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双轨制
2012-01-26
1996年10月,国内几个部委成立了房改课题组,经过两年研究,于1998年出台了国家的房改方案。在房改课题当中明确提出了由市场来提供商品房,由政府来建设保障房。当时就已经明确了双轨制,但是事后商品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却忽视了保障房建设。这些问题从2007年开始被认识,国务院提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要求,但是直到2009年由于重视不够,资金投入量很少,远远满足不了要求。我国政府部门重新认识双轨制是2010年的12月,国务院下决心要在五年内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要求通过金融创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在国务院的要求之下,我作为保障房的自身建设者,通过组织保障房的开发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与很多城市签订了保障房的项目。保障房的建设在各地开始后,除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我还提倡用社会资金投资三级市场,可惜现在还没有落实。这样的建设使得这几年保障房大量产出,算上房改初期的经济适用房,已经有近1亿的居民从中受益。
我一直主张在中国下一次的机构改革中,要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主管住房社会保障。很多国家都是设立单独的机构,像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还有一些国家把住房和青年联系在一起,叫住房与青年部。我认为,一定要设立一个主管保障房建设的部门,这个部门职权要比现在大,应该能够管理保障房建设拨款,同时用这些拨款去调动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
中国政府决定在未来5年内,建设并提供3600万套保障房,经估算,大约需要7万亿建设资金。这么大量的保障房建设资金如何解决?大部分资金是滚动的,房子建好了就可以卖。7万亿资金是5年内需要的,不是一年。现在保障房大部分是建完后卖给老百姓,包括棚户区改造、农村的农民就地上楼的改造,是能回笼资金的。通过农民就地上楼腾出土地,土地出售后能回笼一部分资金。我估计,最后需要一个2万亿的持有资金,这个困难不是很大。现在地方财政没有那么多钱,通过REITs持有资金解决是一个不错的渠道,其实不需要政府财政支撑到底。
目前,中央的要求是把短期的调控政策和长期的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两条腿走路。国务院相关领导,特别是李克强同志在今年2月份就提出了不仅要建设保障房,而且要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也是在2月份,温总理在主持国务院会议上也提出了保障房和商品房建设两者不可偏废。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各个相关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等产业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住房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房地产业继续拉动经济,继续扩大内需和城镇化。保障房也在拉动钢材水泥和相关产业,当然,保障房面积要少于商品房,如去年全国房产新开工面积19亿平方米,其中保障房5亿平方米,大概相当于商品房的1/4,去年全国在建面积大概50亿平方米,保障房开工为5亿平方米,占1/10,所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有限。只有两个体系同时发展,中国的住房矛盾才能解决,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中央已经确定了把住房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一项内容。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同时,十八大报告中讲到要构建地方税体系,建立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另外,在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到了收入分配问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次分配就包括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调解机制,像社会保障就是通过政府的投入。
我们要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包括完善住房双轨制,使人民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优美的居住条件,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