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世行改革“药方”
2012-01-27刘闻超
刘闻超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
辩证看待世行改革“药方”
刘闻超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
中国经济能否避免重蹈其他新兴经济体“中等收入陷阱”,世行给中国开了个“药方”。这剂“药方”是良药还是毒药?其中引起争议最为激烈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建议符合国情吗?应该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正确对待,不可全盘否定。
中国经济;国进民退;中等收入陷阱
1 引言
为避免中国经济象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明确今后20年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历时一年半的时间,编著了一份名为《2030年的中国》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社会各界对《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主要有两种态度:一是认为《报告》是一副“毒药”,用心险恶,把资本主义实践已经证明是错的东西搬到中国,会严重损害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认为《报告》是一剂“良药”,它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破权贵经济,缩小两极分化,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在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正向深层次进军的今天,我们需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正确分析《报告》的作用。
2 《报告》的主要观点及评析
纵观《报告》,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概括:一是提出了中国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后,除了面临中等收入新兴经济体的共同问题外,还将面临四个方面的特殊国情,即人口红利渐失,面临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困难;全球能源、粮食、原材料和水资源供给紧张的压力;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危机;不平等现象加剧产生的社会风险。二是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即政府在未来经济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个人、家庭、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国家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实现向绿色发展转变;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人人享有均等机会、基本社会保障和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又是可以负担的——无论对政府、企业还是家庭;国家如何适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怎样才能建立一个能够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开放型经济;如何从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使财政和金融体系不仅具有韧性,而且公正、透明、人人享有服务机会。三是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改革建议:重新界定国有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作用,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推动创新,建立与全球研发网络相连的开放型社会;促进绿色发展,中国可以将自身的环境挑战转变为促进发展的绿色增长;为所有人提供均等机会和社会保障;加强财政体系建设,改善财政可持续性;确保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方继续融入全球市场。《报告》从特殊国情入手,提出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而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对特殊国情的把握是准确的时期,列举的主要问题也正是我国政府考虑已久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改革中一一解决,可以说中国经济会持续发展,社会将更加稳定。
对世行“药方”的六个方面建议,我们逐条分析后发现,并没有太多的新奇成分,除了推行结构性改革、重新界定政府职能、重组国有企业和银行、发展民营经济这条在度的掌握上有所不同外,中国政府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各项工作一直致力于此。反对者之一,“中国独立学者”之所以把其称为“毒药”,依据就是世界银行的这项建议在拉美等国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而且世行的经济学家奥古斯托·德拉托雷已经承认了拉美私有化政策的全盘失败。反对者称其“破坏中国的经济,是企图假借深化改革的名义让少数中国人和华尔街来掠夺中国人民”的结论,持这种观点者绝非独立学者一人。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使中国学者重新审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而且这一理论也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来,主导西方国家主流的经济理论一直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论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自由论两大学派,两者交替演进,此消彼长,为西方各国政府发展经济提供理论支撑。70年代之前,凯恩斯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美国经济于70年代初期发生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受到批评,新古典学派借此取而代之,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西方各国政府治理经济奉行的“圣经”。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任其自由发展。这一理论只追求供给的增加而不管市场的需求,逐利行为和无序竞争的结果,造成了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不断爆发,最终导致了2008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灾难性打击。危机之后的反思,各国政府纷纷对这一“圣经”提出质疑,持独立学者观点的人也正是据此,反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我们说,虽然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在拉美的试验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不能反推在中国一定不成功,因为它忽视我们自身的国情和外部环境。就国有金融机构改革而论,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有金融体制不仅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减少了就业机会,而且使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正规的流通渠道,极易产生非法集资的问题,扰乱了金融市场,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长期看不利于消除日渐扩大的贫富差距。因此,世行的“药方”没那么毒,就建议本身的内容来讲,值得中国政府借鉴,只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好度。过激的言论不仅不利于中国的改革,而且会加大改革的人为成本。以国资委为代表的官方反对者认为,减少国有经济的比例,会损害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有违宪的嫌疑。这一问题暂且不论,先分析一下国有企业要不要改革。可以用三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一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经济安全;二是运营效率如何;三是是否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逐发展,但由于大多采用粗放经营的模式,科研投入不足,缺乏创新,很少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如果没有国有大企业的加入,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将会受到国外企业的冲击,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在一些行业保留足够的国企存在。但是国有企业长期产权主体缺位,致使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极低,而且极易产生腐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另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降低,导致创业风险加大,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更多民营企业的建立。虽然国企人员的工资比民营企业高,但这种生产要素初次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整个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的严重失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生产要素的初次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1]。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有进有退,只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企要有控制权。至于控制权,应该是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控制作用,而不是占有作用。正像股份制一样,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后,对一些关键领域的控制权就不再是绝对数量的多少。因此,国企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并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不会违宪。世行开出的“药方”在国企改革中并不是不能用,关键是分清领域,把握好度。
3 国进民退再评析
世行“药方”引起的争论,和两年前“国进民退”的讨论相关,也同我国经济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学术争鸣有密切联系。对这一问题的再评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世行“药方”。自世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以来,有关我国是否有走入陷阱危险的争论就未中断。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从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风险因素来看:加工业大而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环境压力增大;需求结构不平衡,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城市化进程过快,形成了城乡“新二元结构”,确实存在风险。2008年年底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刺激经济措施和国有企业调整方案,在学界引发了“国进民退”的长期争论,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以绝对比重作标准衡量,说明不存在“国进民退”,国有经济规模仍可扩大,以此实现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一种以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为标准衡量,得出确实存在“国进民退”现象,超越了控制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经济定位,有可能误导国有企业调整的大方向,应及时改变,以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一般而论,一国经济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应是市场主体竞争的结果,属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但本轮“国进民退”并非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受国有企业过多的留存利润,歧视性的产业政策,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国企的支持政策等体制性因素扭曲所致[2]。特殊时期,国有经济的地位凸显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经济政策只向国企倾斜而对民营企业不闻不问,甚至大肆吞并,那么,“国进民退”难免愈演愈烈,导致国有企业不断膨胀,民营企业举步维艰,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社会不公,影响社会改革的进程[3]。不论国企私有化改革是否成功,都无法掩盖国有企业的固有弊端[4]。就本轮国企调整而引发的争论而言,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明确存在“国进民退”现象,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找准基点。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国有企业的合理退出,会减少授人以柄的可能,也会给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世行开出的“药方”对我国制定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还是大有益处的,它对于我们认清现状,推进国企深层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剂良药。
4 结论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关键的转折期,能否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小的代价,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政府职能改革,有序推进国企的进与退,提升国家整体竞争能力,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惠及民生。同时,要创造更加平等的创业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要加强同世界经济的深层联系,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因此,对世行开出的“药方”,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加以借鉴。
[1]林毅夫.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J].21世纪经济报,2007,(4):23-25.
[2]邓伟.“国进民退”的学术论争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0,(4):39-46.
[3]鲁宁.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国进民退”[J].前沿,2011,(9):97-99.
[4]李昌庚.“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J].西部法学评论,2010,(4):33-38.
Look on the Reform Prescription of the World Bank in Dialectical Thinking
Liu Wenchao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llege,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cau 999078,China)
The Chinese economy whether can avoid“middle-income trap”which emerge at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Is the prescription that World Bank gives to Chinese economy medicine or poison?Of which the most violent controversial proposals is that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uitable for the National Conditions?This text thinks that we should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in dialectical thinking,couldn’t totally negate.
Chinese economy;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advances while the privately-owned enterprise is lagged behind;Middleincome trap
2012-04-02
刘闻超(1986—),女,河南新乡人,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旅游经济。
F20
A
(责任编辑 张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