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的社会学分析

2012-01-26苗瑞凤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上海奉贤201418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8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老年人

苗瑞凤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上海 奉贤 201418)

老年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的社会学分析

苗瑞凤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上海 奉贤 201418)

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

随着流动人口的大规模增加,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和适应问题受到了诸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文化、社区、人类学、社会网络等视角揭示了这一群体在城市的流动、就业、生存和交往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但关注对象却大都是务工经商的青壮年流动人口,那些投亲访友的老年流动人口并不在这些主流的研究视野之内。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量的描述给出农村进城老年人口的城市适应状况,重点通过定性分析解读影响这一群体城市适应性的原因及其为适应城市生活所做的努力。以中国学术期刊网为例,其中仅有周皓〔1〕、宋健〔2〕和孟向京等〔3〕三篇文章关于老年流动人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流动老年人口在流动人口中的比例较低;另一方面,流动老年人口由于已经完成了生命过程中的生育阶段、就业阶段以及受教育阶段,因而被作为没有特殊问题的一类人而受忽略〔1〕。除此之外,还有“非常态的常态化”效应的影响〔4〕,这种效应使得人们把当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融洽现象,视之为见怪不怪的婆媳矛盾或家庭矛盾现象,没有受到社会科学的高度关注。实际上,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使得传统的家庭矛盾问题复杂化了,带有浓厚的转型期的烙印,需要给予特别的研究与关注。周皓〔1〕对流迁老年人口的人口学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但没有关注老年人口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孟向京等〔3〕对老年人口的城市适应性进行了可贵的探讨,认为多数老年人对北京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以及邻里社区关系、医疗条件等都基本满意。70%的老年人表示愿意继续留在北京生活〔3〕。这与国外学者Everitt&Gfellner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即迁移能够使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和改善其健康状况〔4〕。但孟向京等〔3〕研究样本具有高学历、夫妇双方共同流动以及非农业户口老年人口为主的特征。这使得其研究结论不能简单地推广到那些文化程度较低、从农村中来到城市子女家中的老年人口。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对上海市宝山区、徐汇区、杨浦区等8个居民小区大学教工家庭中来自农村的老年父母。共取得调查问卷300份,深入访谈对象60余人,对其中20多人进行了追踪调查。

1 老年流动人口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及其城市适应状况

1.1 基本人口学特征

1.1.1 年龄性别 60~64岁占81%,65岁以上的仅占19%。女性约占2/3,这是因为女性老人更擅长抚育小孩和做家务,而男性老人要留在家乡经营土地、果园等工作。绝大多数被调查老人子女家庭中都有孕妇或3岁以下的小孩,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具有低龄、女性、非夫妇式、以照顾小孩为主的特征。

1.1.2 文化程度 以未上过学为主,其次为上过扫盲班和小学文化程度,上过初高中的老人寥寥无几。

1.1.3 户籍 以迁入到家庭户为主;以非户籍流入为主;以户主的父母或岳父母等“被抚养类关系”为主。

1.1.4 迁移决策 与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是迁移行为发生的决策主体不同,中国老年人口的流动行为大部分是子女作出的决定。约65%的老年人是子女邀请来的,约19%是老年人自己的意愿,还有约16%是双方共同的决定。

1.2 城市适应状况

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

1.2.1 经济供养 由于被调查对象子女家庭中至少有1人为大学教工,或双方皆为大学教工,从职业上来看,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与这一情况较为一致的是,多数老年人对于子女家的生活条件及子女对自己的物质供养表示满意。但老人也对子女为自己花钱表示心疼,认为消费水平过高。

1.2.2 生活照料 绝大多数为年轻老人,不但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且大部分老人还承担着为子女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小孩等任务,因此反而是老人照顾子女。但其中,约有19%的老年人对于子女不做家务,不愿意看孩子,在家不是上网就是看电视颇有微词;更多的老年人(约60%)态度中庸,他们或者体谅子女工作太辛苦,或者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而没有明确的不满意见;约有21%的老人对于子女有时间就帮着看孩子,懂得心疼老人表示满意。

1.2.3 精神生活 近90%的老年人感觉不满意。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不适应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有些老人感觉非常苦闷,有些老人感觉则要稍好一些。这与老人的性格和子女的性格类型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人格在老年的调节适应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类型的老人对于文化适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性格的老人对于在子女家的生活感受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5〕。另外,共同居住的经历对老人的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没来子女家生活之前,69%的老人对于在子女家生活持比较乐观的预期,认为能够和“有了出息”的子女愉快共处,约23%的老人愿意在城市子女家养老。但是在子女家居住过一段时间之后,上述两项比例明显降低,但是尽管如此,绝大多数老年人仍然表示,就算不适应当前的生活,但是只要子女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还是能够在子女家生活的。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责任意识”的体现〔6〕,也可以谓之为贝克尔所论述的“家庭中的利他主义”〔7〕。老年人口不适应在城市子女家生活的原因,主要源于老人城市适应性的困难。

2 讨论

2.1 居住环境的变化

离开熟悉的家乡,到陌生的城市,这一居住环境的变化对老人的影响很大。老人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

2.2 父母权威的失落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较高的教育水平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具有较高收入的就业岗位,老人不能通过子女对自己经济上的依赖来管住他们。权力的丧失使得父母产生了道义上的愤怒,因为他们感受到,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受到不公正的攻击,对于父母来讲,社会身份的破坏性与收入的丧失同样严重。所以尽管在子女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老人还是觉得不幸福。

2.3 生活方式的差异

在子女家,父母一方面不能干涉子女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要顺应子女给自己安排的生活方式。而子女的安排却未必能让父母感到幸福。

2.4 家庭关系的调整

强调家庭内部感情和亲密的城市核心家庭,阻止了扩大亲属,包括老年父母的参与。当这样的家庭有了下一代之后,双亲身份使其同扩大家庭之间、朋友之间、邻居之间的关系又运转起来,老年父母通常会被接来城里照顾即将或已经出世的孙子女,在这个过程中,子女要求重新建立因向父母身份过渡而打乱了的婚姻上的适应和亲密,面临着血缘关系与婚姻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进而导致家庭和谐氛围的丧失,从而影响老年父母在子女家的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在文中所分析的样本之外,另外调查了30位来自大中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退休老人,这些老人虽然也没有在子女家长期居住的打算,但是这些老人的城市适应状况要比那些来自农村的老人好很多,这与孟向京等〔3〕结论比较吻合。一项对美国化的白人群体的研究认为,在中产阶级的群体中,由于向上流动不涉及社会化的根本变化,因而不会构成扩大家庭交往的真正障碍。于是,在社会流动和亲属团结之间必须引入一个关键的变量—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引起的认同转移〔5〕。这也从另一侧面解释了农村老人不适应城市子女家庭生活的原因。一项几十年前对美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结论甚至更适合当今中国的家庭代际关系。这项研究表明,如果需要的话,孩子是愿意给父母经济帮助和愿意跟他们住在一起,但是老年人却更喜欢独立生活。各代的家庭成员要求家庭成员在地理上近一些,但不要近得互相干涉世代的自主,即代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是:“有距离的亲密”〔5〕。既然与子女在各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避免抗议”的可能性就总是比冒公开对抗的风险更具吸引力〔8〕。

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的最初意义是非常自然、非常朴素的,纯然出于天性〔9〕。这种爱的本质在当代并没有改变,只不过诚如西蒙斯所言,变迁是老年人问题的关键〔10〕。

1 周 皓.省际人口迁移中的老年人口〔J〕.中国人口科学,2002;2:35-41.

2 宋 健.流迁老年人口研究:国外文献述评〔J〕.人口学刊,2005;1:28-32.

3 孟向京,姜向群,宋 健,等.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口特征及成因分析〔J〕. 人口研究,2004;6:53-9.

4 罗云锋.新闻传播中“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解析”〔J〕.当代传播,2008;4:32-4.

5 (美)戴维·L.德克尔,著.沈 健,译.老年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79-260.

6 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84.

7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著.王献生,王 宇,译.家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0-6.

8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张 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298-9.

9 李 龙.孝道的重建——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34-9.

10 (美)马克·赫特尔,著.宋 践,李 茹,译.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05-6.

C912

A〔

1005-9202(2012)18-4095-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8.131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SJ2011-14)

苗瑞凤(1974-),女,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人口老年学及老年心理学研究。

〔2011-01-31收稿 2012-08-15修回〕

(编辑 安冉冉)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子女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