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维度思考

2012-01-26史伟单中元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舆情校园大学生

史伟,单中元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

随着高校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焦点问题、突发事件、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失实的或反动的舆论等极易形成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俨然已成为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通过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成因,适时适情地引导舆情的发展,对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1]。而大学生网络舆情,可以认为是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1.群体性。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的相似性,文化社会背景的一致性、利益观点的趋同性、生活空间上的相近性、相互情感上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在网络舆情问题发生时,容易产生认同,形成群体一致性的意见。

2.隐匿性。网上表达的舆情信息公开透明具有外显性,实实在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受众,但是发布信息的人一般都不署其真名,具有隐匿性和虚拟性。

3.开放性。相比校园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存在着“把关人”,网络舆论空间没有围墙,没有“守门人”,网络舆论参与者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自由出入。

4.即时性和迅捷性。即时性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上。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迅捷性是指舆情传播的速度。相关研究表明,热点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36小时之内必然形成一次大高潮[2]。

5.情绪化与非理性。舆论的质量关键在于理性程度,这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来说同等重要。目前高校学生由于面临学业压力、就业难等问题,使得他们浮躁心理流行,心理结构失衡,焦虑困惑不满等情绪浮动,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而网络则为其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场所。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精英群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自由的舆论空间内,他们浏览资讯,评论小到身边的琐事大到国家政策,并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高校作为各种思潮交流相对活跃的领域,具有与众不同的议题内容。

(一)有关社会突发事件问题的网络舆情

毋庸置疑,大学生目前仍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不少人忧国忧民,如果遇到一些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重大事件,他们就会通过BBS发帖、跟帖或在其他的场所如(QQ、人人网、博客等)情绪激昂地讨论这些话题,从而引发网络舆情。这些话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药家鑫”案)、社会不公正现象(如教育的不公与腐败)、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如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冲突性,往往会很快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二)有关校园生活和大学生利益的网络舆情

大学生除了交流情感、关注社会热点之外,还相当留意自己周围的校园生活。学校的一些敏感话题,往往成为他们强烈关注的对象。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类:学校声誉类。如复旦大学教授嫖娼案、汕头大学教授的学术腐败问题等。校园安全类。如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在课堂上被杀事件、河北大学发生的“李刚门”事件等。管理决策类。如广西师范大学评估“美女秘书”事件、北京大学医学院首招男护士等。师生权益类。如中国人民大学“侮辱帖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抄袭门事件等[3]。

(三)其他信息类

网络世界是开放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进行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在校园论坛、贴吧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定程度的色情等不良信息充斥其中,严重破坏了整个贴吧的交流环境。另外,还有包括学习、情感、思想、学术、生活体会等方面的舆论内容,它们以平等交流为基础,以满足当下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通常有比较稳定的舆论主题和舆论氛围。也有一些寻找帮助和需求的信息,这些信息针对具体人和事,指向关系清楚,一般不会产生网络纷争。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探析

探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是加以适当引导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常规的诉求渠道不畅通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道德灌输与量化,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导致高校管理工作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虽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仍缺乏诉求表达的机会,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正常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不能得以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就容易通过网络等渠道发泄自己的情感,引发网络舆情问题。而在问题发生后,部分高校主流媒体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不尊重学生的平等主体地位,简单地采取“封堵”或冷处理方式,或事后发布信息补救,抑制其舆情表达,扮演的是“控制者”而非“引导者”角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不完善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控与预警手段相对不足,远没有达到管理规范、应用成熟、舆情分析与挖掘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成体系的阶段,导致由高校为源头的网络舆情激增,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其一,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很少有高校建立专门的舆情管理与监控分析机构,其管理大多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职,依赖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这种管理方式在处理紧急事件时往往会错过改变舆情意见流向的良好时机,从而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足够的空间。其二,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应急和引导联动机制。管理者多是在事件成为网上热点,网民的情绪积蓄到一定程度才开始介入干预,被动地跟着网络舆情的事态发展走,采取超前措施不够,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大学生群体激情心理干预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是对社会诸多现象、现实和问题反应最为敏感的群体,他们思维独立,敢于维护自身利益,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但同时思想、心理和价值观上具有不稳定性,社会阅历不丰富,容易受到周围言论的误导,有的甚至容易受到煽动。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旦在网上发布传播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进而引发各类舆情问题,甚至出现罢餐、罢课等非理性的群体性事件,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危机,而大学生激情心理干预机制还很不健全,往往是事后干预、预防不力。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掌控与管理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管理与校园稳定的“晴雨表”,我们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以控制不良舆情,构建和谐校园。

(一)健全大学生利益表达诉求机制

1.构建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促进有效沟通。高校管理部门要拓宽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保护其舆情表达的权益,引导学生利用正式组织和社团等途径来表达利益诉求。如华东师大建有“学生参议制”,组织学生每月以专题形式召开参议会,配合相关部门、院系,对学风和教风建设、后勤服务、学生党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献计献策。

2.做好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和转化工作。网络舆情问题都是在不良情绪积聚的情况下经突发事件的刺激而促发的,因此必须重视情绪的转化及疏导工作,使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宣泄场所并得到及时释放。

3.建立宽松的道德生活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性化的学生生活管理制度和道德评价体系,尊重学生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加强交流沟通,为大学生个人权利的表达和实现提供空间[4]。

(二)设立网络舆情监控机构,加强监控队伍建设

1.设立网络舆情监控机构。由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并成立日常工作机构,作为党委宣传部门的下属常设机构。该机构的网络监控队伍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兼职人员包括网络技术人员、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党员干部等。

2.加强监控队伍建设。信息监控人员既要政治可靠、知识丰富,又要熟悉网络搜索引擎、网络调查、RSS丰富站点摘要技术、Web信息采集等网络技术。为了保证队伍的稳定,学校应该保证专职人员的待遇,对兼职人员采取激励措施,并定时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

(三)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

在虚拟环境中发生的危机最适合在相同的环境里解决,即以网络对付网络危机。因此,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发展的特点,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监控流程

1.建立校园网络舆情收集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全面正确把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校园网络舆情的搜集要做到“收集信息快、反映问题准”,反映和收集动态性的舆情信息要早发现、早搜集、早报告。将网络舆情中可能影响安全稳定的潜在性、苗头性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告给学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学生工作处等相关部门。

2.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网络舆情研判是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高校必须通过网上网下各种途径,对收集到的各种舆情信息实行“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的深度分析,通过整合、分析、研判,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愿望呼声、关注热点、议论焦点,正确把握舆情走势,制定预警方案。

3.建立校园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高校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和处置预案,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及早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在校外网的贴吧、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上出现与学校相关的负面信息时,要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在校内网页上出现负面信息时,要进行技术干预,必要时屏蔽相关信息,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信息处理工作,特别是要积极疏导负面情绪,防止由个体情绪发展为群体情绪。

4.建立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对于突发事件导致的舆情危机,学校绝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封堵的办法,而是应该建立舆情响应机制,如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学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这样既能体现高校的责任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同时又能防止学生因不了解情况而出现负面的舆论导向,从而化解舆情危机。另外,高校还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媒体单位、公安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共同打击、惩罚谣言、诽谤等负面舆情和网络犯罪等。

综上所述,高校是联结学生—家庭—社会的纽带,深入探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与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无疑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像上海交大、中国传媒大学那样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减小直至消除来自网络的不当影响,增强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把原本属于德育教育的众多因素应用到媒介上来,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媒介不良影响的主要力量,从主观上杜绝虚假甚至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最终使“大学生掌握网络,而不被网络所掌握”[5]。

[1]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

[2]李昌祖,周杰.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5):107.

[3]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信息网络安全,2009,(3):54—57.

[4]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86—87.

[5]郭红卫,李琳琳.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引导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9):212.

猜你喜欢

舆情校园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