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孵化场的细菌分离
2012-01-26刘丽洁
刘丽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 库尔勒 841000)
2010年3月,我地区一鹅孵化场出现自产种蛋孵化率只有30%的现象。通过对送检的死雏15只,弱雏5只,胚胎2枚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验,均发现沙门菌和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00%,这表明该场孵化率过低可能与沙门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有关。报告如下。
1 实验室细菌学检验
1.1 病理剖检 见所有雏鹅脑膜有出血点,脑部水肿,尤其以延髓、小脑部位水肿严重,个别水肿严重的可延伸至脖颈处,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淤血,卵黄吸收不良,呈黄色或黄绿色,十二指肠内有干酪样物质,其他脏器未见明显肉眼可见病变。
1.2 镜检 无菌采取鸡胚、雏鹅的肝脏及卵黄液抹片、革兰染色、镜检,均发现两种大小不同的呈单个、成对的革兰阴性的短小杆菌,尤以较小细菌数量为多。
1.3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鸡胚、雏鹅的肝脏、卵黄液分别接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后,在两种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尤其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呈现典型的生长特征,分别为较小的的灰黄色菌落和稍大的红色菌落。
1.4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灰黄色菌落:革兰染色阴性,单个、成对或成丛分布的短小杆菌,两端着色较深。
红色菌落:革兰染色阴性,单个、成对或成丛分布的短小杆菌,两端着色较深,但要比灰黄色菌落的细菌明显的要大一些。
1.5 生化试验 灰黄色菌株能发酵山梨醇、半乳糖、木糖、赖氨酸,不能发酵卫茅醇、鼠李糖、甘露醇、棉子糖、蔗糖,不能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红色菌株能发酵鼠李糖、甘露醇、乳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赖氨酸,不能发酵卫茅醇,不能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
判定灰黄色菌株分离到的细菌为沙门菌,红色菌株分离到的细菌为大肠杆菌。
1.6 药敏试验 对所分离的细菌使用23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分离菌均对新霉素、氟苯尼考、链霉素、恩诺沙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低敏或耐药。
2 诊断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诊断该批孵化的鹅苗感染了沙门菌和大肠杆菌。
3 分析与讨论
3.1 细菌分离鉴定发现,22枚送检样品均分离出细菌,带菌率为100%,结合病理变化,确定细菌性因素是造成该鹅场孵化率降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3.2 细菌性因素是影响孵化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种鹅场不仅要做好每年两次的沙门菌检疫及净化工作,而且要对大肠杆菌病给予高度重视。
3.3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细菌仅对新霉素、氟苯尼考、链霉素、恩诺沙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敏感;对其他药物耐药。可以看出,该鹅场沙门菌、大肠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应对鹅场使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每次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筛选高敏药物,并考虑联合用药和交替用药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4 防治措施与对策
4.1 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鹅场大肠杆菌病和沙门菌病防治工作的检查、督导,尤其是应加强对种鹅养殖企业的管理力度,使所有种鹅养殖企业都必须严格按照《种畜禽管理法》加强对所养的种鹅进行管理,做到种鹅群定期全群检疫,及时淘汰阳性鹅,确保种蛋来自健康的种鹅群,从源头控制沙门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4.2 养殖行业应加强行业管理,切断沙门菌和大肠杆菌的一切感染途径,确保种鹅及孵化过程不受沙门菌和大肠杆菌的污染。
4.3 加强对种鹅沙门菌病和大肠杆菌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快应用生物技术预防疫病的研究工作,利用鹅场自制灭活菌苗预防、治疗疫病,促进鹅群生长发育,提高产蛋率和蛋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