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优先 民生为本宏观着眼 实体入手——访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杨烨
2012-01-28
浙江,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非常雄厚。随着省内人均GDP高速增长,区域内经济结构开始进入调整期,以公共品需求为主的民生需求快速增长,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需求。为此,浙江省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了《浙江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大力推动质量强省建设工作。
近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杨烨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要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质量建设摆到更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质量强省之路。
本刊:目前,浙江省的大质量体系建设进程如何?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总体质量水平在什么位置?不足之处有哪些?
杨烨:2007年9月,浙江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建设质量强省。几年来,经过不间断的学习、考察、调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2009年10月,明确提出了“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省”的总体要求,并将其纳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期间,省委书记赵洪祝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把质量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之路”。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和广大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目前,浙江质量强省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第一,质量强省建设的政策规划基本完善。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全省县级以上政府全部出台质量建设政策意见,11个市和69个县级政府出台了质量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特别是通过去年一年的努力,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全省企业参与质量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质量强省建设的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强省工作领导机构已经健全,并分级实施目标责任考核。省政府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采标率、生产企业的食品合格率等五项质量指标纳入《浙江省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作为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内容;市、县政府以综合考核或专项考核的形式,将质量建设的量化指标纳入对下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全省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领导小组主推”的工作机制。
第三,质量强省的主体力量不断壮大。质量强企是质量强省的基础。去年6月,省级6个部门联合组织全省百个行业协会和千家企业发出《千争创万导入强基础保安全》倡议,全省企业积极响应,积极开展质量强企活动。全省共有839家企业申报各级政府质量奖,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企业达1 449家,实施精细化管理企业达1 805家,导入其它有效质量管理模式企业达17 257家,2011年完成企业员工质量管理培训达46.8万人次。
第四,全省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2011年产品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3.5%,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家级优质工程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服务业企业集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培育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108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0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县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38个。
当然,我省质量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质量安全监管,无论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体制、机制,都难以适应繁重的监管任务;质量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与我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部分生产经营者诚信缺失,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等等。
本刊:《浙江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在“十二五”期间,要达成哪些目标?
杨烨:《浙江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树立全面的、全程的、全民的“三大质量观”,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三大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质量技术支撑、质量诚信和质量评价“四大体系”,推进实施质量基础、质量创优、质量惠民、质量制度创新、质量文化等“五项工程”,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水平。
“十二五”时期质量强省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产品质量的目标是: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以上;地产食品(当地生产的食品)、药品和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分别达到93%、95%和9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85%以上,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持证率达到40%以上。
工程质量的主要目标是: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工程质量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在建筑用能监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和低碳绿色建筑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服务质量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旅游、商贸等服务业的标准体系;推进5 000家服务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显著提高。
环境质量的主要目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乡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区域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本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浙江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建立和健全大质量体系?
杨烨: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方面,我们将加快出台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确保质量安全有法可依;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特别是落实乡镇(街道)基层政府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探索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建立全省质量安全动态数据库;开展食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等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构建和完善质量安全应急救援系统。
在质量技术支撑方面,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规划布局,建设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全面的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建立一批国家级质量检验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服务于“产、学、研、检、试”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食品、农产品、环境监测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
在质量诚信体系方面,我们将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大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制定实施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发改、建设、环保、质监、金融、税务等部门质量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在质量评价体系方面,我们将以建立和实施质量状况调查制度为基础,研究建立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并纳入全省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开展质量建设目标考核评价,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及全省企业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以质取胜、转型发展上来。
本刊:如何保障质量强省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杨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三级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将统筹协调各级质量建设工作,质监、发改、建设、环保等部门将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各级将以目标责任考核的形式,落实工作责任。
二是健全法制体系。建立健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法制体系。高度重视企业主体责任的立法。完善质量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建立实施以采标推进技改的政策导向,对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的企业给予奖励。在政府采购及工程招投标中,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给予倾斜。加大对检验检测、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工作的财政投入等等。
四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企业大力加强质量强企、质量强业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
五是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抓好质量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质量关键控制点岗位责任制,推行关键岗位质量工程师持证上岗。
本刊:2012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杨烨:2012年是深化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重要一年,我省将积极实施“12361”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主旨—进一步凸显质量强省的战略地位;突出两个重点—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工作指标体系;实施三大战略—通过“业业抓创新,行行推标准,企企创品牌”,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三大战略;推进六项工程—质量基础提升工程、质量安全保障工程、质量平台建设工程、质量信用建设工程、质量法制建设工程、质量惠民行动工程;力求一个重点突破—开展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为此,我们还将在全省开展质量强区强业强企的“三强”示范创建工作,通过培育一批质量建设“三强”示范创建单位,为整体推进我省质量建设探索路径、树立典范,将质量强省活动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