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中国与东南亚瓷器贸易对瓷业的影响
2012-01-27刘文胜
刘文胜
(景德镇瓷都画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0 引言
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瓷器贸易历史悠久,在清代时尤盛于前。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专注于中国外销中东以及欧洲的瓷器,而对于外销东南亚的瓷器及对中国陶瓷的影响研究则相当缺乏,有关论著的研究亦很不透彻。而实际上,东南亚在中国瓷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清代后期,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市场,对中国清代瓷业格局和艺术风格的变化都产生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颇值得我们去探索与研究。
1 清代中国与东南亚瓷器贸易兴盛状况概说
地理位置上的陆海相连,使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而商贸往来显然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无论是扬帆远航还是西南陆路跋涉的商人们,将中国博大的物产带往东南亚各地,而其中,瓷器贸易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这一贸易进程在中国瓷器发明之东汉即已经开始,官方的赏赉和民间的买卖持续不衰,战乱也无法隔绝。考古学家们在东南亚各地发现有数量极大的中国瓷器,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瓷等等在许多地方出土,甚至在一些地点如沙捞越河口堆积如山。入明以后,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之后,随着大批华人下南洋,中国瓷器外销东南亚更是进入高峰。晚明之际,欧洲殖民者踏海而来,控制了东南亚许多地区,中国瓷器外销转变为以欧洲殖民者为主导,东南亚作为中国瓷器的中转站和重要销售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清代初期,因东南反清战争的持续,清廷实行海禁制度,瓷窑在战争中亦受到破坏,从而使中国瓷器外销陷入低谷。而清康熙中期,东南反清势力基本被肃清,于康熙二十三年解除海禁,清廷允许东南沿海各省重新出海贸易。清代中国瓷器遍销世界各地,而东南亚仍然是清代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据1820年刊刻的《印度群岛史》记载:“印度群岛……由中国供给日常需要普通筵席用之全套白地青花粗瓷,早已大宗销卖于此间,其各种精美之细瓷,虽亦有输入,但需要不多。中国瓷器,比我们的陶器尤价廉而物美。”
清代销往东南亚的瓷器主要来自于景德镇所产,而广东、福建沿海也崛起了许多瓷窑,其产品亦大量销往东南亚地区,如福建漳州窑、德化窑,广东潮安等地,外销东南亚的瓷器成为其传统产品之一。清代中前期,中国瓷器外销市场主要为欧洲市场,而东南亚所占份额相对较低,而清代后期,随着欧洲市场的萎缩,东南亚在清代瓷器外销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清代中国与东南亚瓷器贸易非常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位置近便的天然优势,而使贸易长盛不衰的最关键因素是当代华人数量的巨大。为躲避清军,许多华人南下谋生,开始了清代华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此后,东南亚华人数量激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文化商贸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需求亦使得清代瓷器得以持续外销东南亚。特别是清末时,外销东南亚的中国瓷器几乎全为满足华人需求,以致出现了一种专为南洋华人制作的“娘惹瓷”。“娘惹瓷”又称为“海峡中国瓷”,专指晚清时出现的东南亚土生华人专用瓷,是东南亚富裕华人特意前往中国定制的,为景德镇等窑口生产的一种设色华丽的粉彩瓷。
2 清代中国与东南亚瓷器贸易对瓷业格局的影响
中国清代与东南亚瓷器贸易对清代瓷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促使中国瓷业格局由内陆型逐渐向海洋型转变。清代时期为东南亚生产外销瓷的窑口很多,总产量巨大。东南亚不仅是清代瓷器的重要消费市场,也是清代瓷器销往欧洲、中东及非洲、美洲等其他地区的中转站。许多世界各地的客商往往并没有到达中国沿海,而是在东南亚选购货物,这就促使东南亚商人向中国定购数量更大的瓷器以进行中间贸易,因而中国与东南亚贸易量相当可观,成为影响清代瓷业格局的重要因素。
清代时,景德镇是东南亚外销瓷的主要窑口,大凡较精细的瓷器多为景德镇所产。清代广东、福建沿海也兴起了数量巨大的窑址群,这些瓷窑的产品绝大多数用于外销,许多产品专为东南亚市场制作。海洋型瓷业格局即主要是指广东、福建沿海兴起的瓷窑。与明代相比较,清代粤闽沿海瓷窑数量大为增长,产量远大于晚明时期。广东有约四十四个市县和香港发现有清代瓷窑遗址,以潮州、佛山为中心。潮州地区大量青花瓷与彩瓷外销东南亚,清代时以独具特色的潮彩而驰名。潮彩即为潮州彩瓷,清代末年兴起,出现了大量的彩瓷庄,彩瓷大都销往东南亚地区。佛山石湾窑亦生产大量陶瓷制品,大部分产品在两广和东南亚地区销售。而福建则以漳州和德化为中心。漳州窑在清初时生产大量外销青花瓷,也生产大量彩瓷,如漳州的东溪窑即产彩瓷,尤以清末时为多,德化窑则除生产白瓷和青花瓷外,也大量烧制彩瓷,许多产品销往东南亚,在东南亚各地有大量发现。
景德镇虽然地处内陆,但亦处东南地区,距东南沿海各港路途并不远,尤其是在景德镇与广州之间形成了一条稳定的水陆通道,景德镇瓷器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清代这一最大对外通商港输出,借助广州而成为外向型城市。清代广州地区不但成为景德镇瓷的外销场所,广州还购进景德镇白瓷进行彩绘生产,这即是著名的广彩瓷,清代广州彩除销往欧洲外,也大量销往东南亚地区。
而东南亚各国不仅从中国购进成品瓷,也购进白瓷胎进行彩瓷加工,如清代时,泰国即从中国购进大量白瓷,由泰国艺术家进行彩绘以后,再运回中国烧制,称之为“宾乍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清代瓷器产地的延伸,表明在东南亚贸易的影响下,清代瓷业格局出现了一定的国际化趋势。
清代除景德镇以外的内陆地区以及北方地区,瓷窑数量大幅度缩减,因而,清代瓷业呈现出明显的海洋性发展倾向,而东南亚贸易对这一格局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清代瓷业的海洋性发展与之前最显著的区别是:沿海瓷窑大都集中于粤闽沿海,而曾经非常兴盛的浙江瓷窑如龙泉等,则迅速衰败,结合东南亚华人大都为粤闽籍,也就不难理解清代浙江诸窑衰败的主要原因了。
3清代中国与东南亚瓷器贸易对瓷艺风格的影响
与外销欧洲的精美瓷器相比,清代外销东南亚的大部分为粗瓷,这是因为东南亚人口与经济远远不如欧洲,而这非常有利于粤闽沿海瓷业的发展,因为与景德镇胎釉工艺与彩绘技艺相比,沿海外向型瓷窑要明显逊色,因此,清代与东南亚之间的瓷器贸易大大促进了沿海普通民窑粗瓷的发展。清代初期时,销往东南亚的主要为各类粗制青花瓷,其中大部分为汕头器,即闽南一带瓷窑生产的青花粗瓷,其釉色和青花发色显著低于景德镇同类产品。只有少量釉上彩瓷,如漳州窑生产的素三彩、五彩及米黄色釉等制品。清康熙之后,各类彩瓷明显占据上风,除景德镇与广州制作的普通粉彩瓷与广彩瓷供应东南亚市场以外,德化、潮州等窑口除本地特色的彩瓷外,亦大量制作普通粉彩瓷外销东南亚。
清代各窑所产粗瓷之所以能大量外销东南亚,既与东南亚经济水平较低有关,也与其模仿名窑精瓷产品有关。这些粗瓷虽然品质上不如精瓷,但却往往模仿自名窑精瓷,从而以低廉的价格挤占东南亚市场。如闽粤不少瓷窑生产仿龙泉青瓷,佛山生产仿钧窑产品,德化、漳州等大量生产仿景德镇纹饰的青花瓷,德化、潮州生产的仿景德镇粉彩瓷等等。这些仿品大都销往东南亚市场,因而,东南亚贸易不仅大大促进了沿海粗瓷窑的广泛兴起,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仿名窑特色。
清代时期,东南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土著居民、华人和欧洲殖民者在此混杂居住,使各种文化互为交织,从而对瓷器艺术的要求亦是非常多样的,这就使得清代各窑场生产的产品普遍丰富多彩,极少有只生产单一装饰类型的窑口,大大促进了清代瓷艺的丰富化。
因釉上彩瓷是清代外销东南亚最大宗的瓷器品种,因而其对于清代瓷艺风格的影响最为明显。首先,推动了釉上彩瓷占据清代瓷业的主流地位;其次,清代外销东南亚彩瓷主要特色为繁缛华丽的满布局装饰,从而成为清代彩瓷繁缛特色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最后,出于仿制名瓷的目的,东南沿海出现了不少制作粉彩瓷、广彩瓷的窑口,促进了釉上彩瓷技术的传播。
从造型来看,普通的日用碗碟占了外销东南亚瓷的大部分,但也有许多是适应东南亚风俗习惯而特别制作的。瓷瓮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东南亚许多土著居民相信中国瓷器具有魔力,瓷瓮数量成为财富象征。清代还制作许多供东南亚穆斯林使用的器物,如军持、大盘等等。
4 结语
东南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我国与其他地区交流的桥梁,长期以来,既是中国瓷器外销的中转站,也是重要市场之一,而其对中国瓷业发展的意义在清代时得到进一步加强。清代瓷业受此影响,逐步表现出海洋性瓷业布局特征,并为适应东南亚市场而在艺术上作出调整,进而对整个清代瓷业艺术面貌形成较大影响。
1冷东.中国瓷器在东南亚的传播.东南亚纵横,1999(1)
2朱杰勤.中国陶瓷和制瓷技术对东南亚的传播.世界历史,1979(2)
3熊寰.娘惹瓷.中国陶瓷工业,2006(4)
4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江西文物,1991(4)
5郑东.试论闽南古代彩瓷的生产与外销.南方文物,2004(1)
6袁胜根,钟学军.论清代广彩瓷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中国陶瓷,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