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道设计与实践
2012-01-26马莉
马 莉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深圳 518038
1 深圳绿道建设背景
2010年初,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促进宜居城乡建设,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珠三角地区建设绿道网,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市区。随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和《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2 深圳绿道建设现状
2.1 绿道的定义
绿道一词在1987年首次被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官方认可,将其定义为提供人们的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1]。
2.2 绿道分级与分类[2-3]
2.2.1 绿道分级
按照等级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3级。
1)区域绿道。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系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绿道。经过深圳市的区域绿道有区域绿道2号线(含大运支线)和区域绿道5号线,总长度约300 km。2号线西起宝安的润龙山,东至龙岗坝光村,途经凤凰山、罗田森林公园、洋涌河、老虎坑等5个水库、大鹏湾、溪涌、玫瑰海岸等地区和景点。其中区域绿道2号线深圳示范段创新性地利用二线关巡逻道保留和提升了石板路、岗亭等边境设施和场地特色。昔日的“二线铁丝网”成为具有自然野趣、人文底蕴浓厚的绿道景观。5号线起点为光明森林公园,南伸至银湖山郊野公园,途经茜坑水库、横坑水库、石樟坑水库等多处景观优质地区。
2)城市绿道。指连接城市内重要功能组团,对城市生态和休闲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深圳城市绿道共有25条线路,总长度约500 km,由两条滨海风情绿道、16条山海风光绿道、6条滨河休闲绿道、1条都市活力绿道组成。
3)社区绿道。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居民服务的绿道。深圳市计划2015年完成长约1 200 km的社区绿道建设。
2.2.2 绿道分类
按照绿道所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3类。
1)生态型绿道。指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溪谷、海岸及山脊线建设,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护和培育区域生态环境、保障生物多样性的绿道,可供自然科考以及野外徒步旅行。
2)郊野型绿道。指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通过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等形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都市型绿道。指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内,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而建立,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活动提供场所的绿道,对区域绿道网起到全线贯通的作用。
2.3 绿道功能
1)绿道具有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功能。绿道连接了原本散布的生态斑块,为物种运动、迁徙起到生态通廊的作用,为动植物生长、栖息、繁衍提供充足空间,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保护与优化生态系统。同时,绿道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优美的宜居城乡建设起到推进作用。
苏教版课文《西厢记》中有一句经典唱词:“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初读,便觉不合常理,一个人的眼泪,如何能染红枫树的叶子?显然违反自然规律,也违反了生活常识,是为“反常”,但细细品味,读者却能理解,莺莺不忍心上人离开,一路上悲伤哀泣,作者这样说无非是要强调她缠绵悱恻的离别愁绪,虽夸张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感情。
2)绿道具有引领休闲、低碳生活方式的功能。绿道能够为人们提供新型休闲场所,可开展体育锻炼、休闲游憩、科普教育活动,同时构筑慢行交通网络,引领“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
3)绿道保护和利用了地方文化,彰显了城市特色。绿道串联了具有较高价值的自然节点和人文节点,起到城市资源的整合提升作用,让人们有机会并很方便地去游赏人文景观和缅怀历史遗迹。同时,绿道的设计和建设萃炼城市语言,彰显城市特色,如深圳的海洋文化、大运精神等。
4)绿道具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功能。绿道能促进沿线的旅游业、服务业等发展,扩大就业、拉动消费,创造宜居空间,实现扩内需、促增长,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催化剂。
2.4 深圳绿道特色
一是生态优先,规划先行。在规划环节上,充分利用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框架来规划区域绿道的主导路径。
二是因地制宜,登山揽海。在绿道设计和选线环节上,充分依托现有的优势资源构造登山揽海的绿色长廊。
三是低碳环保,绿色为本。优先使用生态环保材料,如太阳能风能互补电灯、废旧汽车轮胎、枕木、环保透水铺装等。建设可移动、可拆卸、非永久性设施,如服务设施采用集装箱改造组合建成[4]。
3 绿道规划设计
3.1 绿道选线
1)城市绿道应尽可能联系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节点以及历史人文景观、城市公共空间和城乡居民点等人文发展节点。重要的发展节点应作为优先串联的对象。
2)选线要根据上层次规划指引,结合专家、社会人士的建议,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最终的线位。应尽量做到不征地、不拆迁。
3)选线应尽量避免与城市干道的交叉,确需交叉应尽量避免平面交叉,利用现有下穿通道以及立体交叉方式以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
3.2 绿道设计
城市绿道经过的地段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滨水地段、山林地段、乡村田野地段和城镇地段等。
3.2.1 滨水地段
滨水地段指沿江、河、湖、海、溪谷等水体岸线,经过滨河绿地或滩涂湿地,具有滨水生态景观特征与亲水环境的绿道。
1)绿廊系统。保护城市原生河涌水系的生态性、多样性与安全性;运用生态湿地、雨水收集与生态驳岸等措施恢复人工改造或被填埋的城市水系;丰富滨水生态廊道的植被层次及类型,恰当运用水生植物;对已有原生植被注意保护,如古树、野生杂草,若已遭破坏则应尽量按近自然方式加快恢复。
2)交通设施。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人的亲水性,应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配备完善的交通导识系统与交通管制措施。
3)服务设施。充分利用滨水沿线原有的城市服务设施,如码头、活动广场等;合理布置独具特色的服务设施,如亲水平台与文化设施;根据水系的具体情况完善截污减排、河岸堤防等水利基础设施。
3.2.2 山林地段
山林地段指经过山脊、山谷等地形起伏地区,或经过林地、森林公园等地区的绿道。
1)绿廊系统。保护及利用山林自然和人工植被,划分保护区、保育区与游览区进行分级保护和控制;以地带性植物为主,采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恢复具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
2)交通设施。慢行道的规划设计宜遵循山林沟谷的天然走向,尽量利用原有的山路、土路,不宜大填大挖;可策划科考探索、户外越野、登高游览等山林游线;应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
3)服务设施。新建服务设施应避开生态敏感区;配备完善的标识系统、安保设施与消防设施;合理设计照明系统,鼓励采用低碳照明及生态照明设施。
3.2.3 乡村田野地段
乡村田野地段指经过乡村、农田,通过耕地、园地或其他农用地,拥有乡村田野风光的绿道。
1)绿廊系统。保护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链以及群落结构,结合乡村防护林体系、河渠绿廊恢复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种植及生态防治技术。
2)交通设施。慢行道的设计宜充分利用原有的乡村以及田间道路,在大片连续性的农田间可采用栈道等下层架空方式穿越;农田型绿道应与城镇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尽量与村镇交通枢纽、村镇居住中心等节点衔接。
3)服务设施。完善乡村农业观光、农家住宿餐饮、历史村落游览等独特的景点设施,充分利用废旧农业材料、农业产品进行绿道设施建设与开发。
3.2.4 城镇地段
城镇地段指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承担城镇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城市更新与慢行系统等功能的绿道。
1)绿廊系统。通过修复破碎的生态斑块及增加生态用地营造连续的生态绿廊;注重绿化恢复与复合种植方式,采用乡土植物为主进行乔灌草搭配种植。
2)交通设施。可采用平面相交、立体穿越城市空间的地下、建筑架空、空中立体廊道等方式通过城市建成区;城市绿道应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尽量与交通节点、居住区中心、商业中心、公园入口等节点衔接。
3)服务设施。充分利用城市中原有的城市观光、休闲娱乐、历史文化等服务设施,连接功能多样的服务节点;鼓励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的开发与利用[5-6]。
4 结语
根据深圳市政府发布的《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深圳绿道网规划目标是全市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 km的绿道;以道为媒,支持步行及非机动交通出行;市民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45分钟可达区域绿道。
2011年8月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寓意着深圳绿色、青春特质的题为“绿道英姿”的精彩表演获得了胡锦涛主席的赞赏。绿道的建设创造性地实践了生态保护和宜居城乡发展,让市民在关注和参与的过程中保护环境、体验自然。
[1]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Americans outdoor:the legacy.the challenge.With case studies[M].Washington:Island Press,1987:209.
[2]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R].深圳,2010.
[3]周亚琦,盛鸣.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解析[J].风景园林,2010(3):42-47.
[4]访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深圳市大运中心规划与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吕锐锋先生[J].风景园林,2011(4):18-19.
[5]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7 -10.
[6]蔡瀛,何昉,李颖怡,等.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1(9):32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