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业城市南川转型路径选择

2012-01-27郭利君胡唤雨

中国矿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南川转型资源

郭利君 ,胡唤雨,胡 魁 ,陆 嘉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北京 100035)

南川地处重庆南部,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面积2602km2,辖区人口66万人。南川是一座历史名城,1374年前设县,1994年4月撤县设市,2006年10月撤市设区,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要求,正在编制转型规划。

1 南川是典型的矿业城市

对矿业城市公认的定义是因当地矿产资源开发而形成、发展,并且矿业及相关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包括城镇)。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发挥带动、辐射、中心作用的一般城市特征;二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功能之一,矿业对城市的兴衰有显著影响的标型特征。矿业城市的形成不外两种模式,一种是先矿后城式。另一种是先城后矿式[1]。

南川是以煤炭开采而发展的典型矿业城市,产煤高峰期年产原煤约500万t。煤炭产业是南川区主导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支撑。“十一五”期间,南川区采掘业及相关资源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常年保持在40%以上,增加值占GDP构成的30%左右。采掘业从业人员高峰时期达12000多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70%,“十一五”期间虽明显下降,但占比也保持在30%左右。目前,南川区有煤炭开采企业34家,核定产能383万t,实际产煤140万t,是重庆三大原煤生产基地之一。煤炭产业的发展,带动火力发电、煤化工以及建材等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原煤开采、精煤洗选为链首,以机制焦、火力发电和规模化矸石砖生产为链身,以粉煤灰、煤焦油、煤气开发为链尾的煤炭产业链条。

2 南川符合资源枯竭城市的基本特征

南川经济依托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全区累计探明资源储量2.1亿t,累计生产原煤1.01亿t,消耗地质资源储量1.44亿t,保有地质资源储量0.66亿t,其中高速公路、铁路和城镇建成区实际压覆煤炭资源0.2亿t,煤炭开采静态保障年限不足10年。近年来煤炭生产大幅萎缩,2010年仅产煤140万t,仅为高峰时期的28%。

由于煤炭产量下降,南川区采掘业及相关资源加工业呈现出明显萎缩趋势,其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从2006年的58%下降至2010年的45%;从业人数占工业从业人员的占比从2006年的40.9%下降至2010年的26.3%,失业人员明显增多。采掘业的萎缩还导致火力发电企业丧失原料来源,被迫关停。采掘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走弱。

危机矿山比重增高。煤矿数量也由高峰时期62家下降到目前34家。主要煤矿中危机矿山(服务年限不足10年)比重高达90%。民生矛盾突出,失业人数连年攀升。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长为6751人,失业人数与城镇就业人数之比上升为71.6‰,给南川和谐稳定带来严重压力。居民收入增长困难,社会保障压力巨大。棚户区改造任务艰巨。南川区城市和工矿棚户区面积达166万m2,其中住宅134万m2,涉及住户9000余户。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沉陷区损害突出。南川区沉陷区面积达110km2,影响人数达20多万,其中33000多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直接威胁,105万m2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害,5万余亩耕地被废弃。10多万人畜饮水困难,1万多亩农田无水灌溉。

南川区产业结构单一,以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占到经济总量的50%以上;第三产业占比明显不足,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伴随资源的逐渐枯竭,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财政自给不足。2010年南川区人均财力为1947元,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财政自给率为41.3%,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正常运转主要靠转移支付和上级专项资金维持,经济发展难以持续。

综上所述,南川的经济、民生和生态环境状况,符合资源枯竭城市的基本特征[2]。

3 南川转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与主导产业选择

我国资源枯竭城市有两大类,多数属于矿业城市,少数属于森工城市。回顾十多年来矿业城市转型的基本经验,转型任务包括经济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等三个方面,经济转型是主要矛盾。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是摆脱单一产业结构对矿产资源的依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接续产业,提高经济支撑力。转型接替产业的选择,特别是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

3.1 矿业

南川矿产资源的枯竭表现在煤炭,但南川的矿产资源不止煤炭,还有铝土矿、白云岩、石灰岩、石英砂岩、地热温泉等,其开发利用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是煤炭资源也有潜力可挖。延长矿业服务年限,可为城市转型营造可贵的缓冲期间。

南川煤炭累计探明资源储量2.1亿t,其勘查深度为500m,目前的开采深度达300m以下,再深的资源储量被高速公路、铁路和城镇建成区实际压覆,损失煤炭资源储量0.2亿t。该区煤层的地质特征是单层可采、薄至中厚、倾斜20°~30°,应当积极探索“三下”采煤技术,解放部分被压覆储量,进一步向500m深度以下进行地质勘查,扩大资源储量,若能延长煤矿寿命20年以上,对南川从容实现经济转型意义十分重大。关于“三下”(指水体下、铁路下、建筑物下)采煤技术,冀中能源在河北省邢台煤矿采用矸石充填采煤工艺,超高水充填采煤工艺、似膏体充填采煤工艺,已有成熟经验[3]。煤矿勘查开采深度我国也早已超越500m,向1000m、1500m进军。南川实施煤矿延深战略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壮大煤矿企业实力,加速先进技术应用和地质勘查工作,划定煤矿资源保护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避免重犯盲目压覆的错误。煤炭工业在南川转型期可能仍是支柱产业之一,但毕竟是夕阳产业。

3.2 铝镁工业

南川铝土矿累计探明资源储量4.3亿t,但质量较好的储量分布在金佛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禁止开发。许可开发的资源品质较差,目前中铝南川分厂出矿品位铝硅比仅4点多,含硫在3%以上,与邻县、邻省比较不具竞争优势。好在已经有两家大型企业在南川区设厂,年产氧化铝100万t。镁工业寄托在白云岩矿,该区具有地质前提,但勘查程度很低,质量合格的样品也采自禁止开采的金佛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若有企业要依托本地资源建设镁合金循环经济项目,从地质勘查到建矿建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铝镁工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鉴于国家产业政策和南川区能源紧张、环境纳污能力受限的承载力状况,铝镁工业不可能发展成主导产业。但在现有基础上在科技和环保方面加以优化提升,仍然是南川支柱产业之一。

3.3 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商贸服务业

现代制造业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加工、轻工纺织等园区工业。支撑它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一是区位,重庆卫星城,渝南黔北过渡带;二是交通便捷,距主城区60余km,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三是在城乡统筹政策下的土地资源;四是原有的农业、工业基础;五是我国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环境和南川区积极招商的软环境。但是这些有利条件与重庆周围的其他卫星城和正在开发建设的两江新城等比较,并没有多大竞争优势,何况南川还有能源匮乏和经济支撑能力不足等承载力短板,筹资之路主要靠招商引资和转移支付。因此,这些方面的产业可能有所发展,有的能成为支柱产业,但是都不足以承担主导产业的重任。

3.4 旅游业

金佛山风景区面积1300km2,占辖区面积的一半,这是十分独特的,它是其他产业建设的制约因素,却是支撑旅游的宝贵资源。金佛山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已有“六项桂冠”,集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遗产、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景区于一身,金佛山核心景区规划面积441km2,最高峰2251m,融山、水、石、林、泉、洞、瀑于一体,四季如画。金佛山查明生物800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292种, 有中药材植物4180种,已形成种植规模的有黄柏、黄连、天麻、杜仲、云木香、五倍子等。佛山是与重庆“大火炉”距离最近、植被最好、温差最大的“清凉世界”。冬季的金佛山,是南方唯一可观赏“雾凇”的景区。金佛山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特点,不仅在同一纬度罕见,在全世界也首屈一指。此外还有楠竹山、山王坪、神龙峡、黎香湖等风景区,可形成旅游大环线。

旅游文化资源。金佛山曾是大西南佛教圣地,“山即是佛、佛即是山”,曾与峨眉、普陀齐名,佛教文化独具魅力。古代文物保护单位有抗蒙遗址龙岩城、东汉摩崖石刻、东汉尹子祠等。近现代有美龄桥、抗日战争遗迹、“双枪老太婆”地下活动基地、三线建设遗迹等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南川是全国文化先进区、楹联文化、民间歌舞、笙歌苗舞、板凳龙等民间文化独具魅力。

旅游地质资源。南川全区没有火成岩侵入,从早寒武纪到晚侏罗纪 ,跨度4.6亿年的沉积岩地层,记录着当地漫长而多彩的地质发展史;云贵高原边缘过渡带特有的岩溶地貌,鬼斧神工,气势磅礴的悬崖绝壁景观。完全符合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前人采矿遗迹可以建设矿山地质公园。地热温泉资源对发展旅游特别重要。

现有工矿企业可以作为工业旅游资源,农业可以作为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前述区位、交通、土地、大环境、软环境等优势同样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南川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条件分析对比可知,最适宜发展的产业是旅游产业,此处所谓旅游产业不是传统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小旅游,而是大旅游产业。它可以接替煤炭采掘业成为主导产业。按照产业经济学的概念,主导产业是先导产业,其与支柱产业的区别在于支柱产业强调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主导产业强调的是其在产业结构体系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关联效应强。主导产业(当前的比重可以不大)决定着产业结构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生产力,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对整个经济具有带动作用和先导作用。

4 南川转型的大旅游产业发展架构

大旅游产业观是我国本土产生的旅游发展新观念,它是旅游关联产业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涵盖传统旅游业六大要素形成的大旅游核心产业,与其直接相关的大旅游辅助产业,以及由于经济、技术联系而间接相关的大旅游关联产业,强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综合性,谋求整个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大旅游产业观念拓展了旅游业的产业构成,强化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和辐射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旅游就业包括“旅游核心产业就业”、“旅游特征产业就业”、“旅游经济就业”,因此具有更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据发改委统计旅游核心产业与旅游经济就业的乘数系数达1∶8[4]。

4.1 大旅游核心产业方面

精心打造金佛山国家5A级景区;高标准建成神龙峡、山王坪、永隆山、楠竹山、三泉古镇国家级4A景区;加快以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为龙头的功能性载体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营销推介,培育和打响品牌,提升南川旅游竞争力;推动休闲度假型、参与体验型、商务会务型旅游拓展转型提升;打造金佛山佛教文化名山;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打造特色餐饮系列;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全体人民素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建设景区的立体交通系统和网络。

4.2 大旅游辅助产业方面

发展交通产业,建设畅通的旅游通道系统;发展旅游房地产业,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发展观光体验农业;培育发展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制造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制造业;发展会展业,举办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文化娱乐业。

4.3 大旅游关联产业方面

能源及节能产业(包括煤炭、电力、沼气、及地热开发利用等);环境保护产业(包括旅游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土地保护与开发);药品种植与制药产业;医疗卫生事业,教育事业,就业与社会保障事业;安全保障与保险业;信息化产业;文化产业(国民经济中具有文化特征的实物产品和服务单位);建立金融投资融资体系;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大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契合南川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分布特征。南部古生代地层高山峡谷地貌区,旅游景点集中分布,建设大旅游核心产业。北部中生代地层丘陵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三农”旅游。中部过渡区是城镇与交通要道集中区,也是煤铝等矿产资源开发区,是大旅游辅助产业和关联产业集中建设区。中部的产业密集度高,承载力错综复杂,空间布局必须精心规划。规划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服从旅游宜居城市对生态环境的高标准要求,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引进,已有的限期改造升级,否则坚决关停;二是地表地下兼顾原则,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选址设计,再不能只看地表地形不问地下地质,以避免盲目压覆矿产资源,规避地质灾害隐患。

5 南川转型的城市功能定位

对于南川转型的城市功能定位有多种提法。笔者赞成以下三种:重庆卫星城;特色宜居旅游目的地;资源性城市转型试验区。

重庆卫星城的定位是由南川的区位和行政关系决定的,南川的经济、文化、社会形态必然接受重庆主城区的带动、辐射;同时又对周围一定范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特色宜居旅游目的地的定位突出反映出南川的发展方向,反映出以大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特色,反映出促进旅游业高标准跨越式发展的决心。以旅游兴区,以旅游作为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既符合南川实际,也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第三产业的演进方向和我国发展旅游的产业政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具有后发优势。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资源性城市转型试验区的定位则针对南川不同于其他资源性城市转型的某些特色[5-6]。一是辖区小级别高,县域规模地市体制;二是矿山企业小而散,缺少龙头矿山企业与政府一同面对“四矿”问题:三是地处我国西部,经济转型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叠加;四是第三批转型城市,转型背景已经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资源环境保护与民生;五是选择旅游为主导产业;以上五点集中到一条,就是南川转型要发扬后发优势,进行政策创新争取先行先试,实行跨越式发展。

[1] 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础数据库[J].资源·产业,2002,4(增刊):168-186.

[2] 胡魁.落实38号文件还有很多工作要作——兼论矿业城市界定与分类分级管理[N].中国矿业报,2008-8-7.

[3] 王海,刘书红.冀中能源生态采煤重写敕勒歌[N].中国矿业报,2012-1-19.

[4] 严伟.大旅游产业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139-142.

[5] 胡魁.老新矿业城市三化三早一改制发展战略[J].资源·产业,2005,7(增刊):12-14.

[6] 郭利君,胡魁.论矿业县区盟特区是矿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J]. 中国矿业, 2005, 14(6):8-10,22.

猜你喜欢

南川转型资源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重庆市南川区:山隐云深不知处
资源回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