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植被资源

2012-01-26孙连新谷奉天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2年2期
关键词:灌丛黄河三角洲盖度

刘 峰,孙连新,谷奉天

(1.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山东滨州256606;2.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56604)

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以国函[2009]138号批复印发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界定了黄河三角洲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16°59'~120°18',北纬 36°25'~38°16',包括山东省东营、滨州两市的全部,以及与其毗邻的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区市的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104km2,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根据地貌类型的不同,自然植被可划分为:贝沙植被、海滩涂植被、水生植被和低山丘陵植被4个类型,其他绝大部分的平原和丘陵垦为栽培植被。

1 贝沙植被

贝沙植被是古代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上的植被。据历史记载,公元11年至1047年黄河尾闾曾由滨州北部渤海湾南岸入海,所以这段海岸是古代黄河三角洲的一部分,一条贝壳堤(岛)东南起自汪子岛向西北延伸大口河堡、狼坨子和冯家堡,继续向偏西方向与渤海湾赵家堡、岐口沿岸的Ⅱ号贝壳堤相联接。其贝壳堤(岛)高出平均高潮线3~4 m,平均宽度50~100 m.另一条是汪子岛以东较新的贝壳堤(岛),向东南方向一直延伸到小沙附近,规模较小,它代表1855年以前的海岸贝壳堤(岛)。这两个不同时期的贝壳堤(岛)共计48个。另外还有黄河故道天然堤残留冲击岛41个,这种冲击岛向海或向沟的一面也发育了贝壳滩,生态环境近似贝沙岛,生长植物也近似。所以,两者共计89个岛,总面积3 371 hm2。

贝沙植被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比较简单,据调查仅有164种,其中占10种以上的优势种为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其它具3种以上的主要种为27科,占总科数67.5%,占总种数的92%。

贝沙岛仅发育落叶阔叶灌丛和灌草丛,无乔木林,其中类成分多是暖温带的广布种。这种富有温带海岸带和岛屿的植物区系成分,同我国温带地区的海岛、海滩涂植物都很相似,其中不少与渤海、黄海海岸和列岛所共有。如草麻黄(Ephedra sinica)、酸枣(Zizyphus jujuba)、黄荆(Vitex negundo)、蛇葡萄(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柳(Tamarix)、毛叶绣线菊(Spiraea mollifolia)、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等。这些植物既反映了构成贝沙植被的主要成分,又反映了植被的外貌结构和生态特点,受生境条件所制约,贝沙岛只能生长发育与环境相适应的类群。灌木分枝多,高一般不超过2 m;组成种类贫乏,常以单优势种出现,故冠层一致;组成植物种类,多以抗风、耐盐的阳性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为主;它们的叶片多具厚角质层,密被茸毛和泌盐组织等,不少种类既有抗盐性又有耐盐性。如酸枣、黄荆、柽柳和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等,都具有这种双重性。

根据贝沙岛植被的生境差异和生活型以及建群种的不同,划分为8个植物群系。

1.1 酸枣灌丛(Form.Zizyphus jujuba)

该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4 m以上的贝沙岛,沙层比较深厚,浅层蓄有淡水,如大口河岛、黑坨子岛、棘家堡子岛均有大面积分布;另外在较大的残留冲击岛,表层积有贝沙,下层红土深厚的岛上也均有分布,如红土洼子岛、脊岭子岛等多有广泛分布。由于灌丛受到海风影响,多呈矮化丛生,群丛高度一般在1.5 m以下,总盖度70% ~80%,最大90%。群丛组成种类贫乏,酸枣多成片生长,盖度达60%,生物量625 g/m2。混生少量黄荆、柘(Cudranis tricuspidata)、草麻黄、毛叶绣线菊、美丽胡枝子等;藤本植物有蛇葡萄、白蔹(Ampelopsis joponica)、草本层以猪毛菜(SalsosAcollina)、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委陵菜(Pophorbia lumulata)、猫眼草(Euphorbia lumulata)、萝摩(Metaplexis japonica)为主。该灌丛总面积达70 hm2。

1.2 黄荆灌丛(Form.Virex negundo)

本灌丛主要分布在年高潮线附近,海拔在3~4 m的中高低贝沙岛,沙层薄,涵养水分差,以早中生黄荆为建群种,覆盖度在80%以下。灌层低矮,一般高度在1m以下。常见伴生种有酸枣、草麻黄、美丽胡枝子等。草本层,盖度在50%以上,高20~60 cm,主要有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长芒草(Stipa bungenan)、缘芒鹅冠草(Roegneria pendulina)、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s)、甘草(Glycyrrbiza uralensis)、问荆(Equisetum arvense)等。该灌丛总面积达65 hm2。

1.3 单叶蔓荆灌丛(Form.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

该灌丛以木质藤本蔓性植物单叶蔓荆为优势种,主要分布于半流动性低矮贝沙丘,是贝沙岛的先锋灌丛。由于单叶蔓荆匍匐茎可产生不定根,茎蔓延生长很强,可长达3 m以上,多形成纯一群落,具有显著的固沙效益。主要分布在汪子岛以东1855年前后海岸带的新贝沙岛上。有时伴生低矮的酸枣和黄荆。少量草本植物夹生于同层灌丛中。如翅碱蓬(Suaeda salsa)、猪毛菜(SalsolAcollina)、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砂引草(Meesserschschmidia sibirica)、珊瑚菜(Glehnis littoralis)等。该灌丛总面积达13.5 hm2。

1.4 草麻黄灌丛(Form.Ephedra sinica)

该灌丛主要分布在微型起伏的低平贝沙岛上,贝沙岛多混有冲击泥沙层,基质薄,水分涵养差。草麻黄地下具短根,叶片退化,根系较深,具旱中生性。生长稀疏,一般盖度在45%以下。伴生种有长芒草、白羊草和枸杞(Lycium chinense)等。灌丛总面积7 ~9 hm2。

1.5 柽柳灌丛(Form.Tamarix chinensis)

该灌丛主要分布在贝沙岛海拔较低的基部,贝沙层薄,大部分已被海潮冲刷为缓平高地,潜水位高,矿化度高达35 g/L以上,为重盐碱化土壤。建群种柽柳为泌盐型,一般高1~1.5 m,盖度40% ~50%,多构成纯一群丛。个别伴生有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翅碱蓬等。灌丛总面积13~15 hm2。

1.6 白刺灌丛(Form.Nitraria schoberi)

白刺灌丛主要分布在残留冲积的低小泥土冲击岛上,贝沙层很薄,多在高潮线以上的高蒸发区,潜水位1 m以上,矿化度高达100~150g/L,系重盐渍区。白刺分枝密集低矮丛生,群落盖度一般在70%上下,伴生种极少,只见稀疏的柽柳、翅碱蓬和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等。灌丛总面积达11 hm2。

1.7 白羊草草丛(Form.Bothriochloa ischaemum)

该草丛以白羊草为建群种,散生少量灌木,主要分布在晚期堆积贝沙岛和被挖后残留少量贝沙的高地上。由于该生境持水能力差,蒸发量大,所以旱中生白羊草占据群落优势。一般盖度在50%以下,生物量150 g/m2上下。少量伴生灌木有酸枣、杠柳、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等。总面积达20 hm2。

1.8 大穗结缕草草丛(Form.Zoysia macrostochya)

大穗结缕草草丛主要分布在近海低矮半流动性贝沙岛上,是贝沙岛近海的先锋植物群落,具一定的海潮侵袭性,喜阳光,植株强健,地下根茎繁茂。耐盐碱、耐旱、耐贫瘠、耐低温。能在海滩上形成很强的覆被,是盐碱区发展草坪和护坡固堤的可选植物。该群丛多为纯种构成,有时稀疏混生兴安天门冬、二色补血草和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等。总面积达30 hm2。

贝沙岛上8个植被群丛是覆被度高的连片植被,总计230 hm2上下,仅占全部贝沙岛面积的6.9%。而在岛上散生的植物如萹蓄(Polygonum plebeium)、西伯利亚蓼(P.sibiricum)、习见蓼(P.plebeium)、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灰绿藜(Cheiiopodium gloaucm)、盐角草、翅碱蓬、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海边香豌豆(Lathyrus maritimus)、白刺、酸枣、柽柳、二色补血草、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杠柳(Periploca sepium)、滨旋花(Calyjegia soldanlla)、枸杞、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黄花蒿(A.annua)、青蒿(A.apiacea)、艾蒿(A.argyi)等,构成了2 500 hm2覆盖度20% ~40%不等的面积。这就是说,3 371 hm2的贝沙岛陆面,有植被覆盖的达80%以上。

2 海滩涂植被

黄河三角洲滩涂包括海岸带的软质滩涂和硬质滩涂2个类型。软质滩涂是由滨州的古代黄河三角洲泥质滩涂、东营的近代黄河三角洲泥质滩涂以及潍北至虎头崖入海诸河流冲积的泥质滩涂组成,总计23×104hm2。虎头崖以东的莱州市海岸,共计83.9km,是有沙质和石质组成的硬质滩涂,因滩涂向内陆延伸浅,滩涂面积仅有10 hm2。

海滩涂是由高潮带和潮间带(潮间上带、潮间中带、潮间下带)组成。黄河三角洲海滩涂高潮带7.5×104hm2(滨州段2.2×104hm2、东营段3.8×104hm2、潍北段 1.3 ×104hm2、莱州段 0.2 ×104hm2);潮间带15.5 ×104hm2。

潮间带由于地处含盐3%以下的近海,生长植物极少,仅有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翅碱蓬、盐角草、柽柳等盐生植物稀疏生长。在高潮带,由于土壤含盐低于3%以下,逐渐生长了以盐生植被为主的各种植物群丛。

2.1 盐角草群丛(Form.Salicornia europaea)

该群丛在潮间带上带和高潮带的潮水沟案,多成纯丛分布,生长高度20~30 cm,盖度20% ~40%,生物量1 300 g/m2,总面积 38 hm2。

2.2 翅碱蓬群丛(Form.Suaeda salsa)

在年高潮区土壤含盐3%以下地段,以及潮沟两侧岸顶,多构成纯翅碱蓬群丛。其植株形态,因生境条件而异,在水分适宜,盐分适度(1.0% ~1.5%)的地带,8月份植株高达70~80 cm,分支茂密,枝叶呈暗绿色。若土壤干燥。含盐在1.5%以上,植株低矮分枝稀少,且呈现紫红色。分布面积:滨州古代黄河三角洲0.8×104hm2,东营近代黄河三角洲0.7×104hm2,潍北0.5×104hm2,莱州 80 hm2。

2.3 獐毛群丛[Form.Aeluropus litttoralis(Gouan)Parl.var.sinensis]

獐毛是禾木科多年生泌盐植物,地上匍匐茎生活力很强,在土壤含盐1%的地段能形成良好的覆盖,多成纯丛。在含盐量1.5%左右,潜水矿化度30 g/L以上的地段,獐毛虽长势强,但多有翅碱蓬混生,构成獐毛-翅碱蓬群丛,獐毛多生长为不伸展地上匍匐茎的丛生直立型。在这种群从中还伴生少量柽柳、二色补血草。分布面积:滨州0.5×104hm2,东营0.5×104hm2,潍北0.4 ×104hm2,莱州0.03 ×104hm2。

2.4 柽柳群丛(Form.Tamarix chinensis)

柽柳是我国温和、寒温气候区盐土、盐碱土的指示物。它生长的环境 pH值7.5~8.5,土壤含盐0.8%以上,在潮间带有稀疏纯生,在年高潮区既有原生群丛也有次生群丛。常伴生獐毛、翅碱蓬、二色补血草、蒙古鸦葱、白刺等。面积:滨州0.1×104hm2,东营0.5 ×104hm2,潍北0.2 ×104hm2。

2.5 白刺群丛(Form.Nitraria sibirica)

在土壤含盐1% ~2%的重盐碱区的高地、河堤、盐碱埂均有纯丛分布,是一种木本肉质耐盐植物,在滨州、东营、潍北高潮区多有点片生长,面积不大。滨州0.2×104hm2,东营 0.2×104hm2,潍北0.3 ×104hm2。

2.6 杞柳群丛(Form.Salix linearistipularis)

杞柳主要是灌木林,少为小乔木,主要分布在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新淤地上,喜湿、微耐盐碱,现在黄河口湿地有大面积自然分布,滨州和潍北海岸带仅有小面积的低洼湿地生长。总面积有1×104hm2上下。

2.7 芦苇群从(Form.Phragmites communis)

芦苇生态幅度广泛,在短期积水的低洼湿地,芦苇生长矮小,俗称“芦草”,高潮带大部分为这种芦草,在长期积水的洼地,芦苇植株可达1.5m左右,生长芦草的缺水区多有獐毛、翅碱蓬混生组成芦苇-獐毛-翅碱蓬群丛。总面积:滨州0.2×104hm2,东营0.3×104hm2,潍北0.2 ×104hm2,莱州0.01 ×104hm2。

2.8 野大豆群丛(Form.Gleditsia saja)

主要分布在水分状况较好的沙土壤,土壤含盐在0.4%以下的低盐碱区。在滨州和东营有大面积的连片群丛。多伴生有罗布麻(Apocynum venteum)、白茅(ImperatAcylindrica)、杞柳灌木等。野大豆并依扶这些植物展蔓缠绕生长。在东营海滨农业部已批准建成“野大豆原生态保护区”。

2.9 白茅群丛[Form.ImperatAcylindrical(L.)Beauv.var.major]

白茅群丛主要分布在高潮带和潮上带的低洼区,雨季集蓄淡水洗盐后,土壤盐碱很低,是农民分散开垦种植农作物的指示植物。正因为生境条件较好,所以白茅多呈纯丛结构,生长茂密,地面覆被较好。滨州和东营都有大面积连片群落,总面积在1.2×104hm2上下。

2.10 砂钻苔群丛(Form.Carex robomugi)

主要分布在虎头崖以东莱州市的硬质滩涂的砂滩上,可构成纯丛,个别分布地伴生有粗毛鸭嘴草(Ischaemum barbarum)、珊瑚菜(Glehmia littoralis)等。

3 水生植被

黄河三角洲具有较广泛的水域,仅独流入海大于30 km的河流就有漳卫新河(年均径流7.6×108m3)、马颊河(年均径流2.58×108 m3)、徒骇河(年均径流8.97×108m3)、淄脉河(年均径流2.58×108 m3)、小清河(年均径流8.47×108m3)、弥河(年均径流4.27×108m3)、白浪河(年均径流1.55×108m3)、潍河(年均径流 14.6×108m3)、胶莱河(年均径流2.33×108m3)等,除黄河以外,再加自然的沟、渠水面,河、沟、渠的总水面可达128 382.3 hm2。建国后,除引黄河水直接灌溉外,还建有大量平原水库蓄水,再加上自然湖泊蓄水,水库和湖泊水面积达到46 153.9 hm2。还有众多的天然坑塘水面,达42 612.4 hm2。三者合计,总淡水水域面积高达217 148.5 hm2,滋生着大量水生植物,可划分为挺水群丛、浮水群丛和沉水群丛3个植被群系。

3.1 挺水群丛

由于各地水质条件差异,和植物生态学特征的不同,在不同的水域主要形成了芦苇(Phragmitas cammuis)、荆三棱(Scirpus yagzra)、扁秆蔗草(Scirpus planiculmic)群丛;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水毛花(Seirpus triagulatus)、刚毛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群丛;香蒲(Typha orientalis)、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泽泻(Sagittaria aginashi)、慈姑(Sagittaria sagittoflia)等3个挺水植被群丛。

3.1.1 芦苇、扁秆蔗草、荆三棱群丛(Form.Phragnitas commuis,Scirpus yagzra,Scirpus planiculmic)主要分布在各入海大河的宽阔入海口的浅水岸边和水库池沼的浅水处。由于这些水域面积相对稳定,群落内除优势种和次优势种外,还有较多的伴生种,如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水莎草(Juncelleus serotinus)等。群落盖度60% ~80%,总面积达5 000 hm2。

3.1.2 水葱、水毛花、刚毛荸荠群丛(Form.Scirpus tabernaemontani,Seripus triagulatus,elecharis valleculosa)主要分布在湖泊、池塘和水沟的静水水域,水库边岸浅水亦有分布。该群丛适生范围广,除静止浅水生长,在沼泽湿地亦有分布,群系亦比较稳定。植株高50~80 cm,盖度60% ~80%,总面积达5 000 hm2。

3.1.3 香蒲、黑三棱、泽泻、慈姑群丛(Form.Typha orientalis,Sparganium stoloniferum,Saguttaria aginashi,Sagittaria sagirrfolia)主要分布在湖泊、坑塘静水水域和河沟缓流水的岸边。该群系亦比较稳定,株高60~140 cm,盖度70% ~90%,总面积6 000 hm2。

3.2 浮水群丛

该植被类型主要包括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青萍(Lemna minor)、紫萍(Spirodela pdyrhiza)群丛;凤眼莲(ElchnorniAcrassipes)、水鳖(Hydrocharis dubia)、浮叶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群丛和槐叶萍(Salyinia natans)、萍(Narsilea quadrifolia)、轮叶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群丛等3个植被群系。普遍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含有机质的静水水域中,生长密度大,盖度高,达85% ~95%,总面积达1 800 hm2。

3.3 沉水群丛

主要有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u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群丛;是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m pectinatus)、茨藻(Najasmarina)群丛;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marima)、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小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usillus)群丛等3个植被类型。适生于河流、水渠等流动水域。盖度高达80% ~90%,总面积达2 100 hm2。

4 丘陵山地植被

丘陵山地占黄河三角洲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较小,仅为4.94%。在海拔50~200 m以下的丘陵地,由邹平县6 948 hm2,昌邑市的54 468 hm2,莱州市的38 897.8 hm2组成。共计100 314 hm2。整个丘陵区域已绝大部分开垦为农业栽培植被,仅在低山脚下还存有少量未开垦的天然植被。所以,丘陵山地植被主要分布在邹平和莱州两县市的低山区。邹平县大于海拔200 m的山地面积8 046 hm2,长白山大小山头300余个,最高峰826.8 m。莱州市大于海拔200 m的山地面积22 655.4 hm2,几个较大的山体有胡顶山、马山、吴家大山、大基山等,胡顶山海拔最高,顶峰为690.5 m。所以两县市的低山总面积为30 704.4 hm2。分布着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灌草丛、草甸等山地植被类型。

4.1 针叶林

针叶林是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群落的总称,包括针叶纯林,针叶树混交林和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三角洲属于落叶阔叶林区,但在山区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分布着温性针叶林,主要是乡土树种赤松林丛(Form.Pinus densifiora),其次是引种的黑松林群丛(Form.Pinus thunbergii),还有侧柏林群丛(Form.Platyoladus orientalis)。

4.2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黄河三角洲的地带性植被,也是这一地区的顶级群落,除沿海盐碱土外,整个调查区的山地、丘陵都有分布。落叶阔叶林的建群种主要是栎属(Quercus spp.)的几个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等组成群落的上层树种。

4.3 灌丛

灌丛是以灌木为建群而形成的植物群落,除少数类型外,大多数是森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植被。灌丛能耐不良的环境条件,在不适宜于乔木生长的条件下,灌丛是一种良好的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的植被。灌丛类型很多,但面积不大,主要有6类:胡枝子灌丛(Form.Lespedeza bicolor)、绣线菊灌丛(Form.Spiraea salicifolia)、紫穗槐 灌 丛 (Form.Amorhoa fruticosa)、黄荆灌丛(Form.Vitexnegundo)、酸枣灌丛(Form.Ziziphus jujuba)、扁担木灌丛(Form.Grewia biloba)。

4.4 灌草丛

灌草丛是以多年生旱生的禾本科植物为建群种并散生着灌木的植物群落,是山地、丘陵上的森林破坏后形成的一种次生植被。由于不断受到人为的干扰而使环境中的土层变得瘠薄,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为森林,故而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群落在莱州、邹平的山地、丘陵上普遍存在,但由于多年来的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它的面积已经逐步在减少。现存在以下几个植被类型:黄荆、酸枣、黄背草灌草丛(Form.Viter negendo,Zizyhus jujube,Themeda triandra var.japonica);幼刺槐、野古草灌草丛(Form.Robinia pseudoacia,Arundinella hirta);扁担木、白茅灌草丛[Form.Grewia biloba var.parviflora,ImperatAcylindrical var.major]。

4.5 草甸

草甸是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是在水分适中的条件下形成和发育起来的。这里所说的中生植物,包括旱中生植物和湿中生植物,也包括部分盐中生植物。以这些植物为建群种所形成的群落,称为草甸。

根据优势种的生活型及层片结构的差异,我国的草甸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类型,即典型草甸、高寒草甸、沼泽草甸和盐生草甸。三角洲莱州、邹平低山丘陵草甸为典型草甸类型,主要由中生植物所组成,种类比较丰富,多由杂类草为主构成群落的建群种,所以又称为杂类草草甸,草层密茂,外貌华丽,又称为五花草甸。莱州、邹平山区典型草甸类型:野菊、丹参为主的杂类草草甸(Form.Dendramthen indi cum,Salviamiltiorhiza);结缕草草甸(Form.Zoysia joponica);中华结缕草草甸(Form.Zoysia sinica)、狗牙根草甸(Form.Cynodon dactylon);苔草草甸(Form.Carex spp.)。

[1] 陈汉斌.山东植物志[M].青岛:青岛出版社,1989.

[2] 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集[M].北京:中国科技学术出版社,1990.

[3] 谷奉天.黄河三角洲野生经济植物资源[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灌丛黄河三角洲盖度
灌丛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吉兰泰盐湖绿洲柽柳灌丛生长与沙堆形态特征的关系
三裂叶豚草在新疆典型生境的发生分布调查
黄山市近30 a植被盖度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甸植物带概况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太白山太白茶资源状况研究
一种防控林地薇甘菊的高效、减量复合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