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情报研判建模智能化、流程化、平台化、标准化的初步思考

2012-01-27张浩鑫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战法流程化研判

张浩鑫

(江苏省公安厅指挥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4)

实现情报研判建模智能化、流程化、平台化、标准化的初步思考

张浩鑫

(江苏省公安厅指挥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4)

公安情报研判过程就是一个建模、验证、流程化、智能化的过程。一套规范的情报研判建模流程、一个灵活配置的模型配置工具、一批实用的情报研判模型,将会是深化情报研判应用,提升实战应用成效必不可少的支撑保障。所谓智能情报研判模型,就是基于已有经验性技战法与数据分析系统结合在一起,以预测、预知、预警情报加工过程中某些状态、趋势或对关注、管控对象实行最优控制为目的的软件模型。智能化、流程化、平台化、标准化是情报研判建模科学化的本质特征体现。

情报研判模型 智能化 流程化 平台化 标准化

1 情报研判建模的属性及存在的问题

1.1 情报研判建模的属性

1.1.1 情报的基本属性

一是加工后的知识或信息;二是要经过传递;三是要经过使用产生效益。本质特征就是从不相关或相关的信息中变化、重构、创造而得到的,其内涵比数据、信息要更广、更深、更丰富。

1.1.2 研判的基本属性

是演绎、归纳、推导;循序渐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分析。本质特征是数据挖掘,其过程是一个建模、验证、流程化、智能化的过程。以重点人员动态管控为例:应处理好显性与潜在、前科与现实、表征与内涵、流进与流出、个体与团伙、事实与预测、防范与打击的辩证统一关系,注重向关联分析、轨迹分析、地域与区域分析、流向与分布分析、走势分析深度发展。

1.1.3 情报研判模型的属性

是基于已有经验性技战法与“研判专家”系统结合在一起,以预测、预知、预警情报加工过程中某些状态、趋势或对关注、控管对象实行最优控制为目的的软件模型。本质特征就是对情报业务设计、数据挖掘分析、研判流程实现等高度融合后的一个独立完整“情报研判专家系统”。

1.2 情报研判建模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在情报平台建设过程中,围绕情报研判建模都作了一些探索实践,也取得了明显的实战应用成效。但经初步分析,目前情报研判建模仍存在显性的“点对点”比对建模多,综合化深度挖掘分析潜在关联少;个人或部门“单打独斗”研判技战法多,基于协同的“技战流”实战研判少;依靠研发人员“加工”建模多,懂业务规则的研判民警自主建模少;已建模型“自给自足”应用多,平行移植共享难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情报研判模型服务实战成效的充分发挥。

2 情报研判建模改进对策

2.1 情报研判建模智能化——由单一性智能建模为主流向综合智能化建模为主流转变

初期的情报研判模型,往往受经验思维为主、研判意识淡薄、数据情况不明、技术掌握不够、创新举措不多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一般都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以显性的“点对点”的比对预警研判为主,随着情报平台建设的不断发展,情报研判应用的深入开展,类似上述简单情报研判模型已远不能支撑目前实战应用工作,要向综合智能化建模转变,即基于业务规则流程化设计研判模型,实现研判从限于显性的“点对点”比对研判向深度挖掘智能分析潜在关联关系转变。

情报研判模型要达到综合智能化程度,必须具备综合化、复杂化、多样化、流程化、系统化的“五化特征”。所谓综合化,就是情报研判模型要打出“组合拳”,威力才更大。将多个不同的模型采用交叉、递进、反组、归并、拼装等方式变成新的研判模型综合使用,实现模型应用最优、实战效益最大的目标;所谓复杂化,这是因为犯罪规律特点、犯罪构成要素的复杂性造成的,如时间、空间、区域特征、犯罪手段等构成要件本身也比较复杂多变,因此,利用简单研判模型是不可能做到全面、精确研判的;所谓多样化,是指在智能研判的内容、手段上比较丰富。除了对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分析研判,对文本非机构化数据、图侦信息等建模研判,一样出情报、出战果。在方法手段上,归异模型、聚类模型、语意模型、组合模型、判断模型、量化模型、时空模型、频次模型等更是不胜枚举。所谓流程化,情报研判模型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体现了情报研判的业务流程,它是基于业务流程设计出来的数据和软件模型,没有多节点、流程化的模型设计,不会是一个管用、好用、实用、有用的智能情报研判模型;所谓系统化,可以理解为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每一个智能情报研判模型,就是一个“情报研判专家系统”,它具备了完整的独立系统特征,即业务模型、数据模型、软件模型。因此,要想研判模型发挥作用,建模过程就要遵循系统设计的方式考虑周全。

2.2 情报研判建模流程化——由传统的单兵技战法研判向基于协同的“技战流”研判转变

“技战法”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在处理某一事务的实践工作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有效工作方法,并固化形成对同类事务统一的处理流程和工作步骤,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应用成效。全国公安民警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炼出了围绕公安业务工作的各类技战法,尤其是网上工作技战法更是层出不穷,如网上追逃、车辆管控、视频图像应用、社区人口管控、重点人员异常活动等,这些技战法是对成功做法的总结提炼,具有很强的实战指导性,也是公安机关开展情报研判建模工作的基础。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反思:虽然技战法很多,但几乎都是稍纵即逝,“生命力”不强,很少能够从一个人、一个点的工作方法变成全队、全警、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一个面的工作战法,从而无法放大技战法效益凸现规模应用优势。笔者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在情报研判建模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单兵技战法的研判环节,还未继续向基于协同的“技战流”延伸。

技战法很多,但要成为情报平台的研判模型,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要有提炼成熟完备的业务流程;其次,要提供可用的数据支撑;最后,要具备构建软件模型的技术。三者缺一不少,缺其一均不能在平台上建模,“技战法”也无法向“技战流”转变,这也是很多技战法不能实现在更大范围发挥长久实战应用成效的重要原因。但仅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只是保证能够建模,若要想建好的情报研判模型能够出战果、见实效,基于协同的业务应用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说白了就是“情报研判模型产生的结果怎么用”的问题。笔者认为正确的模型结果应用流程应抓住三个环节:第一,情报部门和技术部门要共同承担监测分析工作,保证情报研判模型能根据算法和规则准确无误的常态化推送出结果;第二,多警种要协同开展模型结果的二次研判,确保结果更加精准;第三,结果推送给一线实战单位开展经营管控,最终出战果。走完这一步,技战法就完成了向“技战流”的转变,情报研判模型的应用流程才走完。

不难看出,情报研判模型从建模到发挥实效,并不简单,体现了业务与技术(业务引领、技术支撑)、警种部门间(突出主题、互为支撑)、应用系统间(加工在情报平台,源头与落地在警综平台)等三个方面的协同,流程上环环相扣、无缝对接,执行的是一个整体,不能光想到一点,而漏掉其他,要想得到最圆满的实战应用成效,就必须每一个流程和环节都要考虑周全。

2.3 情报研判建模平台化——由研发技术人员建模为主体向情报研判民警建模为主体转变

情报研判模型谁来建?懂计算机技术的软件开发人员不熟悉业务规则难胜任,懂业务规则的民警不熟悉软件编程难胜任,而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业务工作,还能弄明白数据规则的民警少之又少。路在何方?笔者认为,路在创新建模软件设计方法上,通过搭建研判建模平台,屏蔽复杂的编程算法,直接面向研判业务和流程,可视化设计,让懂业务的研判民警借助工具可自行设计研判模型。由研发技术人员建模为主体向情报研判民警建模为主体转变是深入开展情报研判的关键,这才是出路。

大家都熟知,传统软件项目开发建设,首先是技术人员需要先与熟悉业务的人员进行沟通,获取开发需求,然后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码、测试、部署等。全国公安情报平台建设的方式也不例外,但对于情报研判模型构建,这个直接关系到能否深化情报平台应用、发挥实战成效的关键工作,由于懂情报研判的民警对编程技术不精通,懂技术的开发人员对需求理解不到位,导致研判模型建不出来、建出来了又不能用、用了成效又不明显的问题普遍存在,更糟糕的是由于环节太多,功能开发完善的速度缓慢,极大地增加了情报研判人员对技术人员的依赖性,抑制了情报研判人员的主动性。为此,笔者结合江苏公安机关开展情报平台研判建模的探索实践,建议要深化情报平台研判应用就需要搭建一个屏蔽专业编程技术,直接面向业务应用,可视化、流程化、可执行、可监控的情报研判业务模型设计平台。通过该平台,情报研判民警绕过复杂的专用技术知识,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熟悉的研判分析业务上,结合自己实际经验通过简单的拖拉配置直接实现自己的研判流程和研判意图,并通过模型的执行与监控不断优化完善业务模型,充分发挥技术部门与情报部门各自的优势,情报研判人员根据实战情况调整完善业务模型,不仅加快了系统完善周期,还提高了研判民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个平台如何搭?平台是研判模型存在的载体,是模型产生战果的依托条件。能让情报民警自己去建模,这个平台首先要具备简单化、流程化、图形化、可配置的设计,是一个屏蔽复杂编程、面向研判业务应用主题、易学好用的研判分析工具;其次,由于一个完整系统包括数据模型、业务模型、软件模型三个模型,其中业务模型基于上层应用,实现了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数据模型基于底层数据处理,是对业务数据加工处理的过程,软件模型则是将整个系统有效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应用系统。为此,该研判业务模型设计平台需要对以上环节进行有效支撑,支持研判人员在平台上对数据的实时分析与业务处理操作,即要具备实现数据资源的连接操作以及业务逻辑的配置处理等功能;最后,该平台应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开放式工具平台,由于平台针对共性常规操作进行抽象与定义,满足了大部分的分析研判操作,但同时,平台要为将来的功能预留扩充功能,可采用集成第三方工具的插件接口技术,通过不断完善积累个性功能插件,将其他工具及服务简易地集成到平台中。此项工作,建议公安部尽快在全国开展调研,摸清全国建设现状,吸收先进经验做法,提炼情报研判业务模型设计平台建设主干需求,并下发指导意见供各地遵照执行,有效破解当前情报研判模型不科学、成效不显著的难题。

2.4 情报研判建模标准化——由无规范各自建模难共享向“一地建模、全警应用”转变

2.4.1 数据预处理接口标准化

数据预处理接口主要包括数据来源标准化与智能匹配两个部分,数据源标准化用于规范情报研判模型需要的业务数据源,具体包括数据源的存储格式、所属系统、数据必用字段及其类型等。智能匹配标准化则提供统一的数据源注册引入及与现有环境的匹配机制,通过智能匹配与尽可能少的人工干预,使模型能够在新环境下获取新数据的支撑。

2.4.2 挖掘分析过程标准化

将研判模型处理的常规步骤进行定义,对研判处理过程进行归类,使分析人员清楚数据挖掘过程中每步操作方式,使之成为具体的标准操作。对模型的整个加工处理过程进行标准化记录,利于情报研判人员学习与掌握研判方法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标准研判过程,充分挖掘研判人员利用公安业务知识的潜能,使工具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效果。

2.4.3 模型设计展示标准化

“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模型采用标准图形化直观展示方式,有利于研判人员很好的理解数据挖掘处理过程,明白该情报研判模型的业务逻辑关系。尤其是针对研判数据处理的过程,情报民警通过浏览标准的图示方式可以快速地掌握数据挖掘过程,不必被技术人员讲得云里雾里。

2.4.4 模型执行监控标准化

对情报研判模型执行监控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执行过程查看,方便情报研判人员对模型进行优化与问题分析。

2.4.5 可扩展插件接口标准化

情报研判模型分析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化的高技术领域,标准需要为将来需要的新功能预留好可扩展的接口,通过可扩展接口不断引入新功能并在成熟后加入到新标准之中。

2.4.6 结果数据推送标准化

支持情报研判模型产生的结果主动推送分发应用功能,支持用户将数据整理成既定标准格式,分发给平台自带或整合的智能预警、智能报表、智能检索、智能轨迹等工具展现应用。

2.4.7 导出导入移植应用标准化

要做到“一地建模、全警应用”的目标,需要对模型导入导出移植进行标准化,具体包括模型的存储载体、模型数据组织方式、模型的原始作者及联系方式、模型版本等信息。同时对平台的导入过程及导入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进行规范定义。

1.刘莉.公安“大情报”系统运行现状评析及对策思考[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6)

2.吴 ,李占羽,李丹宁.关联数据在公安情报研判系统的应用[J].贵州科学,2011,(2)

猜你喜欢

战法流程化研判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雪域高原,行军千里练战法
企业人才招聘流程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具化 瘦身 流程化”责任落实3步走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与服务的研究
臧纡青和他的“伏勇散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