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住宅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2012-01-28章淳博
文/章淳博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住宅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据统计,我国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建设消耗的钢材占全国总用量的20%;水泥占全国总用量的17.6%。目前,政府已明确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2020年建筑节能远景规划目标”。因此,建设节能住宅,推广节能技术已势在必行。
一、节能住宅发展概况
所谓建筑节能,即在保证提高建筑物舒适度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它所界定的范围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空调、采暖、照明、家用电器和炊事等方面的能耗,而节能住宅就是采用了这些节能技术,能耗达到一定标准的新型住宅。
1.国外节能住宅的现状
欧洲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两次能源危机之后,瑞士、德国和北欧4国制定了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的发展战略决策。现在,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开始淘汰传统住宅,将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区域作为世界上居住品质最科学的地区。
瑞典的建筑节能走在业界的前面,瑞典1978年~1994年期间,在《环境标准》中对住户能源消耗标准进行多次修订,要求逐年提升。2005年又修订了住宅标准法规,其中对节约能源提出新的要求。瑞典政府目前有一份关于高能效、能源智能化建筑的综合性国家项目的议案。若以1995年的建筑能耗为起点,那么2020年的目标就是将建筑能耗降低20%,2050年降低50%;英国自1986年开始制订国家节能计划,将建筑节能由低到高分为10个等级。目前,英国的新建住宅基本上都达到了最高节能等级的要求,并且住宅的内部舒适程度也因节能构造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欧洲的节能住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十分发达,已具有卫生器具、热量回收系统、中央吸尘系统、防火门电磁阀控制系统和户内消防软管系统等配置。
2.我国节能住宅的现状
在国内,传统住宅仍是主流产品,许多新建住宅完全依赖空调和暖气调节室内温度,而采暖和制冷期越长,能耗则越高。我国住宅两个月的能源费用相当于加拿大一年的费用。在节能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投入发展节能住宅。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大量新技术、新创意、新能源和新材料被采用,“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园区建设。有“充满智慧的绿色建筑”之称的世博中心,以自然采光、遮阳系统、低温送风系统和冰蓄冷系统等实现了节能最大化;选用新型环保的节能建筑材料、先进的幕墙系统以实现绿色环保;选用雨水收集系统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世博中心的总耗能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的80%,建筑节能率达到62.8%,预计每年可节约2 160 t标准煤。
此外,上海还在崇明和闵行等地开展试点,推广应用世博科技成果,创建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为全市乃至全国的节能住宅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目前,我国对于节能住宅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和相应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也为数不多,但各地都已经开始了节能住宅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如制定了《上海市节能住宅建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J 08-205-201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行业标准JGJ 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等相关标准。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国已经认识到了发展节能住宅的重要性,并开始付诸实践。通过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从而大力发展节能住宅,推广节能技术。
二、节能住宅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节能住宅在我国刚刚起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节能住宅的快速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4个:
1.市场竞争力
和传统住宅相比,节能住宅的建筑成本要高出10%左右,售价也相应提高。虽然从长期来看,品质好、能耗低的节能住宅,可以大大减少房屋生命周期内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但消费者关注的只是购房时的总价,对节能住宅的优势和特点知之甚少,因此节能住宅的吸引力不大。对于开发商而言,缺乏政策支持,建筑成本增加,市场需求冷淡,造成投资欲不强。
2.节能建筑施工的质量
目前,我国节能建筑的施工存在不少问题,多数设计人员的建筑节能知识比较欠缺,对建筑节能规范和标准的理解有待提高。同时,建造周期长,节能施工环节多,施工方和开发商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施工中常常出现偏离设计和标准的现象,因而不能达成预期的节能目标。其主要表现为:
①改变外墙保温系统设计后,设计单位未重新送原审图机构审查;
②个别建设单位设计师对建筑节能规范不熟悉。如在厨房、卫生间和楼梯间等公共部位的玻璃窗设计时未按规范要求设计采用双层玻璃;
③施工单位不按设计图纸的要求施工。如在底层楼梯间处,未按设计要求铺贴保温材料;
④施工单位在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中涉及的外墙装饰线条、凸窗窗台板及凸窗两侧混凝土板等细部节点处理中未按标准图集或设计要求铺贴保温材料;
⑤开发商在工程中使用的节能材料良莠不齐,进场材料证明、复试报告不全,部分材料漏检等问题,而且此类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大大地影响了节能效果。
3.设计理念及节能材料
国内设计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大多考虑建筑物的外观及造型,重视绿化景观设计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却忽视了通风和遮阳等节能方面的配套设计。
目前,市场上的节能材料品种单一,且大多使用一次性能源,如外墙保温材料大多采用聚苯板,而每生产1 t聚苯板大约需要消耗2 t原油;采暖、制冷和通风所需要的能源也大多为煤碳或石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相对滞后,而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材料则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4.检测手段
目前,评价建筑节能是否达标,大多采用建筑热工法进行现场测量。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中最关键的一项指标,是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现场测量的内容包括与传热系数相关的热流密度、室内外气温、保温建筑墙体的室内外表面温度以及热流计的两表面温度。所用的仪表主要是热流计和热电偶。此方法以单元墙体热工性能来代表整栋楼的墙体热工性能,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故而要迅速和全面地确定建筑小区内所有建筑墙体或屋面的传热系数值,难度很大。
三、节能住宅的发展思路
节能住宅作为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前景是十分光明的,但在发展初期,正遇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节能住宅产业要生存并长足发展,离不开以下支持:
1.政策支持
在节能住宅发展初期,其“造价高、节能效益实现的长期性”特点,决定了节能住宅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导向和政策的支持。
①应完善建筑节能的制度建设
把制定节能规划,明确阶段任务,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考核内容。要实施相应的奖惩,以此来提高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重视;要建立健全节能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要制定主体单位的资质审核和建筑市场准入制度管理;要形成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②以优惠政策刺激节能住宅的市场需求
政府可通过税收、信贷和补贴等优惠政策刺激节能住宅的市场需求。建立统一的住宅节能等级评定体系,根据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贷款利率下调,以及所得税和契税等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投资建设节能住宅;改进现行的供热收费体制,针对高能耗等级的住宅收取相应的采暖费,从而增强消费者购买节能住宅的意识。
③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
加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建设,用直观方式调动投资者和消费者对节能建筑的热情;加强建筑节能信息宣传平台建设,普及建筑节能知识,宣传建筑节能的经济政策及其建设方式和经营方式;宣传建筑节能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建筑节能的技术、材料、产品及其性能;在建筑业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中,适当增加对建筑节能知识的考核,提高行业重视程度。
2.标准化支撑
标准化是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对节能住宅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大节能住宅标准化工作力度,由政府、相关标准化委员会、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牵头,不断总结放大世博会的成功经验和效应,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加快推进节能住宅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节能住宅的建设和发展有标可依。通过认证方法来推动节能住宅技术进步,促进节能住宅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开发节能住宅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3.施工质量保证
施工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要确保整个工程节能项目的质量,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体系认证是过程控制的可靠工具,要结合GB/T 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的相关要求,对每道工序进行严格控制和检查。上一道工序质量不符合要求,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每道工序完成后除了自检、专职质量检查员检查外,还必须强调工序交接检查,使各工序间和各相关专业工程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节能工程的合格控制。
4.检测手段把关
检测是节能住宅建设的最后一道关卡,对节能住宅的检测关键在于对系统节能效果的检测。不但要检测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房间气密性,而且要检测系统的耐久性、抗风压、抗冻融和抗渗透性等。要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力求形成一系列直观、有效和廉价的检测方法,从而提高检测水平,推动节能技术和节能住宅的发展。
5.科研创新推动
国家应支持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对节能技术和节能住宅的扶持。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方面,既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加大自主研发,降低节能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成本,为节能产品的普及铺路。在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要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对成熟的节能技术进行系统整理,编制适合本地需要的节能技术汇编等,以形成合力,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稳步发展。
四、结束语
在资源和能源都日益宝贵的今天,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节能住宅通过对资源的高利用率和污染物的低排放,很好地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必将取代传统住宅成为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田稳苓,王洪福,袁全.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发展与研究方向[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
[2]张洋念,方颖,蔡亮,虞维平.中西方建筑节能比较[J].工业建筑:2005,35(2):36-39.
[3]刘洪玉,陈伟,王松涛.我国节能住宅供求决策的影响因素与政策框架[J].中国软科学,2006(8):41-48.
[4]左现广,唐鸣放.国内外建筑能耗调查与统计研究[J].重庆建筑,2003(2):16-18.
[5]张轶.中外建筑界节能情况对比[J].节能与环保,2005(4):15-17.
[6]张杰,吴保华,张耀胜.节能设计中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3(11):54-57.
[7]郑娟尔,吴次芳.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潜力与政策设计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