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和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01-27徐海宾牛海成
徐海宾 牛海成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高校改革和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徐海宾 牛海成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目前国家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愈加重视,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愈发急迫,但缺乏创新能力成为多数科技人才的通病,本文从高校体制改革、高校培养模式、文化氛围构建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早已被大家接受并认可。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也证明,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前提便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有效的利用科学技术使之服务于社会。科学技术需要人来创造、掌握并应用,所以科技人才的培养便显得愈发重要,目前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出台诸多优惠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
我国对培养科技人才日益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然而我们却经常听到大家抱怨我国科技人才自身缺乏创新能力,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不得不向国外企业支付高额产权使用费的声音,这些抱怨的声音的大量存在说明我国的培养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端。中国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综上可知,如何实现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已成为一个值得广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下面本人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近些年的思考试着对这一问题做分析。
1.促进高校体制改革,加大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高校的市场化和从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如下:
1.1 重经济效益,轻学生利益。虽然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一直在加大,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使得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面对日益增多的学生人数,高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体育场、购买教学实验设备,而政府投资远远满足不了这些资金需要,于是高校转而将目光投向社会,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开展大量的社会服务项目。由于教师特别是学术水平达到较高程度的骨干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忙碌于社会服务项目,从而不可避免的严重压缩应该投入教学的时间,使得教学成了牺牲品。虽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功能之一,但教育教学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社会服务项目应当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投入。
1.2 重科研,轻教学。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对科学研究都相当重视,甚至有很多高校高级职称的教师不给学生讲课,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全部都压在青年教师的身上,而青年教师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人生阅历都同老教师有所差异,学校有好的教师资源学生却无从获得。高校教师将大多精力放在科研上,一则可以获得较高的知名度,二则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所以大多教师不愿过多从事教学工作。高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政府对大学进行评估时,更看重的是学校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教学则占较小的比重,为解决该问题,政府应当改变高校评价体系,大幅度加大教学所占比重。
1.3 官本位严重。高校里面有管理岗和教师岗之分,而目前大多高校里管理岗人员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由于各种政策的制定都由管理层制定,所以管理岗人员无论在经济利益分配、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均比教师岗人员占尽优势。有鉴于此,每当管理岗位出现空缺时,大家便争相竞聘,都希望自己能够从教师岗转到管理岗。如此一来,教师岗的人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教学积极性不高。为解决该问题,目前有部分大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效果良好,政府应当将之普及。
2.改变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传统的教育方法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往往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目前我国严重缺乏的是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引导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由填鸭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加强基础教育中的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而非具体知识的灌输,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引导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教师应当以教授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手段为主,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创新平台
高校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并且高校自身在学术上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开放的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兼容并包、学术平等。良好的创新平台不是靠学校空洞的政策文件所能创建的,而是应当切切实实靠行动来落实,为搭建创新平台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场地以及其他必要条件,而这个创新平台能不能够较好的运转并得到后继的良好发展,在于有没有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或组织团队,所以一定要找有能力的人来负责,而不是仅仅搭建一个空架子。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大家在相互的探讨、争论以及接触各种新学说新理念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能力培养就有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4.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
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人才的知识结构;要研究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人才[1-2]。
4.1 明确人才培养层次
高校要对自己培养的人才层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根据明确的定位确定相应的培养机制,制定培养计划。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多学科、综合性、多渠道合作培养才能满足科技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的需要。根据人才层次的不同并考虑产业的需求设立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积极以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构建教学新体系,形成培养科技人才的新机制。
4.2 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高素质学生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校应当切实鼓励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当然这里的素质不仅是教师的学术水平,更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道德水准。
针对以上三点,可采取的措施有:举办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并资助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修、主动帮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等。这些政策一定要确实落实并在落实中保证公平原则,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保证了人才培养可持续的发展。
4.3 学习与科研相结合
在教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把学生引入到科研的轨道,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或者设定一些难度适宜的课题指导学生自己去研究,这样在参加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会不自觉的得到锻炼和提高。
4.4 变革考试方法
摒弃“知识点记忆”的考试方式转向“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考试方式。避免学生“考前狂背,考后全忘”。要达到这点,教学中应当对教学做良好的设计,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倡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重视案例教学,综合性思维方式。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应当加以鼓励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5.注重学风建设,营建浓厚的学术氛围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及其重要。一所学校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人大多都有从众心理,在有着良好学风的学校里,学生会自觉的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确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在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学校里,学生经常的耳濡目染,会不自觉的受到科学的熏陶,养成较强的科学兴趣,并投身其中,在对科学的探索中自然的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3]。
然而优良学风的形成和浓厚学术氛围的构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坚持,所以高校一定要制定循序渐进的目标并逐步实施,切忌急于求成。
6.结语
科技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将带来不可预料的问题。如何又快又好的构建好这个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检验。
[1]刘亚林.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人才[J].纺织机械,2007,(2):51~54
[2]孙健.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J].改革与开放,2010,(24):169
[3]徐海宾.论桥梁工程的多媒体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83~84
G642.0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3.133
徐海宾(1979-),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检测与加固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