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着力点及启示

2012-01-27周民良

中国发展观察 2012年11期
关键词:能源日本建设

□ 周民良 梁 祝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尤其是对国际市场能源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能源自给率只有4%左右,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和天然气的96.6%都依赖进口。在一个能源自给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再发展一直是日本国情所系。另一方面,能源作为驱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可或缺。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和尽量减少能源使用是政府政策的长期关注方向。应该说,建设低碳社会(lowcarbonrecycling-orientedsociety)不仅关系到日本承诺履行国际义务,也关系到日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竞争力角度发展低碳产业

20世纪后半期,日本在推动节能减碳方面的成绩不可低估。从1973年石油危机到2001年,日本的GDP增长了100%,但是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几乎没有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日本产业界推行节能政策有很大关系。根据《节约能源法》,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每年都要提交自己的节能计划。其中,制造业既是重要的耗能大户,又具有规模化的节能效率,是日本推进节能减排的首要目标。

汽车工业是推动日本经济起飞的重要产业,是日本以节能取得国际竞争力的代表。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日本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引进了轿车车身设计技术、内外饰技术、安全控制技术、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等,结合日本实际加以灵活改造,形成在节油型小型乘用车方面的技术领先优势,汽车能效大幅度提高,在石油危机的新格局下确立了日系车的竞争优势。在代步效率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小型车的采用反映了油价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者需求的真实转移。以后,由于持续改善发动机燃烧系统、提高燃油品质和强化燃油标准,日系车的燃油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国汽车平均每公里燃油消耗为9.1升,而日本的汽车则只有6.1升。

在钢铁工业生产上,日本也采取大型化、短流程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促进钢铁工业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根据有关资料,日本提出到2010年钢铁工业的生产能耗比1990年降低10%,供应社会低温余热折合生产节能1%,生产中产生的含铁粉尘、废渣比1990年减少75%,资源化率达到99%。日本一些钢铁企业通过捕捉热量和以往释放的气体,用能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有人估计,如果全球钢铁行业都采用日本的节能措施,每年碳排放量大约可以减少3亿吨。日本生产1吨粗钢用石油换算大约消耗0.59吨能源,德国是0.69吨,中国是0.76吨。

日本在产业领域节能减排的标志性举动是建立领跑者计划(toprunner programme)。这一计划是1998年伴随着能源保护法的颁布设立的,其宗旨是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引导企业的节能行为。日本的领跑者计划并未提供任何政府激励,但因为其关注市场活动供给侧的标准建立,对企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显而易见。由于领跑者计划的建立,日本相关制造领域的能源效率大幅度提高。从1997年到2004年,日本空调的能源效率改善了67.8%,几乎同一时期,电冰箱的能源效率提高55.2%(1998-2004),旅行车的能源效率改善22.8%(1995-2005),自动售货机的能源效率改善37.3%(2000-2005),计算机的能源效率改善99.1%(1997-2005)。由于长期不懈地坚持节能化方向和遵循市场化规律,日本制造多年来一直占据国际制造业领域的高端位置。

在节能减排在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日本力推国际气候减排行动中的日本标准,借机向全世界推行日本的低碳装备、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比如,国际上的双边抵消机制规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减排设备和技术获得减排额度。正是基于这一规则,日本利用自身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国外建设包括高效燃煤电厂、地热利用、钢铁厂废热利用、高效电网等一系列项目,既获得节能减排份额,又以技术输出带动设备输出,提高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甚至确定了11个基础设施出口领域:煤发电和煤碳气化、电网、核能、铁路、水处理、废弃物回收、空间利用、智能电网和智能社区、可再生能源、信息和电讯、城市开发和产业园。

有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8年的30年里,日本的能源效率提高了38%,居世界第一。根据日本《选择》月刊提供的数据,日本创造每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只有美国的37%,是发达国家之中最少的。

节能行为遍及全社会

在多年产业界减碳的基础上,日本逐渐把工作重点转向民生方向。这是因为,产业界的节能潜力经过挖掘已经有限,家庭和办公部门的低碳化就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数字显示,相比20世纪90年代,2007年日本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了13%,来自产业部门的二氧化碳下降了6%,家庭和办公部门分别增加了37%和45%。根据相关概念界定,日本的能耗主要包括产业能耗、运输能耗和建筑能耗,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30%以上,从而成为节能减碳的新重点。居民日常生活、政府办公等广泛领域,也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范围。2009年,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日本政府提出,到2015年,资源效率提高60%,循环利用率得到40%-50%的改善,最终的废物弃置削减60%,到2030年能源效率至少改善30%。相关政策规划进一步明确,到2030年,日本对传统能源的依存度仅有40%。

在建筑业领域,日本政府一直主张建设循环、环保、节约型建筑。相关建筑法规规定,建筑物应该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长寿命、与自然共存、节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再循环。在具体建设中,节能贯彻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的全过程。根据日本学者的粗略计算,采用先进、周密的建筑技术措施,可以降低2/3至3/4的建筑能耗。鉴于建筑物的围护部分如屋顶、墙、地基、隔热材料、门窗等方面良好设计,能够对建筑能耗、环境性能、空气质量等产生影响。日本在房屋建造时,就充分考虑到墙壁、地板的隔热性能。日本的建筑界通过改善整个建筑围护的性能,夏季可以减少热量传导到室内,冬季可以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其新增费用仅占总投资的3%~6%,但是却可以节能20%~40%。一些前沿性的建筑实践甚至在建筑外墙安装阳光反射板,把阳光反射到屋内天花板,以增加室内采光,以替代使用电能。另外,通过采用透明隔热涂料,也可以达到建筑节能目的。提高密闭性、提高保温性、多种能源组合使用以及立体绿化,都可以利用能源,减少能耗。为提高居民建筑的节能效果,日本政府规划,到2019年50%的房屋达到节能要求。建筑物寿命与社会节能息息相关。在近期的相关规划中,日本政府提出要建设200年的长寿命建筑。根据相关政策,日本实行住宅性能保证制度,要求开发商必须对住宅质量提供10年以上长期保证。一旦住宅出现保证书列举的质量瑕疵时,可以通过保险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当然,节能法不仅对居民住宅提出节能要求,也要求公共建筑达到必要的能效标准。在公共建筑的建设上,主要采用了以下节能方法:一是广泛使用高效率的节能设备;二是采用蓄冷、热电联产,自然能源与废热资源利用结合的能源系统;三是采用先进软件进行节能调控。倡导在非工作时间关闭照明,无人时停止通风换气设备。

日本家庭使用的能源排放的CO2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3%,且还在持续增加。其中,家庭电力消耗排放的比例又占1/3以上,如何控制家庭电力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对于促进全社会的减排具有一定意义。据新华社信息,日本曾经开展一人一日一公斤的全民减碳实践活动,促进家庭减排。比如,每人每天减少一分钟淋浴,减排74克;自带包装袋购物,减排62克;夏天将空调冷气调高1摄氏度,冬天将空调暖气调低1摄氏度,减排35克;空调、冰箱、灯泡换成节能产品,减排281克;及时熄灭汽车,减排42克。另外,政府鼓励居民使用“旬产旬销”的新鲜果蔬,以减少贮存冷藏环节的能源消耗。

与此相关的,政府公务层面的减排也涉及诸多方面,比如国人都熟悉的一些日本式做法:夏天穿便装,男士不打领带;夏季将空调温度由26□调到28□;上班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在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日本有关业界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废弃物的循环性利用。比如,家庭及餐厅的废食用油回收后被制造成生物柴油(BDF),以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用于公共交通工具;建筑、林地等废木材回收后经过破碎和异物去除后,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生物燃料(木材屑)用于发电;回收废弃物焚烧时未使用的能源用于发电以及设施内热量的循环利用(将热回收循环用于该设施的焚烧炉或锅炉)或周边温水泳池、福利设施的热供给等;食品工厂、餐厅、超市等的有机废弃物(生鲜垃圾)回收后经过沼气发酵后制造成生物气体,用于发电以及设施内热量的循环利用等;把一次性塑料性容器改为可再利用的容器,避免塑料焚烧产生温室气体;将塑料容器改换成纸制容器等替代形材料,避免塑料容器焚烧产生温室气体;推进市民对垃圾的分类回收,削减焚烧填埋量,通过再生利用后新材料的替代效果避免温室气体的排放;针对废弃物的收集搬运、设置有效的收集场所,实施环保运输以及燃料的BDF化。

重视以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社会建设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Enrlich和Holdren1971年的研究,一个国家的环境压力指数I=P(人口)×A(财富水平)×T(技术因素)。日本土地面积狭小,人口密度较大,2010年每平方公里人口为350人,是中国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的2倍多,是全球平均人口密度(52人/平方公里)的6倍多,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4.19万美元,是一个典型的环境压力较大国家。而唯一能够降低环境压力的方式是通过调整技术因素。因而,技术创新不仅是日本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日本实现节能减排的突破方向。

以汽车工业来说,尽管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小型化汽车在国际市场过关斩将,所向披靡,但日本的汽车界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一直追踪国际汽车行业的前沿技术进展,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管理等方面获得新优势,到20世纪八十年代汽车业界又采取柔性生产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在人均装备率和装备生产率等指标上持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日本汽车工业的研发经费开支,已经超过欧洲国家。这一时期日本汽车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汽车工业。正是这种永不停息的创新精神,推动日本在制造业领域节能方面的技术创新。

在节能减排方面,日本十分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多年来,日本一直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最大限度使用太阳能、风力、地热、生物能源等地区能源,构筑促进氢、生物燃料的研发和建立供给体制。比如,1993年日本政府推出“新阳光计划”,每年拨款570多亿日元对再生能源技术、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等七大领域进行攻关。根据2008年日本政府的科技预算规划,日本政府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300亿美元,开发可实现日本2050年之前全球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减半的目标并为全世界大幅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的技术。2008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凉爽地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明确了21项重点发展的创新技术,即:高效天然气火力发电、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新型太阳能发电、先进的核能发电技术、超导高效输送电技术、先进道路交通系统、燃料电池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生物质能替代燃料、革新型材料和生产技术加工技术、革新型制铁工艺、节能型住宅建筑、新一代高效照明、固定式燃料电池、超高效热力泵、节能式信息设备系统、电子电力技术、氢的生成和储运技术等。2009年4月,日本政府推出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把发展太阳能正式列入经济刺激计划,并重新启动了太阳能鼓励政策,推动包括太阳能发电技术和电动汽车及节能电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2010年1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政策,对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LED芯片、太阳能电池制造等日本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补助,并支持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时任首相菅直人提出,要通过更大胆的技术革新,在21世纪二十年代前期将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占发电总量的比例提升至20%,并提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到2020年降至目前的三分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10~2011年度全球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日本综合竞争力排名列全球第六位,技术创新能力名列第一位,研发投入列全球第三位,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全球第一。技术创新的投入在低碳社会建设方面的技术产出方面显示出成效。如今,日本在新能源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节能技术等多方面位于全球领先水平。

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

日本政府一直善于运用政策动员的方式实现国家目标。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日本政府在不同时期曾经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其成功经验为中国智库与政府官员耳熟能详并加以借鉴。而在建设低碳社会方面,日本政府也不遗余力,重视政策的引导与管理作用。

日本1974年出台阳光计划,主要推动太阳能、地热、煤炭和氢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1979年出台《节约能源法》,开始制定比较严格的能源消耗标准;1996年,日本支持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共同成立了“绿色采购网络”,促进购买环保商品;1998年制定《地球温暖化促进法》,明确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社会的责任;2000年通过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应该优先采购低碳节能型产品,各相关机关都要公布年度绿色采购实际情况,并建立“绿色采购事例数据库”;2003年,日本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标准法》,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的排放标准;2007年,颁布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即“低碳化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共生的社会”);2008年,《能源合理利用法》修正案和《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修正案的制定,在能源使用和阻止大气温度上升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要求。

政府的政策是通过一系列实施细则体现的,许多鼓励或者限制性的政策体现了政府政策的细腻之处。比如,日本正式实施的环境税政策,明确了根据环境负荷征税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一原则,政府对于采取措施努力降低排放量的高排放用户可以减税50%-60%,出台特别折旧制度对节能汽车、家电产品、住宅、建筑、引进节能设备等实行特殊折旧和免除税额的优惠政策,出台补助金制度对于企业引进节能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给予总投资额的1/3-1/2的补助,对于企业和家庭引进高效热水器给予固定金额的补助。日本政府联合企业出台针对冰箱、空调在内的节能家电换代补贴活动,刺激节能家电的消费升级活动。在消费或饮食过程中降低二氧化碳时,还可以兑换一些优惠券。这些优惠券在日本各个城市通用,优惠券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去使用,也可以申请环保型旅行优惠。

在建筑节能方面,政府要求能源供应部门与业主定期上报能源消耗情况,以便了解不同类型建筑物的能耗水平、建筑用能模式,制定各项能耗定额标准。根据节能法的相关规定,凡是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承建方,必须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报建时必须提交记载有该建筑物的节能指标计算值的设计文本。

在全社会节能方面,日本推行所谓的“可视化”路线,就是通过各类电表、燃气表等形式,使得单个机器使用时能源消耗量及CO2排放量的随时测量成为可能。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即按能耗级别在产品上加贴标识,使消费者可以了解到能效等级、每年的能源消费量、节能标准制度式,建立碳足迹制度,对食品、饮料和洗涤剂等商品将标示从原料调配、制造、流通(销售)、使用、废弃(回收)等5个阶段排出的碳总量。这些措施,以清晰可懂的方式将得到的数据向用户显示碳排放数字,为消费者提出节能和少排放CO2的建议。

几点启示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节能减排是一项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各个国家自然都有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中国政府已经向国际作出重大承诺,一定会履行相关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日本在建设低碳社会的实践方面有不少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之处。对比日本与中国在低碳社会建设上的差别,其中既能看出两国发展水平的不同,也预示着中国建设低碳社会方面存在巨大潜力。这里,笔者不揣浅漏,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建设低碳社会需要付实招见真章。建设低碳社会不仅关系到节能减排,而且关系到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这是日本多年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经验。在我国一些地区,政府领导片面地把建设低碳社会看作只有花钱不能赚钱的高成本支出,不能正确地认识到低碳社会建设的成本与收益,看不到低碳社会建设的商机,所以不能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推行低碳社会建设。在日本把厨余垃圾变成生物柴油时,中国的一些不良商家却想方设法使废油二次回收重新回到餐桌。对比日本的实践经历,若各地政府能从寻求新的竞争优势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评判发展低碳产业,也许花拳绣腿的功夫会少些,务实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措施会得力些。

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建设低碳社会的参与空间。低碳社会不是单个部门的独角戏,也不是某些政府官员的“秀场”。如果建设低碳社会只有少数人摇旗呐喊,对于真正的低碳生活整个社会恐怕只能遥遥相望。因而,只有全社会直到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知道如何从自身的生活细节切入,身体力行地进行低碳化的个性努力,低碳社会建设才能摆脱纸上谈兵境地,成为一种全社会成员参与的广泛实践。

三是低碳社会建设需要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结伴而行。日本的经验表明,建设低碳社会的核心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技术创新为铺垫,建设低碳社会的设想只会停留在空中楼阁。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为此,必须把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切实增加低碳技术领域的国家与企业研发投入,为推动我国低碳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政府需要在建设低碳社会中找到自身定位。政府不缺位、不越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管理,高碳化的企业和个人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管制,如果政府部门只热衷于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政策动员,在一些具体的政策设计上大而空,甚至一些政策对相关部门有利就执行,不利就不执行,低碳社会建设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认同。因而,只有政府官员在建设低碳社会上率先垂范,并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的政府政策,才能有效地引导整个社会的低碳化建设行为。

五是建设低碳社会应有重点地进行。我们认为,结合中国国情,房地产行业最应该成为中国低碳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数据表明,相比中国35年的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的寿命明显偏高,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日本要建设寿命达200年的建筑。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因投机和低质量衍生的高空置和低寿命问题,带来大规模无效率的碳消耗与碳损失,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调控政策,同时加强建筑物的质量规制和低碳准入管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全社会的碳浪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践。

猜你喜欢

能源日本建设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