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城市矿产”开发的市场化路径探讨
2012-01-27王振英王岩
王振英,王岩
(盘锦市供销合作联合社,辽宁 盘锦 124010)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那么,应从何处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呢?从国内外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探索经济转型的实践看,大多城市选择从单一主导型经济产业结构向包括“城市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性“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多元化主导型产业结构转变。
“城市矿产”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开发“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回收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
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通过建立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实现废旧商品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再生利用。
1 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
1.1 寻找产业锁定的突破口
所谓产业锁定,就是指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开采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有绝对比重,投入和产出高度集中于某一主导产业甚至企业。例如,于2007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辽宁省盘锦市就具有典型的产业锁定特征:2002—2007年,油气采掘业在盘锦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始终在50%左右;2007年,油田板块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占比高达67%;2008年第一季度,全市工业增长中油田的贡献率达到65%。
由于产业锁定,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始终面临着资源价格波动、地区产业替代和资源枯竭等多重系统性风险。这从根本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进行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而任何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本质上都是对产业锁定的突破,关键问题在于相关部门是否找到了符合银行业“绿色信贷”标准的诸如“城市矿产”资源开发的突破口。
1.2 土地集约利用重在布局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需求量持续增加,但是城市土地增加数量是有限的,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使城市土地的相对量增加,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建立区域性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盘锦市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静脉产业园区)项目的推荐厂址位于盘锦市最南端大辽河入海口右岸的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占地面积80 hm2(一、二期合计),基建总投资估算近30亿元。
从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的角度看,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突显了其在辽宁沿海开放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将成为国内体系最完整、技术最先进、配套最齐全的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与服务基地之一;成为国内外知名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产业基地[1]。为“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园区)项目招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3 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近年来,盘锦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的工作实际,围绕城市转型具体行动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明确提出“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城市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对再生资源行业的投入,发展壮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着力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盘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制定规范和促进盘锦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地方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是,以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园区)项目为切入点;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具有不少于2家能够承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任务的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和较低成本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为支撑;以提升“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水平为目标,采取具体可行的有力措施(包括资金支持、用地安排、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基地项目建设。
2 “城市矿产”开发期待绿色金融支持
2.1 金融约束暨有效需求不足
近年来,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普遍感到转型产业和项目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支持比较困难,金融约束比较强。比如辽宁省阜新市就是这种情况。2008年6月末,阜新市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达到70.3%,已经接近银行业监管标准所允许的上限。
与阜新市相比,同样被国务院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盘锦市当地可动员金融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的问题是运用不充分。2008年6月末,盘锦全市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只有40.9%,比全省平均低25.8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存贷比只有17.9%,比全省平均低29.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的实际信贷投放规模与潜在信贷供给能力极不匹配,显示其金融约束的性质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
2.2 突破金融约束的模式选择
金融约束通常是指因金融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而形成对经济发展资金支持不足的情况。产生金融约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体内储蓄不足,也可能是有效金融需求不足造成的,即金融需求只是一种并不符合银行信贷经营盈利和安全原则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等的主观需求。这两种金融约束性质不同,用于突破金融约束的模式选择也不同。前者需要从外部“输血”着手,而后者更注重对金融需求的事前筛选[2]。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已经提出并实施了“绿色信贷”标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等企业基本已不再有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资源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商业银行贷款投向选择的优先级排序上也越来越靠后。据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方向、产业选择乃至具体项目的确定,对于突破有效需求不足性质的金融约束几乎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2.3 “绿色金融”及其“绿色信贷”
按照国际公认的理念,“绿色金融”的特点就是更强调环境利益,按照市场规则,以促进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信贷原则,通过金融手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银行业来说,“绿色金融”的具体形式就是“绿色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机构为我国的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低碳经济提供信贷资金的支持。
“绿色信贷”支持“城市矿产”开发项目,需要在政策、法规、规划、技术、项目信息、专家资源、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机构应加强沟通,主动做好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对接工作。同时要协助当地发展改革委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将循环经济成效好的企业与项目,包括政府培育扶持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项目运作的市场化路径选择,以及企业营销战略等相关消息,告知有关银行各分支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供其决策参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通过搭建多层次金融服务平台、启动“节能贷”特色融资方案、优化业务审批流程等,切实做好节能企业融资服务。
3 龙头企业市场化路径的选择
3.1 走创新型经营路径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周期明显缩短。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为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纷纷推出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创新型龙头企业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引领产业变革、推进产学研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如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找准位置,迅速做大做优做强?对于回收行业而言,市场零售并不能取得可观利润,即使有短期利润,也可能会被市场行情波动所冲散。为此,龙头企业要顺应后工业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潮流,瞄准前沿,以“城市矿产”资源开发经营为载体,走创新型经营路径,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3.2 走差异性服务路径
在再生资源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同质的问题[3]。从项目建设规划、招商引资阶段开始的贯穿始终的优质服务,能够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已被大量国际优秀企业所接受和应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生资源产业应细化产业内部分工,以迎合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内部体系的形成。走差异性服务路径,提升回收、生产、销售、运输、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程度,对应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区域和市场,不同规格、用途的产品,定制具有差异和特色的营销战略和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信息、媒体等各种渠道宣传自身的差异性定位与特点,创立产品品牌,扩大影响,树立信誉,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3.3 走产业链延长路径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物资回收和初加工层面上,而是瞄准产业链条走精深加工之路。将按照产业链的有机联系,积极发展中间产品,大力发展下游精细产品,提高加工配套水平,不断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条,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由单一收售向综合加工的升级转变。
再制造产业与再生资源产业紧密联系,甚至可以看做是再生资源产业的升级与延伸。龙头企业要开阔视野,不能仅仅着眼并停滞于工业利废企业,或将废旧商品倒手转卖获取短期利润,而要积极拓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链条,走产业链延长路径,拉动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双重增长。
4 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市场机制已成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将通过实施政策措施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制度条件和环境。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选择“城市矿产”资源开发等接续替代产业谋求更好的发展,必须顺应市场机制的经济发展趋势,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路径依赖,快速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转变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用先进的经营手段和工具,不断在新形势下寻找立足之领地、发展之机遇,则显得更加重要。
[1] 李莉,王岩.资源型城市统筹规划的思考与建议[J].资源再生与循环经济,2011,4(10):29-31.
[2] 盛松成.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取向及措施[N/OL].金融时报,2008-10-20.
[3]张菲菲,李慧明.价格上限、产品同质性与成本竞争——对再生资源产业竞争问题的新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