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的思考*
2012-01-26车忠强李淼晶高金霞
车忠强,李淼晶,高金霞
(牡丹江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群体的人文关怀教育,主要体现为关怀学生需要的满足、个性的发展和品德的提高。[1]人文关怀教育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影响。在关怀伦理的视角下对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特别关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评价,寻找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因素,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活质量及相关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将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定义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的有关生活状态的体验,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4个方面。[2]对于生活质量,不同学科领域认识和关注的共同点都是客观条件下的主观体验,社会学偏重于生活质量,医学偏重于生命质量、生存质量。生活质量评价是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研究内容是个人生活事件与主观健康状态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主观的评价指标,从生理、心理、社会生活三方面测量个人功能。满意度的评价反映了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主观认可程度。
2 生活质量评价及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生活质量的测定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常见有访谈法、观察法、主观报告法等。目前,研究者多数采用量表评定的方法,虽然各种问卷的内容不完全一致,但都是从生活质量基本概念和内容出发,提出问题,制定问卷。常用的量表包括通用性量表与特异性量表两种。通用性量表可适用于所有人群,主要应用于一般人群的生命质量评价,反映人们生命质量的共同的特性。在大学生群体生命质量测定中,已广泛应用的量表有36条简明健康量表(SF-36)、世界卫生组织量表(QOL-100)、世界卫生组织量表(QOL-100)简表等,此类量表具有很好的效度和信度。特异性量表对某些特殊群体或特定疾病的生命质量评价量表,如癌症患者生活功能指标量表(FLIC)、Ⅱ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DMQLS)等。此类针对疾病的量表在大学生群体生命质量测量中很少使用,但在大学生生活质量评价研究过程中比较关注焦虑(SAS)、抑郁(SDS)、家庭关怀指数测评量表(APGAR)等与通用性量表的配合使用。
3 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动态
随着医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医学领域广泛开展了生活质量的研究工作,并形成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概念(Health - related Quality of Life),[3]简称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对于大学生群体生命质量评价研究,据检索MEDILINE,在题目或关键词中有“QOL and COLLEGE STU*T”的文章,1990年以前无相关文章,1990~1999年有27篇,2000~2010年有175篇。从检索情况看,国外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5年Benjamin M提出大学生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 of College Student)定义。[4]大学生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研究绝大多数与校园社区内的生活相关,校园生活在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相关生命质量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满意度。Singy等[5]指出大学生对校园服务及设施满意度影响学习的满意度;Chow[6]研究表明,加拿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对负性情感的影响也很大。对于生命质量的研究同样关注与人格、健康自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Pilcher[7]研究指出,情感和日常生活实践可以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Vaez[8]研究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生命质量均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工作者,其健康自评呈正相关度。
国外大学生生命质量量表的研制主要包括大学生生活质量专用量表、满意度测量量表和测量情感与认知的量表等。常用的专用量表有青年生命质量量表、[9]生命质量量表少年版、Maggion和 Schifini D’Andrea量表[10]等。满意度测量量表有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11]学生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量表[12]等。也有学者使用情感强度与时间影响量表[13]及Roberts和Clifton制定和验证的大学生生命质量情感方面的量表。虽然不同国家的学者使用相同的评价方法,但由于受到国家文化、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生命质量评价研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初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国外的有关文献及研究进展,[13]研究对象多局限于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特殊人群。目前,生命质量评价研究主要应用于一般人群调查、慢性病人监测和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关于与大学生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的研究才开始起步,从人文关怀视域下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现状的调查及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研究采用各种量表对大学生相关生命质量进行量化分析,使用较多的是一些通用量表,如36条简明健康量表(SF-36)、世界卫生组织量表(QOL-100)、世界卫生组织量表(QOL-100)简表等,以探讨级别、性别、经济、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有关心理维度研究也比较多,但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等导向性问题无法体现,而此却是对于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的最终目标。
4 引发思考
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大学生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感受。关怀是一个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伦理学核心概念。关怀伦理是在当代人际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一种道德模式。[1]在校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紧紧围绕该群体主观需求及良好品德的塑造而进行,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下对健康的诠释。人文关怀视域下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更加关注大学生价值观评价,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综合健康状况,也是衡量大学生群体是否真正健康的全新指标。对于我国目前的研究状况,笔者认为在向国外借鉴的同时,应形成我国本土化的研究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专用量表的研制。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性问题,应结合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形成适合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测量体系,以便更好地反映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 李淼晶,许岩丽,李春梅.关怀伦理视角下实施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工作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06-107.
[2] WHO QOL Group.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WHO QOL):Development and Gener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Social Science &Medicine,1998,46(12):486 - 494.
[3] Hays RD,Anderson R,Revicki D.Psychomtric Considerations in Evaluat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J].Quality of life,1993,2(4):441 -449.
[4] Benjamin M,Hollings AE.Toward a Theor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An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if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95,36(6):574 - 586.
[5] Sirgy MJ,Grezeskowiak S,Rahtz D.Quality of College Life(QCL)of Students: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Measure of Wellbeing[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7,(80):343-360.
[6] Cha KH.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3,(62):455 -477.
[7] Pilcher J J.Affective and Daily Event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8,(43):291 -306 .
[8] Vaez M,Kristenson M,Laflamme L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rated Health among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4,68(2):221-234.
[9] Chen H,Cohen P,Kasen S,et al.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Young Adults[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4,(13):747 -759.
[10] Keith KD,Schalock RL.The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Ado- escence:The Qualit y of Student Life Questionnaire[J].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4,(22):84 - 88.
[11] Keith KD,Schalock PL.Quality of Student Life Questionnaire[M].Worthington,OH:IDS Publishing Corp,1995.
[12] Dener E,Smith H,Fujita A.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Affec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130 -141.
[13] Roberts L,Clifton RA.Measuring the Affective Quality of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the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2,(27):1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