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市绿化树种植被选择的思考*
2012-01-26郄光发彭镇华
郄光发 彭镇华 王 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城市林业研究中心 北京100091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城市林业发展日益重视,城市林业在我国开始逐渐兴起。特别是在近10年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日益重视居住环境的改善,更加关注身心健康,我国各级政府对城市林业的建设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4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笔题词:“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随后,全国政协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经济日报社联合地方政府,每年举办主题鲜明、参与面广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城市林业开始在城市化发展较快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杭州、武汉、大连等30多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建设森林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林业也日益成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和重点内容。
树种选择是城市林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森林的质量及其各种效应的发挥。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关注树种选择问题,早在《汉书》中就有关于城市树种选择的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说明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的悠久历史;蜀国成都“四十里芙蓉如锦绣”,唐代长安广种榆、槐;北宋东京遍植桃、李。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度里,人们对树种选择的认识已不仅仅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然而,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代都市的规模、形态和生态环境已与古代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城市绿化也由单纯的装饰点缀功能转向更加注重树木的生态服务、经济价值和文化功能等多种效益上来。
1 城市绿化发展的新特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面向包括城区、郊区甚至广大镇村地区的森林城市发展模式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与此同时,城市森林的建设目标更加多元,建设途径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需求。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成为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
1.1 建设范围的广阔性:兼顾“城区、郊区、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协调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现代城市的范围和外延不断扩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迅速崛起,城镇人口规模及其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城市化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巨大引擎。与此同时,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地区也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正处在一个区域环境背景下的人口密集、污染密集和生态脆弱的地带。实践证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通常带有跨区域、跨时代的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以森林、湿地为主的生态建设也要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与配合。因此,城市森林的建设要突破单一城区和单一城市的发展模式,要以城市人口频繁活动的空间区域为重点建设范围,在更高视野和更大区域下,重构大城市和区域城市组团的生态空间形态,既强调城市内部绿化美化水平的提升,也要注重城市郊区、农村地区,以及城市群 (或带)内部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建设,构建城郊一体、城际联动、群带联合的林业生态体系,形成点、线、片、带、网相交融,林网化与水网化相结合的近自然城市自然生态体系,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支撑和环境安全保障。
1.2 建设目标的多效性:兼顾“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多元价值需求
城市森林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要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的基本要求,以生态学原理进行布局和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空间范围内以森林、湿地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构筑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和城市不同区域的客观需求,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在城区、郊区和农村地区进行主导目标各异的多元绿化建设。首先,城区是与城市居民最为密切的日常生活空间,是城市森林建设的重点和核心,要大力发展以公园绿地、景观游憩林为主的生态林、文化林,为人们的居住、生活、工作提供优美健康的绿色人文环境,促进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要科学调整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策略,郊区是城市发展的缓冲带和预留地,处在城市化过程的前沿地带,具有“地理位置特殊、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功能高效”的突出特点,因此,有必要从保障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科学调整城市郊区和城市群内部组团之间生态敏感土地的利用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园区周边、道路沿线、污染河流沿线土地的利用方式,变菜园、作物等食品生产用地为非食品类生产的林业、湿地等生态用地,使其成为建设“林网化与水网化”主体框架的重点区域,从而起到对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外扩,对外起到缓冲过滤的作用,以减轻城市污染、交通污染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另外,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则要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特色林果、种苗花卉等产业的发展,加强森林、湿地休闲游憩价值的开发,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提升产业富民能力,实现森林生态、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惠民作用。
1.3 建设方式的自然性:兼顾“师法自然、乡土安全、养护科学”的管理应用需求
在绿化理念上,我国城市既吸收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设计思想,也吸收了一些西方观念。西方城市造林栽树,喜欢一条马路栽一种树,栽同龄的树,等距离的栽,一行行整整齐齐,就像军人站岗似的,高度整齐划一。西方园林设计的这种理念来源于其在农业与水利工程上发展形成的几何学思想,非常讲究形状和图案的设计。在城市绿化中,这种做法常常是“劳命伤财”,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中国与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传统观念明显不同,中国从古代老子就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求要尊重自然规律。中国第一部园林艺术理论大作《园冶》(计成著)中有16个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精在体宜”“巧于因借”。“宛自天开”就是要跟自然一样,“精在体宜”与“巧于因借”就是说体宜要适当,大小要相当,内部与外部要协调。比如说颐和园的借景,就是玉泉山的宝塔,感觉就像是在颐和园里的一样,两者是统一的,不能破坏。中国人很讲究意境,很重要一条就是“宛自天开”,西方现在也在慢慢向这个方面靠拢,比如西方的“近自然林”观念,就是要把森林建成类似自然状态的样子,但这其中对人的因素考虑较少,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要遵从自然规律。中国对自然有一个大的认识理念就是,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可以改造的关系,而是要尊重自然,学习自然。
城市绿化树种还要坚持以地带性乡土植被为主,构建安全稳定的森林群落。现在很多城市喜欢栽植外来树种,栽植外来树种风险很大,比如香樟,93年的一次北方的寒流致使许多城市的樟树冻死,一个城市如果有太多的外来树种,在突遇极端天气时,主要树种很难存活。我们希望城市的树木能长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要有文化内涵,作为主要树种,应以乡土地带性树种最为保险。同时,在城市树木养护管理中,树木忌重剪,宜全冠,“砍头去臂”有悖于中国传统道德,而且树木的抗逆性会大大降低差,生态功能也随之下降。另外,还要精心管护与爱惜每一棵大树古树,大树古树已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历史的见证,很多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把大树古树引进城来,本来是件好事,可是由于技术不够,还是简单的移栽观念,结果栽的不是大树,而是大木桩子。有人用古诗“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来形容,其实,这种做法既医不了“眼前疮”,又把“心头肉”剜掉了。现代城市绿化应以栽大苗为主,并要多树种,一组组,一簇簇,一群群的栽。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要善待生命,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城市绿化建设不应搞得太人工化,应强调近自然林的营造和管护,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1.4 建设途径的人本性:兼顾“便利化、景观化、游憩化”的人文利用需求
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城市的绿化建设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不同社会人群的多重利益需求,营造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都市森林。在建设方式上,一是要在城市周边依托大量的森林、湿地资源建设布局合理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城市郊野公园,同时要千方百计增加城区绿量,逐步实现居民小区周边500m半径范围内有游园健身绿地的目标,并要建立比较完善的适于骑行、步行的城市绿道网络,形成便利的城市绿色福利空间体系,最大限度的营造近自然绿色生活的有效载体;二是要加强生态风景林、多效经济林的定向改造和深度开发,营造集游赏、健身、休闲采摘、山花节庆嘉年华等于一体的多效森林,同时结合不同类型森林特点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加强以生态文化创意展示、生态科普推广教育和绿色生活度假体验为主导功能的绿色人文载体建设,增强森林资源的多效化、人文化、游憩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断丰富人们的多彩生活。
2 城市绿化植被选择的主要策略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高度集中的场所,我国城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82%,却占有全国总人口的49.68%,城市废弃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占到了总排放量的70%以上[1],绝大多数城市存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现有的城市绿化建设还难以满足广大居民改善身心健康的迫切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奢侈化、单一化、盲目化、崇洋化和跟风化等不良现象,违背适地适树原则,过分强调树种的视觉效果,过多地采用外来树种,以及采取“残酷”不文明的修剪方式等诸多问题,这给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隐患,也形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并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后果。因此,城市绿化建设中,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树种选择策略,把适地适树、生态文明、安全保健等观念融入树种选择和管理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城市森林在优化生态环境,丰富物质生活,维护生态安全和提升生态文明中的突出作用。
2.1 以城市环境为基础,充分考虑所选树种对城市异质立地环境的适生能力
城市的人工环境对光照分布,热量积散和水分循环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以及人工植物群落中不同层次的配植也对植物的适生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与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相比,城市为林木生长所提供的环境条件要差一些,城市植物面临着耐荫、耐高温、耐瘠薄、耐涝、抗污、抗旱等诸多城市特色环境问题。例如,城市建筑物遮掩地带可能终年没有阳光直射,就必须严格按照不同树种对光照需求的差异科学选择绿化树种和规划绿地栽植模式。同时,由于城市气候受“热岛效应”影响较大,热辐射明显,空气温度较高而湿度较小,持续的高温干燥天气极易灼伤树木,并容易形成焦叶和生理干旱死亡等现象。城市土壤的理化性状也要明显差于自然土壤,一方面建筑垃圾、融雪剂等环境废物严重破坏了自然土壤的原生特性,改变了城市原生土壤的酸碱度和微生物水平,并对树木根系形成了渗透胁迫和离子毒害,影响了树木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另一方面硬化铺装方式进一步阻断了土壤和大气的物质能量交换途径,使得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紧实度高、养分严重不足,可供树木扎根的土壤空间有限,这严重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另外,城市环境中还存在大量的硫化物、氮化物等诸多污染物质,这也可能对树木的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树木的栽植一定要在充分掌握栽植地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以便选择出适应区域污染环境并具有较强抗性或较强净化作用的树种。可以看出,城市的立地条件与自然条件明显不同,立地状况也因时、因地而异,这与自然立地条件的均质规律性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城市树木栽植必需要详细了解地形、地势、土壤、水分、光照和生长空间等自然条件,然后选择生态学特性与城市立地环境相适应的树种。
2.2 以区域气候为条件,充分考虑引进树种对当地灾害气象因子的耐受能力
在充分掌握城市立地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城市绿化树种选择还应充分考虑树种对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气象因子的忍耐能力。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打乱南方许多地区植物的生物钟,使得南京莫愁湖畔海棠的花期比往年推迟了半个多月。物候紊乱只不过是灾害性气候带给城市的变数之一,而近年来城市大规模从外地、从南方迁绿已经给许多城市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江苏、浙江、湖南、安徽、湖北等地的香樟、女贞等备受青睐的城市绿化树种在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中均受灾严重,仅南京市受损香樟就占到了全市行道树受损植株总量的90%。其实,在灾害发生之前,香樟作为“移民”树种在异乡的表现并不算佳,远嫁的香樟常常表现病态、枯黄或者发白,不能有效发挥其应用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美化效果,对城市功用低微。有些人认为城市景观需要,一些树即使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死亡了还可以重新栽植,这种无休止的“折腾”将导致城市培养不出承载城市记忆和文化的大树,将来的城市更可能没有了古树。另外,许多城市引进南方奇异花木树种,除了希望增加常绿的效果外,有时也还常带有“炫富”的意味,这也给城市带来了某种伤害。长江中下游沿岸有些城市为了追求风光的旖旎,把香蕉树从海南引种过来;还有许多房地产商刻意营造奢华绿色景观,动辄就以几十万元的代价从外地,甚至国外引进加纳利海枣等昂贵树种,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不仅加重了城市负担,也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自然选择的力量警示我们城市植绿应顺从天意,科学选择乡土树种和引种驯化成功的外来优良树作为基调树种,不仅树木的成活率高,绿化见效快,而且富有地方特色,还节省栽植、管护费用,千万不要“东施效颦”,花重金用外来树种制造一个生境殊异的“江南景观”或“热带风情”。
2.3 以服务价值为标准,充分考虑不同树种在主导服务功能上的价值差异
不同树种在生态、经济和文化功能上具有明显的价值差异。从城市森林的整体效益价值来看,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利用多种方法定量评价了城市森林在降温节能、固碳释氧、消减大气污染、土壤侵蚀和噪声污染等方面的价值效益。David等[2]研究了美国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补偿价值为2.4万亿美元,仅萨克拉曼多市600万株城市树木[3]每年就可以吸收33.5万t CO2,这可以抵消掉当地发电厂CO2释放量的32%,每年就可产生330万美元的经济价值。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4]概算了2000年日本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为75万亿日元。我国的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也对城市森林的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初步核算,分别达到38亿元[5]、44亿元[6]和53亿元[7]。可以看出,城市森林不仅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节约城市运行成本也意义重大。同时,不同树种的服务价值相差较大,从树木滞尘能力来看,不同叶片形态结构 (皱纹、粗糙.绒毛.泊脂等)可导致树种滞尘能力相差2~3倍以上。陈玮等[8]等对东北常用针叶树冬季滞尘能力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滞尘能力方面,冷杉>沙地云杉>红皮云杉>东北红豆杉>白皮松>华山松>油松;程政红等[9]比较了南方地区常见阔叶乔木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差异,发现广玉兰>大叶女贞>棕榈>马褂木>杜英>大叶樟>香樟>栾树>悬铃木>枫香。植物还可以通过其叶片上的气孔和枝条上的皮孔吸收大气污染物,据对北方28个常见树种吸收SO2、F、Cl2的研究,树种间对这三种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分别相差8倍、46倍和44倍[10],其中加杨、臭椿、卫矛、旱柳等吸收SO2能力最强;紫椴吸 Cl2量最高,达到5.33mg/g,是同条件下枣树吸Cl2量的4.9倍;但枣树吸F量最高,是同条件下紫椴吸Cl2量的5.3倍。另外,许多经济树种也具有明显的价值比较效益,尤其是在有条件的山区发展黄花梨木、紫檀、沉香苗、格木、柚木、红豆杉、红锥等生长周期较长的珍贵树种,可以使山区居民实现由“砍树卖钱”到“种树养钱”的转变,并能利用闲余时间外出务工,从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赢,同时还能有效解决山区人工速生林更新换代过快而导致的地力衰退问题。可以看出,城市绿化中的树种选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树种功能比较的过程,要结合不同区域对树种主导功能的特性需求和立地环境,权衡各树种效益差异,以不同树种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贡献率的大小为依据科学选择适宜树种,切不可随意栽树。
2.4 以空间效益为首选,充分考虑乔木树种对构建林荫气爽城市环境的突出作用
城市化的突出表现就是人口高度聚集,路桥纵横交错,高楼大厦林立,城市人为的“水泥森林”使得城市变“高”了,但过分追求“绿地率”平面指标的绿化方式却使城市绿地相对变“矮”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区地上10~30m空间的树冠、叶量占有率极少。同时,习惯性的2m截干不仅使树木丧失了其应有的生态价值,而且这种做法也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背道而驰[11],中国园林里十分尊重自然的规律,树木栽植忌重剪,宜全冠, “砍头去臂”有悖于中国传统道德,而且截干的树木长出来的也都是小枝子,抗逆性差,生态功能也很低。过低的树冠还不利于人群活动区域的空气流通和扩散,加剧了人口密集区的空气污染,也给商店、经营场所门面造成了遮挡,并妨碍了部分高大车辆的通行。非自然式的城市绿化建植方式不仅导致了高额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也存在着诸如病虫害、逆境胁迫危害等严重的安全隐患,不能有效服务于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城市绿化必须充分发挥高大乔木的空间效益,构筑立体绿化模式,以土地来换生态效益。乔木是城市森林的主体,不论是在生态功能上,还是景观效果上都能起到主导作用。一般在同等占地面积情况下,乔木树种的叶面积指数是灌木树种的若干倍,是草坪植物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乔木冠缘、林缘效应明显,在城市中具有“独木成林”的生态景观效果,特别是在城区公共空间绿化中,要引入一些枝下高较高、冠幅巨大的高大乔木,从而形成“夏天荫凉,冬天沐日”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在居住区前后栽植20m左右的高大乔木,还能够将五层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可以明显改善居住环境效果[12]。因此,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要建立以生态效益突出的乔木树种为主体的多层次植物群落,适量配置一些具有较强适应性和较高观赏价值的花、灌、藤。另外,还可以用草地和有机材料覆盖裸露地面,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抑制地面扬尘,但要适当控制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草皮的比例。
2.5 以保健价值为导向,充分考虑芳香保健树种对人体健康的绿色疗效
树木在其生理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其中包含柠檬油、丁香酸、肉桂油、松脂等很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这些物质大都具有杀菌、消炎和抗癌等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免疫蛋白增加,增强人体神经系统的敏锐性和兴奋性,从而达到防治多种疾病的效果。如红豆杉[13]、侧柏[14]、沙棘[15]、无花果[16]等对防治癌症都有一定效用;松科、忍冬科、柏科、木兰科、桑科、桃金娘科等树木释放的芳香挥发物就有通经、祛湿、舒筋等多种作用,对许多常见疾病有一定疗效。虽然目前还不能认为森林环境对治愈疾病有绝对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病人的康复治疗。瑞典、德国、日本、巴西、美国、俄罗斯等国都在尝试利用“森林医院”“香花医院”作为医疗手段,对病人进行有效的辅助治疗。另外,森林环境对于缓解人的精神压力、减轻抑郁症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水仙和紫罗兰往往会使人感情温和绵绵;茉莉、丁香会使人产生沉静、轻软和无忧无虑的感觉;玫瑰、橙子和柠檬的香味,则会给人一种愉快的兴奋作用。经过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长期研究,侧柏、香樟、玉兰、桂花、蜡梅、丁香、含笑等诸多树种已被试验证明是重要的芳香保健树种。
2.6 以环境友好为目标,充分考虑植源污染和安全隐患植物的环境危害
城市森林是城市的环境卫士,但不少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或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许多植物产生的花粉或花、叶、果的绒毛以及分泌物在空气中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给部分易敏人群带来过敏反应,是典型的植源性污染[17]。其中豚草葎属、蒿属、蓖麻属、苋属、葎草属、藜属、木麻黄属和臭椿属等的一些植物因其且植物自身分布的范围广,抗原性强,致敏率高,成为较重要的花粉污染源植物。而悬铃木以及杨柳科的部分雌性个体因飞毛飞絮量大而对呼吸道疾患人群和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虽然产生飞毛飞絮的树木种类较少,但从我国城镇绿化树种的使用情况来看,这几个树种的使用频率最高,数量最大,危害也最为严重,比如哈尔滨市树木总数的40.6%是杨柳类,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的行道树绝大多数都是悬铃木。另外,栾树、臭牡丹等一些植物是典型的“难闻”植物,其气味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适感范围。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场所的特殊防护需求,降低有毒有害植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如漆树、夹竹桃、火炬树、毒箭木等树木的汁液具有很强的毒性,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严重者甚至能危及生命安全。最近美国生活科学网还将柴藤、毛地黄、八仙花、山谷百合、花烛、菊花、夹竹桃等列为有毒观赏植物[18],它们可能会引发头痛、抽搐甚至会致人死亡。对于这些园林上经常应用的观赏性较强的有毒植物,人们往往喜欢去接触它们,尤其是孩子,很容易发生中毒事件。因此,城市森林培育树种选择要高度重视树木本身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依据不同场所特殊需要科学选择安全树种,特别是在敏感地区要慎重选择带有毒、有刺、有粘液的树种。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植物要科学布局,合理应用。对于那些毒性不大且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要充分发挥其园林观赏功能,可以设置栅栏等隔离防护措施,或者在人们不易接触的区域栽植,尽量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如对于有棘刺的、低矮的有毒观赏植物可以选择在花境、花坛中央培植;对于夹竹桃、火炬树等能分泌有害汁液的植物一般不宜在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地栽植,但可以用做高速公路两侧的护坡绿化;若有安全隐患树种已经大面积栽植,则应设置警示牌,以免误采或误食,使其对市民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2.7 以生态文化为指引,充分考虑不同树种承载的城市人文生态文化底蕴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有效载体,树木花草以其独特的形、色、声、香、韵之美融入到人类的思想、品格和精神之中,蕴含寄托了人们的诸多情感,并逐步升华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文化。城市的树种选择既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时也在人与自然的相融共存中深深地烙上了区域社会习俗、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印记。中国许多城市的由来都与树木有关,如“榕城”福州,源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郡守张伯玉,编户植榕,“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得“榕城”的美称;又如“蓉城”成都,源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命百姓遍植芙蓉,花开时节,满城生辉,使“蓉城”之誉流传至今;“榆林”之名始见于明永乐年间,因边塞地方多种榆树而得名;而扬州因运河两岸的“隋柳”而闻名,素有“绿杨城郭是扬州”之誉;长沙源自“万里沙祠”,过去湖南古杉树众多 (湖南人唸“杉”为“沙”),人们喜欢在古杉树下设位敬香,所以长沙由来就与“杉树”文化紧密相关。另外,桂林、贵阳、长春、攀枝花、株洲等一大批城市的名称也都与树木植被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城市中的树木既具有很强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北京的红叶文化、香港的紫荆文化、海口椰树文化、福州的榕树文化、扬州的桃柳文化,长沙枫叶文化,广州木棉文化、厦门的火树文化、伊春的红松文化等,无不凸现出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因此,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必须要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相融,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
同时,城市绿化树种选择还要考虑不同类型绿地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形成特色鲜明的树种文化氛围。例如,北京故宫、颐和园、北海以松、柏、槐、桐等古树为主,红墙绿树,古柏参天,松风明月,集中体现了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南京中山陵松、柏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浩然正气的感觉,体现了对伟大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杭州的灵隐寺中选配的舟山新木姜子和七叶树寓意深刻,前者原产佛教圣地,有佛光树之称,后者花序状如宝塔,能渲染佛教氛围。另外,还有太原晋祠的周柏唐槐、北京孔庙的将军柏与罗汉柏以及成都的武候柏等无不彰显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而在校园绿化中必须突出树木所具有的科普价值,可以栽植水杉、银杏、马褂木、银杉、金钱松、珙桐等我国珍稀孑遗植物,用这些“活化石”植物来展示我们国家的富饶与神奇。庭院绿化中可以栽植松、竹、梅、柳等蕴含许多人生哲理的树种,从而荡涤人们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而又文化灿烂的文明大国,蕴含在树木植被上的诗词文赋数不胜数,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植物是人类抒发感情的有生命力的载体,在传载城市文化底蕴和彰显院落人文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8 以公共安全为考量,充分考虑不同树种建植模式对城市公共灾害的消减能力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市民和城市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人口急剧增长的现代都市来说,城市安全正面临着更为复杂而紧迫的局面,台风、地震、火灾等传统安全问题和以SARS、核事故、污染事故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困扰着城市的安全神经。城市绿地是城市突发灾害的紧急避难所、救助空间和防护隔离带,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树种建植模式的绿地在消减城市公共灾害危害中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城市绿化树种选择还要从长远出发,兼顾防范大规模风灾、火灾、污染事故、地震等灾害事件的安全需求,按照区位灾害发生敏感性和人口密度程度精心设计城市公共安全绿地。如在仓库、民房、公园周边可以选用银杏、荷木、珊瑚树、海桐、夹竹桃、大叶黄杨等防火耐火树种,这些树种具有树脂含量低,枝叶含水多,本身不易燃烧,着火时不会产生大的火焰等突出特点,在火灾面前可以有效阻断火势蔓延。而在化工厂、矿山周边应栽植柳杉、女贞、榆树、国槐、臭椿、构树等滞尘能力强而又对特定污染物具有较强吸附功能的树种,从而消减污染源头的日常危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低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危害程度。同时,我国南方村落附近保留的“风水树”也具有典型的防灾用途,樟树、枫树、榕树、松树、柏树、楠木等常用风水树种可以防风保水,遮荫蔽日,庇护着一座座村寨,护佑着一方方村民。另外,汶川5.12地震也敲响了人们重视防震绿地系统建设的神经弦,全国各地都在纷纷反思和部署城市防震绿地体系,强调树种选择在构建防灾绿地中的突出作用,以便通过绿地空间的合理设计为未来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生存空间。
树种植被选择是城市森林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是形成城市独特自然人文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人口密集,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城市地区来讲,现有的城市绿化建设还难以满足广大居民改善身心健康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城市中生长的树木也正面临着巨大的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压力,这也给城市绿化树种的存活和生长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城市绿化观,严格规范树种的选择决策过程,以使树种选择方案做到科学化、规范化、自然化,并把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树种选择方案之中,使整个城市的绿化环境在生态、景观、文化上达到和谐统一。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David JN,Daniel EC,John FD.Compensatory value of urban tre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Arboriculture,2002,28(40):194-199.
[3]Gregory EM,Simpson JR,Peper PJ,et al.Benefit—cost analysis of Modesto municipal urban forest[J].Journal of Arboricuhure.1999,25(5):235-247.
[4]日本学术会议.森林的多功能的评价[R].农业·森林的多面的功能经济评价特别委员会,2001:13-15,89.
[5]李静江,刘治兰.北京市森林资源核算及对国民经济帐户的调整[J]. 林业经济,2001(9):35-38.
[6]陈乃玲,聂影.南京城市森林生态价值经济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31(5):129-133.
[7]姚先铭,康文星.广州市城市森林社会服务功能价值及其评估[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3):1-5.
[8]陈玮,何兴元,张粤.东北地区城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113-2116.
[9]程政红,吴际友,刘云国.岳阳市主要绿化树种滞尘效应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04,2(2):37-40.
[10]鲁敏,李英杰,鲁金鹏.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物吸收净化能力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2):7-9.
[11]彭镇华.乔木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空间效益[J].中国城市林业,2004,2(3):4-11.
[12]彭镇华编著.中国城乡乔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3]徐江森.红豆杉-提取抗癌良药的好树种[J].国土绿化杂志,2002(5):37.
[14]蒋继宏,李晓储,高甜惠,等.几种柏科植物挥发物质及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2):52-57.
[15]高家春.沙棘的药用[J].国土绿化杂志,2002,11:35.
[16]幸文生.抗癌明星-无花果[J].国土绿化杂志,2002(12):30.
[17]王成.城市森林建设中的植源性污染[J].生态学杂志,2003,22(3):32-37.
[18]曲影,李锴,唐岱.园林植物中的有毒植物[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31(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