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2012-01-27
简讯
废稀土等金属再生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审查会召开
2012年2月14日,按照《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的具体部署,国家科技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的“十二五‘863计划’废旧稀土及贵重金属产品再生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课题任务书审查会,会议由科技部“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主办,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
该项目7个课题负责人分别从课题总体目标、主要研究内容、考核技术指标等方面向专家组进行了汇报,重点介绍了各课题重点研究的前沿核心技术或关键共性技术,技术难点、技术路线等,并就主要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通过答辩、质疑,审阅有关申请材料,专家组一致决定通过该项目7个课题任务书内容,并就更好地实施各课题分别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废旧稀土及贵重金属产品再生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重点突破废旧稀土永磁材料回收利用、稀土发光材料回收利用、铂族金属废催化剂、废旧高温合金再生等30~40项关键技术,研发废旧稀土永磁电机拆解设备等关键装备15~20台套,建成以废旧稀土永磁材料和废旧贵重金属回收利用的产业示范线。为实现我国废旧稀土和贵金属回收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目将获得中央财政近4 992万元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研发总经费达到1.6亿元,将与2012年上半年适时召开项目启动大会。
大陆首个台资进口再生资源园区通过国家验收
福建漳州检验检疫局2012年3月10日对外披露,位于漳州港的台资福建全通资源再生工业园,日前通过由国家环保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的国家进口再生资源“圈区管理”验收组验收,成为大陆首个台资兴建、通过国家验收的“圈区管理”再生资源园区。
该局人士称,此项目是福建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进口废料圈区管理项目,项目的验收通过将对福建省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乃至循环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福建全通资源再生工业园由台资全通集团有限公司与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主要建设“进口废料圈区管理园区”和“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处置区”,通过专业性规划,将资源再生回收加工利用,建成一个全封闭性管理的“可再生资源废料加工圈区管理园区”。
据测算,通过“圈区管理”,企业每批进口货物可节省通关时间8天,每集装箱可节省码头查验场滞箱费近千元人民币,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滞箱费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目前,福建全通资源再生工业园已取得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废铜、废铝、废不锈钢、废金属、以回收铜为主的废料、以回收铝为主的废料、以回收铁为主的废料、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纺织品、纤维废料及各类废塑料的进口批文,规划建成年进口废五金300万t、废金属150万t、废钢铁300万t、废塑料150万t的国际性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集群基地,建成资源再生型“城市矿山”产业基地。
据统计,漳州检验检疫局2011年共检验检疫进口可再生资源超过13万t,货值7 300万美元,分别是2009年的2.8倍和3.4倍。
新疆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专题研讨会召开
2012年3月5日,新疆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专题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近50名专家、学者、项目县市农业局负责人、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新疆农田“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自治区地膜覆盖面积年均在233.3万hm2左右,使用地膜的作物主要有棉花、玉米、加工蕃茄、蔬菜等,其中棉田地膜覆盖率近100%。据调查,自治区常年种植棉花的耕层中平均残膜量已达17.91 kg/667 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
“白色污染”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膜销售市场不规范,许多农民追求降低成本,使用厚度低于0.008 mm的超薄地膜,回收困难;扶持和鼓励残膜回收的财政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区废旧地膜未实现资源化利用,治理长效性差;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机械作业效率低,人工捡拾难度大;废旧地膜回收渠道不畅,回收利用规模难以有效扩大。
据了解,“白色污染”治理主要有两种办法:残膜回收利用和应用可降解地膜,目前自治区主要以残膜回收为主。
2011年自治区农业厅实施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在精河、尉犁、莎车等县市建立0.67万hm2核心示范区和5.47万hm2辐射示范区,当年地膜回收率达85%,资源化利用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