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西部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2012-01-27蔡德所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3期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群众

刘 艳,蔡德所

(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3.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广西南宁530023)

1 石漠化现状

河池市和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辖23个县(市、区)、274个乡(镇),土地面积69709 km2,2010年总人口781.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当地岩溶地貌发育、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是著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1]。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山高岭峻,当地的基础设施不足,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其经济建设的投入,但是石漠化区群众生活条件仍十分艰苦。据遥感调查结果,20世纪末两市的石漠化面积为1.57万km2,占广西石漠化总面积的56.5%,是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 石漠化成因与特点

2.1 自然因素

(1)地质地貌。碳酸盐岩是岩溶地貌(石漠化)赖以发育的基础。河池、百色两市位于红水河、右江河谷上游,属云贵高原东南缘、桂西山地与桂西南岩溶低山的交接地区,受云贵高原持续剧烈上升影响,形成了重峦叠嶂、峡谷深切的峰丛山地地貌与峰林石山景观[2]。地层多为泥盘—二迭系以碳酸盐层为主的浅海相沉积层,巨厚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多期断裂构造极度发育,为岩溶地貌发育创造了条件。

(2)气候条件。气候对岩溶地貌发育、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和温度两个方面。两市地处低纬度地区,炎热多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使溶蚀的化学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地貌多向负向形态(封闭洼地和岩溶谷地平原)演变,极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2]。

(3)土壤植被。在石灰岩地区由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土壤称为石灰土。石灰土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和不平衡,水分含量偏低,质地偏黏重。同时,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其含量较大气往往要高出数十倍,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从而大大加速了岩溶地貌的发育与演化过程[3-4]。因此,在石灰土上发育的植被具有旱生性、石生性和喜钙性等特点,其自然生产力低,植被恢复速度缓慢[5]。

2.2 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加重,是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的重要因素。

(1)过度砍伐植被。近50年来,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岩溶区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的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在“向山上要粮”口号的错误指导下,农民大量毁林开荒种粮;80年代实行了山林承包责任制,但由于管理滞后,大量的集体林木被砍伐;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建筑用材需求量快速增加,木材被大量砍伐并输出。

(2)人地矛盾突出。岩溶地区山高坡陡耕地少,环境容量极低。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人口承载量不宜大于100人/km2[6]。2010 年两市人口密度为 112 人/km2,超载12%,虽然超载量不大,但人口分布不均衡,例如平果县岩溶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4%,而人口却占到全县总人口的67.83%;凌云县60%的人口分布在40%的岩溶石山区域。人口倒挂使得岩溶区土地资源更加缺乏,群众不得已才要向山区要地。

3 石漠化治理措施

20世纪末以来,河池、百色市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治理工程,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善石山区生态环境的办法。

(1)基础设施“大会战”。2002年河池市东兰、巴马、凤山3县开展了基础设施“大会战”,由国家投入22亿元,建设项目涉及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人畜饮水、生态建设、电力、通信等12类34个大项75312个项目,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发展了县域经济。同时,“大会战”也使3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石漠化扩大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2)林业生态示范区。2001年国家林业部门启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作为重点公益林试点之一,广西每年获得补助1.75亿元,其中岩溶区获得的补助款约占总额的37.6%。在补助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建立林业生态示范区,提高了群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和生态意识,促进了岩溶区石漠化治理和森林植被保护工作的开展[7]。

(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自2004年开始,在水利部和广西区政府的支持下,在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的隆林、西林、凌云、乐业、南丹、天峨、凤山7个县先后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措施包括修建地头水柜、谷坊、梯地、沼气池,实施封山育林,栽植经济林等,至2008年共完成中央投资7102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470 km2,新建坡改梯2333 hm2,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实施整村推进、异地安置。对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资源匮乏难以生存的地方,当地政府实行了异地安置政策。例如,河池市在广东省的对口支援下,从2005年开始实施了首批整村推进的异地搬迁扶贫工作,仅环江县就征地2.5万hm2,建设居民点271个,安置岩溶区群众1.4万户6.65万人,大大减轻了岩溶区的环境压力。都安县南亮村村民谭全伟从岩溶区迁移到环江县移民点后,贷款2万元种水果、养猪等,第三年收入就达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比原来在岩溶区时年人均纯收入700多元增加了近5倍。

(5)实行扶贫助困、结对帮扶政策。为了巩固“大会战”的成果,解决岩溶区贫困群众积累少、底子薄、生产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扶贫办每年下拨专项扶贫资金,例如百色市每年通过市扶贫办下拨的扶贫开发资金就有2000万元,另外还有每年1.2亿元的扶贫贴息贷款,用以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和产业开发。同时,在自治区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各单位开展对口扶贫,帮助岩溶区的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6)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为加快岩溶区的石漠化治理,2008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在自治区发改委的统筹协调下,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食草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异地扶贫搬迁等六大工程。项目区通过恢复植被、发展食草畜牧业,促进了生产,保护了生态;结合水土保持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并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和异地扶贫搬迁,以减轻岩溶区生态压力,逐步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4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1)群众参与热情不高。不少岩溶区群众对石漠化治理缺乏热情,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众认为治理石漠化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对治理石漠化充满希望,但更多的是无奈和忍受。群众是治理石漠化的主体,转变他们的意识和观念,树立长期与石漠化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是治理石漠化成败的关键。为此,政府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广泛深入地扩大宣传,想群众所想,特别是贫困群众所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

(2)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笔者在各地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前几年才修建起来的水利工程、乡村公路,由于缺乏后期管理而损坏严重。一次在某村的调查中听当地干部介绍说:“这几年在上级扶持下,陆续修建了不少地头水柜和人饮水柜,但仍有3个月缺水,要求上级继续支援”。但到了现场才发现在村子附近的3个水柜中仅1个有水,其余两个中1个因引水渠被树叶、淤泥堵塞而引不进水,另一个则因水柜底板和墙体有裂缝而出现漏水。管理工作不到位,建好的防治设施也很难发挥效益。调查中,我们听到的多是反映还缺什么、还要什么,很少听到现有工程效益发挥如何、在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要求在管理上提供什么帮助,可见管理部门对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重视不够,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

(3)不重视科学规律。石漠化治理涉及面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比如什么土质、气候适宜种什么样的植物,用什么方法饲养牲畜长膘快,如何培育适合当地的良种以提高农作物单产,如何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修建水柜、沼气池要掌握哪些技术,异地安置点如何选择才不会出现地质灾害等,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但在调查中,常常发现不尊重科学、不讲究技术的情况,造成水柜开裂蓄不上水、沼气池建成后不能使用、异地移民安置点出现地质滑坡、果树长势很好就是不结果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4.2 对 策

(1)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治理石漠化是改善岩溶区生态环境、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而帮助群众树立信心则是石漠化治理成败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视察田阳县永常村时指出:“扶贫先扶志,这条路走对了”。治理石漠化、保护生态环境,岩溶区群众是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要充分调动他们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了解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向他们宣传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且在治理措施实施中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出现了“人口增长—扩大耕种—毁林—水土流失—石漠化”的状况,因此要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先下大力气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对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地方,要继续实施异地安置政策,逐步恢复生态。同时,要努力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环境意识,除着力贯彻落实九年义务制教育外,还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由教育、扶贫、科技等有关部门协作举办生产技能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生产技能,扩大就业门路。

(3)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三分建,七分管”,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因此,在规划时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建设、管理、监督等制度和管理机构,落实责任。在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协助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管理网络,强化管理职能,建立项目完工后的回访制度和后评估办法,防止“边建设、边破坏”或“建设时一窝蜂,建成后一齐松”的现象,保证建成一处、管好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1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90,406.

[2]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

[3]吴应科.西南石山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特性暨对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思考[A]//中国西南石山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106-111.

[4]曹建华,袁道先,潘根兴.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土壤[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1):38-44.

[5]李品荣,陈强,常恩福,等.滇东南石漠化山地不同土类地力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152 -155.

[6]郑红雷.重庆南川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7.

猜你喜欢

石漠化岩溶群众
穿越岩溶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多让群众咧嘴笑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