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业孵化与剥离创业视角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

2012-12-21李小康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奥兹底特律汽车产业

李小康,胡 蓓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基于创业孵化与剥离创业视角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

李小康,胡 蓓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于创业活动在微观层面对集群形成的作用未给予足够重视;集群最重要的特征是产业相关企业的聚集和关联,而创业正是这些企业得以产生并最终推动集群形成的微观经济基础。研究认为,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是集群形成的主要动因,并以此视角从微观层面分析以创业能力为中介的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机制,建立创业孵化-创业能力-剥离创业-集群形成的解释模型,然后用实际案例做了验证,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创业;孵化与剥离;产业集群;集聚经济;集群动力

1 引言

无论是传统区域经济理论还是新经济地理理论,在解释集群形成的过程中大多聚焦于整体外部经济环境及其机制的影响,很少从微观个体创业过程的角度来看集群形成。集群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产业的相关企业的聚集和关联,一定数量的企业的存在是集群形成及其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产业范围内的企业不断发展扩大,新的企业不断创建,集群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即创业活动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因此,考察这个过程中的主观创业活动的机制和规律对于深入理解集群形成的过程有积极意义。

2 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的过程

2.1 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的界定

这里的孵化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孵化器”中的孵化概念,后者强调外在力量(或机构)在培育新企业的过程中的作用,而创业孵化则强调孵化发生在企业内部。创业孵化的主体是指在集群形成之前或早期阶段,本区域内有影响的大企业,孵化的对象则是在这些大企业中工作的员工[1-2]。这些大企业运营的过程对于其中的某些员工(潜在的创业者)而言就是一个孵化的过程,通过在这个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在本区域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企业的工作经历,这些员工逐渐积累了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技能,改善了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网络,从而逐渐培育养成了作为一个创业者所需的基本能力、素养和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大企业承担了“孵化器”的角色,提供了一个实体组织让潜在创业者实现自己在创业能力方面的成长和提高。

剥离(Spinoff)这个术语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多次出现,主要是指从成熟大企业分离衍生出新的企业的现象,对于剥离产生的原因则主要聚焦于与原企业的分歧[3-4],但是对于剥离本身都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定义,对于剥离产生的机制也没有深入研究。剥离创业的本质是从母体企业分离出新的企业,即员工从原雇佣企业离开并创建与原企业所在行业相关的新企业,这种相关性可以是业务上的联系,也可以是个人关系上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创业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研究认为构成剥离创业的要件有两个:首先是新企业的创建者曾经在本区域的某个大企业(或核心企业)中工作过(有孵化过程);其次是新企业所在行业或主营业务或创建者个人与创建者曾工作的大企业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是原企业的供应商、顾客、服务商或竞争对手(有剥离创业的结果)。这样的孵化剥离才能对集群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2.2 个体创业能力在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中的中介效应

创业能力包含机会能力和运营能力两个维度,其中机会能力包含机会识别和机会开发能力,组织能力包含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承诺能力[5]。从公司创业角度出发的创业能力和个体创业出发的创业能力是不同的,前者蕴含有公司组织层面的能力和公司领导者的个人能力,而后者更强调潜在的个体创业者在开创新企业时需要具备的能力,因此本研究认为所谓创业能力是指潜在创业者完成创业行为、建立新企业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识别并对机会做出反应的能力、企业管理和运营的能力、经验和技术能力、获取资源的能力以及构成个性特征的风险偏好、成就动机、坚韧性、承担压力、价值观、创新倾向性等特质。

2.3 外部集群环境和个人特质在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中的调节效应

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能力的培养都是从潜在创业者所处的内部环境作用和个体能力影响的角度来解释的,而任何创业活动的产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和个性特质的影响下完成的。对于创业孵化和剥离而言,这个外部环境就是本地化的集群环境特征。关于集群环境对于创业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研究,通常集群环境特质体现在创业氛围和文化、机会与需求、外部经济性、共享文化和价值观、信息与知识溢出以及本地社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在集群形成的早期阶段,这些效应的影响有限,但仍然会对初始创业产生积极影响,它们在整个孵化剥离的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

个性特质作为创业者的主体特征,始终影响着创业者的各种活动和行为[6-7]。具备了创业能力的潜在创业者并非都会去创建剥离企业,作为创业主体的创业者的个人特质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最终的创业行为的产生,而创业能力的取得和外部条件的适宜只是给创业行动创造了基本条件。创业的愿望和动机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孵化之初或之前潜在的创业者就有创业意愿,并在孵化过程中主动去学习培养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另一种情况则是在孵化的过程中,由于机遇、能力的提升、经验的增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激发出创业意愿。无论是哪种情况,个人特质始终在整个孵化剥离创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最终建立剥离企业的重要动因。在建立剥离创业企业的过程中,风险偏好、成就动机、坚韧性、承受压力、价值观、创新倾向性等特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4 创业孵化和剥离的过程

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创业孵化和剥离是指在本地区处于领先或主导地位的大企业中工作的具备创业潜质的员工通过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技能、社会网络,从而形成一定的创业能力;在时机成熟或某种外在刺激出现的时候,离开大企业,依靠与原来工作过的大企业的关联,在外部环境条件适宜时创建与之所在行业相关的新企业,从而围绕原来的大企业形成相关产业集群的过程和现象。这个过程可以由下面的模型图来表示(见图1)。创业孵化剥离的过程可以是重复发生的,即新剥离的企业经过发展可以成为新的孵化企业继续产生剥离企业。同时随着剥离企业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诸如外部溢出、知识信息共享、机会与需求的增加、成本与风险降低等,集群效应也会得到强化,从而为更多后续的创业活动创造了更好的集群环境,促进集群内的行业相关联企业的增加并最终形成集群的主体企业群,这也是集群与创业活动互动的中心环节。这个过程也是所谓的组织再衍生和传承的过程[8]。

图1 创业孵化和剥离的过程

3 基于创业孵化和剥离视角的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3.1 基于创业视角的集群形成解释与传统解释的差异

对于创业活动在集群形成过程的作用已经有国外学者实证研究的支持[4,9-11]。这些研究与典型的描述硅谷、128公路或三角研究园的形成过程不同。后者突出强导向性作用的角色:如Kargon et.al[12]强调硅谷创始人Frederick Terman组织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并和商界密切联系,营造了鼓励学生创业的环境,或至少在公司研究计划中让学生积极参与;128公路可被追溯到一个产学研互动的传统和政府合同的杠杆作用;而三角研究园建立在公共部门努力的基础上。这些成功的集群案例不能轻易地应用到其他区域。与此相反,鉴于创业在经济成长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创业过程在集群形成中的角色的理论视角提供了一个更加具有普适性的解释方法。

3.2 创业的本地化特征与集群形成

创业活动有很强的本地化特性[1]。个体在真正成为创业者之前有他们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创业决策依赖于个人经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外部文化和价值系统,而这些因素都具备很强的本地化特征,都是在本地化环境条件下培育养成的;而集群的形成也具备本地化的重要特征[12],集群的主要特性,如外部经济性、知识溢出和共享、市场机会产生以及社会网络等都和本地化环境密切相关。两者共同的本地化特征是创业活动与集群形成存在内在联系的基础。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是那些已经在本地或区域环境工作的潜在创业者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由科学家和工程师转变而来的潜在创业者[1]。从被剥离的母体企业中积累形成的经验、能力、静态知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与被剥离母体企业的在社会资本上的联系,很好地解释了集群形成。而在创业的区位选择上,社会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倾向于在他们具备社会关系和商业网络的地方开创新企业。创业的本地化也是决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

3.3 以创业孵化和剥离为核心的集群形成机理

这里基于Malmberg&Maskell[13]提出的培育(Pioneering)、模仿和剥离(Imitation and Spin-offs)及持续发展(Sustaining)的3阶段划分建立模型框架来描述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见图2)。在集群形成的最初阶段,在历史事件或外部冲击的影响下,某些个体开始在本地区开创企业,成为集群的起始企业。在集群创新发展的培育准备阶段,起始企业扮演着创业“孵化器”的角色,本地的潜在的创业者在起始企业开始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关系,逐渐拥有了创业的资源和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人慢慢开始利用从孵化企业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思路在本区域建立自己的企业,这个过程延续直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离开现有公司开创自己的事业,集群开始慢慢形成雏形从而进入第二个阶段;在形成发展阶段,大量从原企业离职的人创建了许多同所在产业或原公司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剥离企业,真正构成了集群的形成,随着这些企业发展,集群也不断成熟发展,集群的诸如外部经济性、溢出效应、网络效应等特质也凸显出来,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降低了创业风险和起步难度,从而有更多的创业者被吸引到集群中来,集群从而进入到第三个发展阶段;由于一系列形式的发展惯性的支撑作用,在第三阶段形成了集群、创业者以及其他要素(机构、资源、市场等)间的自我强化和深化的互动机制,推进着集群继续发展前进。

图2 以创业孵化和剥离为核心的集群形成发展机制模型

在从少数个体企业到多数产业关联企业出现从而形成集群的过程中,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处于集群形成的中心环节。创业孵化为集群形成提供了具备创业能力的潜在创业者的来源和保障,这也是集群发展的人力基础;剥离创业的过程使得产业相关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完成了从少数初始创业企业到在本地形成集群的过程。

从以上的研究分析中可以发现:(1)外部聚集经济(如风险资本的出现、基础设施、服务、更好的教育和一般利益组织等)并不是集群出现的前提条件,而是一个区域各种参与者互动的结果,即它们是在集群形成之后才逐渐出现的,但是能够在未来继续保持和刺激创业行为;(2)在集群形成的早期阶段,创业传统不是集群出现的前提条件(如底特律、华盛顿地区都没有这样的传统文化),创业孵化剥离机制削弱了创业传统的重要性,但是熟练劳动力和知识经验的作用不容忽视;(3)创业剥离的过程在集群形成发展的阶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集群成长壮大的直接动力,创业剥离带来的市场机会的增加、本地认同、低风险给新企业和创业活动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瀑布效应和试错经验提供了一个学习机制来使得后续的创业更容易。

4 来自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案例

底特律作为美国的汽车产业“首都”在美国汽车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最近十几年来底特律的汽车产业地位已经削弱,但作为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研究其起源兴起的过程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底特律汽车集群的形成过程是创业孵化剥离机制发挥作用的典型案例。

4.1 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在底特律汽车企业数量规模扩张中的作用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是底特律汽车集群形成的主要时间段。本文从这段时期产业内不同类别的企业数量的变化来总体考察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在集群形成中的作用。汽车产业内企业总数量受到3种类别企业数量的影响[14-15]:一是新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数量 (这里指以前完全没有汽车产业经验的新企业的进入);二是退出汽车产业的企业数;三是由产业内现有企业剥离衍生的相关企业数量。从1895-1966年底特律地区每年进入和退出汽车产业的企业数量以及产业内企业总数量的变化趋势 (见图3)可以看出,进入汽车产业的企业数量在1895-1907年呈平稳增长态势并在1907年达到峰值,退出汽车产业的企业数量与进入数量差异并不大,然而这段时间底特律汽车企业的总数却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远远超出这段时间进入汽车产业的企业数量数倍之多。虽然在这之后企业总数开始减少,但汽车产业的总产值却急剧膨胀 (开始慢慢进入寡头垄断阶段)。很明显,从产业内现有企业中孵化剥离创立的新企业数量剧增是这个时期汽车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底特律汽车产业形成主导企业群,从而导致产业集聚并形成集群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图3 底特律汽车产业中进入、退出和汽车企业总数[2]

4.2 底特律汽车产业内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的具体过程

汽车产业在底特律的集聚可以归因于奥兹(Olds Motor Works)、凯迪拉克 (Cadillac)、福特(Ford)和别克/通用(Buick/GM)等4个最早也是最成功的汽车制造商以及许多由它们在底特律区域孵化剥离的创业企业,在1903年后进入汽车产业并最终形成的17家主导型龙头企业中,有13个来自剥离创业企业,其中包括9个从奥兹、凯迪拉克、福特和别克/通用剥离出的企业,这些企业成为构成底特律汽车集群的主体企业群。这些主要的剥离创业企业的具体情况虽然不同,但差别主要体现在剥离创业的动因上,而在形成模式上却是大同小异。下面以奥兹公司的创业孵化与剥离创业为例来分析说明这个过程。

奥兹汽车公司产生了3个成为行业主导型企业的剥离企业,其中最著名的是Reo,由Ransom Olds在 1904年创建。1897年Ransom Olds开始担任奥兹汽车公司总经理一职并长达7年,这期间Ransom Olds在底特律建立了第一条生产线并推出了第一种车型Curved Dash,这款车很快就成了美国最受欢迎的车型;他改进了工艺流程,在组装过程中采用轮式手推车来运送部件,使得产量得到显著提高。后来Ransom Olds在多建维修点还是改善生产工艺来降低故障率的战略选择上与公司老板Samuel Smith产生严重分歧而不得不辞职。此时的Ransom Olds不再是当年只懂得生产汽油机的小商人,借助奥兹公司的平台已经成为业界知名的现代汽车制造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也积累了很多人脉关系,因此在离开奥兹后他很快就得到了奥兹公司原股东的支持,并顺利创建了Reo。Reo在1908年到1923年一直都占据着行业前三的位置,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二个从奥兹公司剥离创建的企业是E.R. Thomas Detroit(后改名为Chalmers),由时任奥兹公司销售总监的 Roy Chapin和时任总工程师的Howard Coffin在1906年创建。Roy Chapin刚进入奥兹公司时只是一个基层汽车销售员,在公司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凭借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很快就在公司崭露头角并受到Ransom Olds的器重而被委以重任,在奥兹公司的Curved Dash汽车成为畅销车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Howard Coffin在奥兹公司工作的短短5年间就在Ransom Olds的大力支持下申请了7项工程技术专利,成为小型汽车制造的技术专家,也使得奥兹公司在小型汽车的制造上处于行业前列,Howard Coffin因此在刚30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公司的总工程师。在Ransom Olds离开奥兹公司之后,Roy Chapin和Howard Coffin提出的新的4气缸汽车计划被大股东Samuel Smith否决,而两人凭着对行业的敏锐感觉和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决定离开奥兹公司继续自己的事业。鉴于两人在业界的名声和实力,他们很快就求得E.R.Thomas的资金支持创建了 E.R.Thomas Detroit公司。E.R. Thomas本人就是一个高端汽车制造商,他通过自己已有的网络为新公司的产品营销提供帮助,E.R. Thomas Detroit很快就成为了20世纪的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并保持着自己的地位多年。

从奥兹公司的两家剥离创业企业的建立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与前文的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见表1);而凯迪拉克、福特和别克/通用等另外3家公司的剥离企业的产生过程也极其相似,遵循着类似的模式。因此可以认为,以创业能力为中介的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机制在促进底特律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的成长并最终形成集群的主体企业群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4.3 分析小结

从对底特律汽车集群形成阶段的主要剥离创业企业的分析中可以发现:(1)除了Hupp公司外,所有的剥离创业都与母体企业的某种分歧产生有关。这种分歧也可以看做是创业者形成创业意愿、创建新企业的主要动机和原因;(2)除了Hupp公司外,所有的剥离创业企业的创建者都是高阶员工,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社会关系。外来融资的获取很好地体现了投资者对剥离企业创建者的创业思路和创业能力的肯定,而这种能力的获取显然与他们在母体企业工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3)所有的剥离创业企业的创建者都生产了新的产品,说明了创建者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观念,而这些素养的形成显然和他们先前积累的管理经验、行业知识、技术能力以及付出的个人努力密切相关;(4)所有的剥离创业都表现出本地化的特点,这显然都是跟底特律的本地环境有直接关系,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5)绝大多数的剥离创业企业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在生产规模、创新、市场影响力等方面成为行业里的重量级企业,对底特律汽车集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底特律汽车集群在形成过程中的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现象与前文提出的创业孵化和剥离的过程机制模型(图1)是相契合的;也初步验证了这个模型的思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创业孵化培养创业能力导致剥离创业的建立,最终导致集群的形成

5 政策启示

创业能力是创业孵化的直接效应体现,同时也是剥离创业产生的前提条件,当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大企业员工(潜在创业者)在一定的外在刺激的影响下,就会产生创业意愿,在条件成熟时就会产生创业行动,而这个过程的不断延伸发展就会导致集群的形成。

表1 奥兹公司创业孵化和剥离创业企业的机制过程

关注创业活动背后的激发和保持集群形成发展的因素和运行机制有实际的参考价值:既然创业孵化和剥离是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如果能够为本区域经济里的大企业的创业孵化与剥离行为创造良好的氛围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扶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基于成本-收益原则的经济利益政策刺激工具和硬件基础设施支持,就能够加速集群的形成和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对于创业孵化的支持主要应体现在以下方面:(1)鼓励创新发展,对于企业内的专利申请、技术研发、工艺流程和管理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重点课题项目经过论证可给予资金支持。(2)鼓励企业开展多层次培训以加速人才的培养,给予一定的培训经费支持,条件允许时可由政府机构开展创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课程。对于剥离创业的支持主要应体现在鼓励创建产业相关联企业上,尤其是针对从大企业离职并有意愿在本地区创建与原企业相关联的新企业的创业者,在解决后顾之忧、融资、基础设施、劳动力、税收、产品及企业宣传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倾斜以鼓励剥离创业企业在本地区的发展壮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决策工具的选择必须要处理好关注母体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支持和鼓励孵化人才创建新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共同均衡发展。

[1]Avnimelech G.,Feldman M..Regional corporate spawning and the role of homegrown companies[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2010,(27):4:476-489.

[2]Klepper S..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industry clusters:The making of Silicon Valley and Detroi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0,(67):15-32.

[3]Klepper S.,P.Thompson.Spin off Entry in High-Tech Industries:Motives and Consequences[M].In Franco Malerba and Stefano Brusoni(eds.),Perspectives,2007.

[4]Klepper S..Disagreements,spinoffs,and the evolution of Detroit as the capital of the U.S.automobile industry[J].Management Science 2007,(53):616-631.

[5]Man T.W.,Y.Lau T.,Chan K.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6]Baum J.Robert,Locke,EdwinA.The relationship of entrepreneurial traits,skill,and motivation to subsequent venture growth[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4,(89):587-598.

[7]Poon Raja Azimah Ainuddin,Sa’Odah Haji Junit.Effects of self-concept traits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06,24:61.

[8]Klepper S.Spinoffs.A review and synthesis[J].Management Review,2009,6(3):159-171.

[9]Buenstorf G.,S.Klepper.Heritage and Agglomeration:The Akron tire cluster revisited.Working paper,Max-Planck Institute of Economics,Evolutionary Economics Group,Jena,Germany,2005.

[10]Harrison R.T.,Cooper S.Y.,Mason C.M..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y-based cluster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Ottawa[J].Urban Studies,2004,41(5/6):1045-1070.

[11]Feldman M.P.,Francis J.,Bercovitz J.Creating.A Cluster while building a firm:entrepreneur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y 2005,39.(1):129-141.

[12]Kargon R.,Leslie S.,Shoenberger E..Far beyond big science:science reg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in Galison,P.and Hevly,B.(Eds)Big Science:The Growth of Large-Scale Research[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1992.

[13]Malmberg A,Maskell P..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2,(34):429-449.

[14]Smith,Philip H..Wheels within Wheels[M].Funk and Wagnalls,New York,1968.

[15]Klepper S..The capabilities of new firm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U.S.automobile industr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11):645-666.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 Based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and Spin-off

Li Xiaokang,Hu Bei
(School of Management,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on the cluster formation has not been emphasized sufficiently from a micro level by traditional economics theories.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connec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relative enterprises in industry,and th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re the micro economic foundation in pushing the emergence of these enterprises and leading the cluster formation.This paper argues that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and spinoff are the dynamics of cluster formation,and analyzes its mechanism based on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 as a mediator.This paper creates an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spinoffs model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and introduces a case to test the model.Finally,it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Entrepreneur;Incubation and spinoff;Industrial cluster;Agglomeration economy;Cluster dynamic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互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70872034)。

2011-07-28

李小康(1975-),男,河南西峡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F0629

A

(责任编辑 张九庆)

猜你喜欢

奥兹底特律汽车产业
试析阿摩司·奥兹《乡村生活图景》中的“寻找”主题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底特律之庆
底特律活塞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
酒吧游戏知多少
《绿野仙踪》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