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
2012-01-27王伟
王伟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学工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
王伟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学工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通过引证马加爵事件指出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以及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些许体会。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应该是热情洋溢的!但是在生活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封闭自己的内心,遇到挫折,打击,冷漠就可能引发个人的迷茫!抑郁,在面对这种境遇,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自残,因为他们已经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也有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伤害他人,因为瞬间的激动使之丧失了冷静与理智,面对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犯罪现象,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如何引导大学生心理走向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中充满困惑和烦恼,出现了诸多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紧张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体验长期积累得不到缓解,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重则导致心理疾病,影响今后的发展。因此,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不仅仅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的保证,也是人格完善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目前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学业问题,因为学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二是人际交往问题;三是由于家庭不稳定导致的个性问题;四是失恋问题,我认为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变革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影响校园,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社会种种现实,对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新生的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
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深入,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社会存在诸多矛盾,个人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那些应变能力很差的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于功利化。同时,社会上表现的腐败现象也摧残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出现了道德的滑坡,他们藐视一切秩序和纪律,不再信奉努力拼搏、勤俭节约,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人的言行举止是启蒙的开始,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行为和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影
响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1)父母对子女管教特别严格,他们对子女的成长和前途特别关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学习督促得很紧,但对子女的其它兴趣,爱好不急于支持,缺乏沟通,经常用命令,指责的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这样的孩子成为大学生以后,往往性格上很不自立,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很懦弱。自卑,唯唯诺诺,使其失去了个性和棱角。(2)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就像保护伞一样呵护子女,使他们没有受到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护,这样的大学生依赖性极强而自信心不足,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与同学交往时却缺乏同情心和自制能力。(3)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很少约束,这样的大学生缺少家庭教养,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较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还有一些家庭因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等原因,造成孩子性格暴躁,心理压抑,有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强等不良心理反映。
1.3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3.1 追求享乐,据调查统计,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居大学生犯罪的首位,这种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多与这些大学生追求享乐的心理需要有关。
1.3.2 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所谓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是指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上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正是阻碍个体客观认知他人与正确把握社会规范的一个心理问题。
1.3.3 自我意识的混乱,所谓自我意识的混乱是指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过高的自我评价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在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的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导致抑郁,自卑,自我放弃,有时甚至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而过低的自我评价是一种与过高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在把理想与现实进行比较时,对理想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
2.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在大学生中要树立重视心理健康和进行心理咨询并不可耻的概念,如今的学生们还比较重视身体保健,感冒,发烧都知道及时看病吃药,可很少有人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其实种种因素,心理健康有问题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如何疏导他们都淤积在心理的那些苦闷,以避免爆发而成为社会公害,正如有一位心理专家所说,我们都知道身体发烧到39度是极限,不看病要出事,可心理发烧到39度以上,还能忍吗?一样要出事的,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会碰到心理问题,但很少有人去心理咨询,因此,高校应主动做好宣传工作,改变学生那种心理疾病是可耻的观念,不要对有心理障碍的人另眼相待,不要认为心理咨询是禁区,这个思想一定要改变。
其次,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降低大学生犯罪率的重要途径。
2.1 正确处理知道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实践表明,做好心理咨询关键在于指导者能否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这是一切心理咨询工作成功的基础。有人说,做心理咨询工作,要与来访者交朋友,也就是有朋友间的那种信任关系,有的来访者这个心理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因此,这种信任关系必须是长期的,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没有一个指导者敢于宣称他的每次咨询活动都是成功的,成功与否,除取决于指导者的能力之外,还取决于来访者家庭以及生活中与其有重要关系的人的支持,取决于来访者的能力与动机,特别是来访者的信任。
2.2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构成部分,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此,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及开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及咨询工作。
最后,寻求社会支持也十分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其实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许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内心体验排解渠道而产生了心理变态,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使是在高校,社会的价值观念都会在大学生的心理打下烙印,学校社会理应要提供相关的宣泄渠道。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这为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有针对性调整学生工作的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个学生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面对21世纪的挑战,高等学校有责任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做进一步拓展与创新,早做准备而防患于未然,为学生工作和同学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1]王希永.大学生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敬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1,(3).
[3]林昭熊.谈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及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0,(4).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