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贫富差距增加社会弹性
2012-01-27观察家
◎观察家
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发,刚刚闭幕的十八大为此规划了宏伟蓝图,并提出到2020年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收入倍增”计划引人关注,这是搞好分配,缩小差距的重要步骤,更是关乎公平、增加社会弹性的大事。
中国发展已迈上新台阶,无论是经济总量规模,还是人均收入都有很大提高,甚至是飞跃。我们有目共睹。今后,中国还得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世情、国情决定的,也是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希望。通常,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才会谈得上分多分好。从效率上看是如此,“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等论断都由此引发,也与对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的判断密切相关。
发展起来如何分配好是大事,也是难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走过了集体绝对贫穷的状态,也打破了平均主义下低效率推进发展的局面,在效率优先、尤其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原则下,全社会迅速掀起了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也造就了一个先富起来的富豪群体,他们居于社会财富金字塔的顶端。这一格局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趋于固化,弊端凸显。其特点是,底座在慢慢收窄,塔身不断升高,顶座之间夹角在变大,这意味着社会发展让穷人的财富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富人积聚财富更多更容易,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拉大,贫富阶层之间形成一道明显的鸿沟。在差距拉大、鸿沟加深的状况下,很容易形成贫富阶层对立,在一些不当炫富或其他不当行为的诱发下易触发普通阶层的不满情绪,引致危害社会稳定的极端事件。这样的事例已出现过不少,值得警惕。
形成这种局面,并不能直接归于市场经济本身,历史地看,这种制度的形成和确立,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富热情。反过来,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适应和利用这一制度规则的初始条件迥然不同,机会也不同,进而在一种不对称的情况下,迅速拉开彼此财富积累的差距。本来,在不同群体之间拉开一定差距是正常的,而且也需要拉开一定差距,以体现不同要素的不同价值,也为社会群体奋力追赶提供了动力。问题是,正常差距必须在公平前提下形成,并且诸要素参与分配时,要充分体现劳动的价值,而不能过分突出资本要素的作用,否则,在马太效应下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对社会和谐局面的形成势必增加新的更大的阻碍。这如同一根弹簧,弹簧圈之间没有缝隙,便失去弹性,但有往外弹的压力;弹簧拉的越长,弹性越差,超过临界点就会折断。理想状态是,弹簧圈之间保持适当的间隙,这样弹性最佳。由此可以看出,搞好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对于减少社会阶层之间对立、保持社会相对稳定、增加社会弹性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搞好分配?一是发展,一是改革。
就发展而言,必须继续坚持把新阶段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放在首位,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做大蛋糕并且预期能够不断获得新的有效增量前提下,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改善生活、增加财富的期待。
就改革而言,既要做增量改革,也要有效、稳妥启动存量改革。目前的分配格局,是二元体制下的转轨实践更多强调效率,而缺少通过制度、规则的周密设计对贫富差距的有效调节基础上形成的,时间久了,矛盾积累深,格局趋于固化,改革就容易遭遇抵抗和阻挠。这些历史形成的财富存量格局,如果不能有效调节,仅靠“收入倍增”计划,贫富差距根本无法缩小,因为富裕阶层大多数利用先进入的优势,以很低的成本过多地实现对社会资源不公平占有,在资源稀缺的市场上不断推高价格,使得后进入者无法以正常途径、正常代价来获得,房地产市场比较明显,一户富裕家庭囤积十几套、二十几套房屋的不在少数,最近被曝光的“房叔”、“房婶”都在二十套以上,民怨沸腾。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奇观”,因为保有多套房屋在税收调节下最终无法获利甚至会亏本。
因此,我们在改革分配制度上,既要讲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尤其是要注重对贫困群体发展能力、财富创造和积累能力的培养,切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穷人创富的瓶颈制约,这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同时,要改变社会“娱乐化”倾向,歌星、影星开个口、出个场动辄几十万,体育明星的冠军奖励动辄几百上千万,这种畸形的利益导向不利于增加社会弹性和对社会群体的正向激励。全社会需要倡导形成崇尚诚实劳动、让劳动者获得体面和尊严,向有利于强国、民族复兴的各领域劳动者倾斜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维护社会活力与公平和的分配制度。这是不可忽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