县区工业集中区,完善功能配套,提高投资强度,把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的优质品牌。采取政府共建、政企联建、企业自建,探索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知名企业共建园区。三年来,全市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面积扩展了28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397家,工业集中度达到70%,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到90%以上。

第二,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筑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平台。坚持走产城融合、功能齐全、区域分明、生态宜居、彰显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加快推进产业和人口“两个集聚”,全面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在推进中,我们坚持分档定位、分类指导,加快推进临涣、百善、矿山集等5个中心镇建设,按照市政标准改造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搞好城镇功能分区,培育壮大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使中心城镇真正成为上接城市、下连农村、沟通城乡的枢纽。结合淮北市矿伴生的特点,坚持矿镇共建,优化矿镇的资源配置,按照城市功能标准,改造建设了8个工矿型小城镇。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旅游休闲、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商贸、农村服务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12个区位、产业、规模、交通优势明显的特色小城镇。近三年,城镇建设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城镇经济已成为拉动县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启动建设了58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其中4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建成,目前已完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转移农民13万人,节约城乡建设用地8500亩。

第三,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集聚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素。加快农业现代化,必须整合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优化要素配置,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通过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规划,大力发展对粮油、畜禽、果蔬等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推进以都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出台《淮北市农民变市民办法》,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置产兴业,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三年来,通过村改居、土地换社保等方式,农民变市民近4万人。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年来,引进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120多家,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7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5%。

猜你喜欢

三化城镇城乡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人口与就业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