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方略

2012-01-27郑鹏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生产能力农技

郑鹏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科技创新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方略

郑鹏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两大战略任务都有赖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成本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进而分析了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业资源利用和产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本文从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角度,提出了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约因素;科技创新;政策措施

1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从未来较长一个时期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重挑战;主要受到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成本等四大约束。

1.1 双重挑战

(1)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挑战。从最近几年粮食供求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粮食已实现8年增产,连续5年产量在5000亿千克以上,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5000亿千克水平。在需求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用粮的增加以及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粮食刚性需求持续增长,预计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725亿千克以上。综合分析,我国粮食虽然实现连年丰收,但我国粮食供求态势将长期处于总量紧平衡状态,要满足2020年的粮食总需求,今后十年每年至少要增产粮食40亿千克[1]。

(2)农民增收乏力。一是下一阶段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新世纪连续出台的八个“中央一号文件”,农民人均收入增速由2003年的4.8%提高到2010年的约10%。近年来农民纯收入逐年攀升与减免农业税、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等政策实行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释放,今后仅仅依靠政策推动农民增收的难度已非常大。二是由于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加,国内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单纯地靠增加产量,已无法有效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三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很难推动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国际市场国内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国际化的农产品市场,亟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提升农业的内在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1.2 四大约束

(1)资源环境约束。一是耕地质量较差,产出水平低且分布不均匀。全国1.3亿公顷耕地中78.5%属于中低产田,且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耕地的产出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耕地质量在全国的分布也极不均衡,平原地区耕地质量较好,山区耕地质量较差。二是灌溉用水缺乏且时空分布不均。保守估计每年农业灌溉用水约为3600亿立方米,每年缺口约300亿立方米。受到气候及水利条件等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春夏多秋冬少的特征。三是农业资源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且人均占有量低。从1996年到2010年10多年间,耕地减少超过666.7万公顷。人类不易利用的土地约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36.3%[2]。四是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基础设施约束。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目前,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已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加上水资源短缺,5333.3万公顷有灌溉条件的耕地,每年约有133.3万公顷不能得到灌溉。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缺口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国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投工量,1998年超过100亿个工日,2003年减少到47亿个,2004年不到30亿个[3]。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关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以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

(3)农业科技创新约束。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及对农业的贡献率较发达国家明显偏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0.6%,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发展中国家也都超过1%;农业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及普及率较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5%左右,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20~30个百分点[4]。尽管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的转化率平均只有30.4%,远低于发达国家70% ~80%的水平[5]。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4)生产成本约束。一是生产资料成本上升,以粮食为例,2004—2008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亩均成本从395元增加到562元,增加42%;亩均净利润从197元下降到186元,下降5.1%。二是人工成本上升,2010年粮食生产成本平均上涨10.89%,其中,人工成本上涨幅度最大,平均在20%以上。根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全国355个行政村2.3万个农户的数据计算,2005—2009年,农村家庭经营雇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6.9%,种植业雇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4.3%[6]。高成本将倒逼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政策调整,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2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

(1)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资源利用率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左右,化肥开支占整个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一半以上,但利用率却不高。而在发达国家,节水灌溉面积均在60%以上,灌溉水利用率超过了80%,化肥有效利用率均在70%以上。粗放式的生产经营,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进一步加剧了稀缺资源的紧缺,进而又影响到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7]。(2)主要农作物产量不高,与发达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2010年全国的稻谷、玉米、大豆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是6.6吨、5.5吨和1.7吨。而澳大利亚的稻谷每公顷产量在1993年时就达到了8.1吨,荷兰的玉米亩产在1994年时就达到了9.2吨,意大利的大豆亩产在1995年时就达到了3.5吨[8]。

2.2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仍较薄弱

近年来,缘于国家层面对农业科技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微观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各农业分支领域的成果层出不穷;农业科技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也日趋频繁,在很多重大的基础性农业科研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小。但我国农业科技的立项、审批、考核与成果推广应用等不仅涉及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相关政府部门,也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研院所等科研管理及研发部门,还涉及农业科技应用的各个农业生产的基层主体。由于各部门事实上壁垒的存在和各环节连接不畅等因素,可能造成各部门和环节的认识不一,各种农业科技资源难以形成政策合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微观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大多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情况,并没有统一于一个目标明确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之中。

2.3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贡献有限。尽管中央及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投入比例以及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比较,仍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总量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44%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2.3%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包括县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在内,我国人均研究经费不到1万元,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9]。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应用水平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仍然较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及应用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仅在50%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70%左右。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较低。

2.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机构和转化机制不健全

(1)我国农业科技虽已取得重要进步,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大部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农业、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而我国农业科研长期重视科研投入和研发、轻视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长期不足。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10]。(2)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机构和转化机制还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七站八所”撤销之后,传统农技推广体系重要实施主体的农技站不复存在,农技推广基层实施的重任落在了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身上。而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其所具有的“准俱乐部”性质和“民办”性质,暂时还无力承担农技站的职责。当前,我国农技推广的现状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机构不稳定,从而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整个农技推广体系处在一种“破与立”的状态,切实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刻不容缓。我国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城镇,真正在农村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农业技术人才相当匮乏,如何设计有效的机制体制让有限的农业科技资源下沉到农村基层是当前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2.5 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

(1)我国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是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瓶颈。以2010年为例,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68%。由于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直接主体,因此这个瓶颈不仅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应用与采用的积极性,还影响着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的利用效率,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改善效应。(2)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大量外出务工,进一步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达到1.3亿人,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 27.5%,外出务工多以青壮年为主[11]。(3)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2007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刚达到40.7%[12],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2.6 我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建设还需持续和稳步推进

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约束日趋趋紧、粮食刚性需求增加以及农产品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这对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继续深入稳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对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区域内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以粮食为例,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别达到98%、80%、70%和59%,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5%;2006年优势农产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比2002年提高了1.2~12个百分点[13]。尽管我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建设取得突出成就,但受体制机制、经济利益、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布局仍不尽合理,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优势区域依然突出。

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

3.1 切实加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再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全方位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区域优势科技资源布局。构建由创新基地、区域创新中心和实验站组成的创新体系,按照现代科研院所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促进省政府和部门所属的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联合,并选择有代表性、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业科研机构,在优化结构、资源重组的基础上,组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区域科技资源结构和布局。

(2)明确和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政府要通过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行政手段,规范和调整各要素的创新行为,将微观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目标,从而使得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微观自主性选择与宏观整体性要求相协调,确保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正确方向。

(3)要加强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平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特别要加强以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为导向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结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整合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资源,建设能满足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各级政府要加大各类科研计划对农业科技的倾斜,持续稳定和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支持力度,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定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用于特定的农业科研创新。

3.2 加快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1)要以农村各种基层力量为载体,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一方面,依靠基层政府的力量 (如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强化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并按照农业科技推广绩效安排推广经费和设立奖励措施;另一方面,依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主要是基层科协)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具体的农技推广指导工作,为基层农技推广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此外,还要特别重视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主要是农技协和合作社)在农技推广方面的突出作用,建立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其服务农业生产的科技职能。

(2)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级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各层级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大都有一定的科研成果积累,但目前应用并普及到农村的太少,真正能够推动农业发展的更少。加强对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院校的支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技术试验站及推广站和各级政府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合作,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指导与示范。

(3)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新办法,促进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力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继续大力实施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方面的作用。

3.3 组织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工程,提升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撑功能

(1)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应在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及高新技术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组织一批重大科技工程,着眼于提升整个农业产业的技术水平。集中全国农业科研力量,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开展集中攻关,建立农业科技的制高点,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重点强化以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工程。加强对节本降耗、节水灌溉等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特别要抓好农业种业科技创新。建立农业种业科研基地,构建从农业种业资源收集、育种、鉴定、保护到应用的农业种业科研体系。

(2)具体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应以解决农业领域实际问题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及推广。

3.4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继续推动我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建设

应结合国家已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对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作物新品种,特别是农业专用品种的选育及推广,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科技支撑。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建立优势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因地制宜地解决农产品优势区域内的关键科技难题,继续推动我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建设。

3.5 加快科技教育培训,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加快建设以高等院所为载体国家农业科研高级人才培养。重点抓好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农业院所的涉农学科建设,加大对涉农学科学生的帮扶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优秀学生报考涉农专业,加快国家农业科研高级人才培养。

(2)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国家重大人才培养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结合国家基地和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建设,通过农业科研活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和自主流动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针对不同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工程。

(3)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基层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加大对农村基层官员、合作组织领导人、种养殖大户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效应。尤其要对农村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在县乡通过职业中学或农技推广机构举办免费或低费职业教育班,为农民讲授农村实用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

3.6 促进城镇科技资源下沉到农业农村基层

(1)加强农村基层的科技能力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对国家涉农科技计划进行更为明确的定位,提高公共财政对基层农村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国家各类科技平台计划应向农业领域倾斜,重点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化开发。此外,要以科技政策为引导,鼓励各类农业科技人员服务农村生产一线。

(2)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创业环境。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人才,及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或就业,为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生力量。吸引城镇各种科技资源向农村流动和转移。

[1]陈晓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与“十二五”需要研究的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0,(9):4-8.

[2]杜青林 .六项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3/10/content_ 2677717.htm,2005-03-10.

[3]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 2_ 402463937.htm,2008-02-22.

[4]韩国良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突出问题与科技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8,(7):117-119.

[5]刘绍银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40

[6]长子中.如何协调粮食价格与农民收入的关系[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1):36-39.

[7]宋继文.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EB/OL].中国农资网:http://www.ampcn.com,2008-12-26.

[8]郝素琴,刘文龙.对提高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6,(4):110-113.

[9]侯胜鹏,曾福生.浅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0(4):427-429

[10]潘冬梅,李仁刚,刘春全.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12-115.

[11]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八: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 jnggkf30n/t20081105_402514634.htm,2008-11-05.

[12]陈劲松.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8年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08,(2):4-10.

[13]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8-09/12/ content_16441571.htm,2008-09-1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trategies to Enhanc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in China

Zheng P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Food security and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which are the two strategic tasks of agriculture,dependent on the enhancement of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agri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aints which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faces mainly are resources,infrastructur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costs.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urrent issues of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in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 use and outpu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bor and advantage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Restraining factor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s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08AJY020),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高附加值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机制与应用研究”(2007SC04)。

2011-10-26

郑鹏 (1982-),男,湖北荆门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经济发展。

F323.3

A

(责任编辑 迟凤玲)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生产能力农技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奶牛粪便肥料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基于服务质量的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
马自达汽车公司发动机SKYACTIV—G和SKYACTIV—D的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