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校企合作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探讨

2012-01-26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高职

张 霞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国外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评估和风险防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Haman提出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校企合作评价模型;Frade提出了学校、企业双视角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Barnes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和层次分析对校企合作进行了评价分析;Fisher和Gueyie指出了系统脆弱性的传导机制与形成机理;Velasco从博弈的视角对校企合作风险防范进行了分析。国外虽然已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与方法,但其是建立在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上的,原版照抄国外评价方法不合人国国情。因而,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符合各地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以解决其合作脆弱性问题,并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1.1 基本内涵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4种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其基本内涵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1]。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多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一个多赢合作。首先,职业院校在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专业技术教师不足、实训场所和设备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生产场地、设备和技术等优势资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和发展是有利的。其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符合生产需要的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再次,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是学生就业、创造、融入社会的准备[2]。

校企合作是一种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社会用得上,企业留得住的人才。学生是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双方建立利益共享的持续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基本宗旨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砝码[3]。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所学知识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是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带动高职院校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

2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及经验

笔者曾于2008-2010年到英国、加拿大、韩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学习和调研,以下进行概要介绍。

2.1 主要形式

2.1.1 学校主导、企业支持

在英国和新西兰职业院校有这种合作办学形式。其特点是:在培养目标上利用学校和企业2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工作训练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的是有薪的工作;政府强化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2.1.2 校、生、企三方合作

在加拿大Thompson River University等几所大学采用一种形式。加拿大的高校大多设有合作教育部,主要负责校企合作教育的宏观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学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专门机构为实施合作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4]。加拿大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为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出发点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工作市场。

2.1.3 学徒制合作办学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是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的,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德国的学生多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成为师傅制度下的学徒,一方面在工厂做工,接受师傅的指导,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高等学校,进行相关职业理论的学习,做工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德国的高校与企业一旦建立起合作关系,将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其合作非常注重实效[5]。

2.2 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经验在于:坚持立法保障,以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并引导校企合作;企业特别重视与学校的合作;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

3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3.1 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按其合作的深度可分为3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提高整体效益;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一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6]。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

3.2 问题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与深层次的合作阶段还相距甚远。

校企合作的双方对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且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够,使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

校企合作的内涵亟待进一步提升。在现阶段,校企双方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建专业以及共同开发教材等方面尚难以开展深度合作。对学校而言,如何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变化,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6]。

校企合作属于市场化行为,双方都想得到效益最大化[7]。企业的目的一般是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或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能获取学校一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以获得更大的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要达到互利双赢尚有差距。例如,在1次对企业的调查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不高,认为有84.5%的学生到企业不能胜任相应岗位的需求。

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导致现实校企合作的脆弱性。由于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很多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难以深层次推广[8]。

4 浙江省高职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近年来,浙江省高职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省内每个市、每个对全省经济起主导作用的行业都有一所高职院校。随着浙江省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校企深度合作办学已成为诸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成效显著,但尚存在着形式化、单一化、简单化等诸多问题,这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

在浙江省高职教育发展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作平台,形成双方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和运行模式是构建校企联动、深度合作、共同育人保障机制的核心。

在实践中,学校和企业作为性质不同的2个独立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合作目的、规划、经营、管理模式、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与矛盾,因此,必须建立双方受益、共赢的长效机制。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一个相互协作和耦合的系统,但在实施中,由于存在差异与矛盾,势必使合作系统在空间、时间、组织、过程、人员、管理、资源配置和信息等方面形成漏洞,影响校企合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脆弱性。

浙江省校企合作基础好,潜力大。完善合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组,定期磋商,制订切实可行的合作计划,实施方案等,会推动校企合作朝着更加务实、更加机制化的方向发展,既求数量提高,更重质量提升,关键是要使校、企、生受益,推动高职教育和企业共同发展。

5 对浙江省校企合作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5.1 深化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模式

人才培养思路: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目标定课程,强化素质育人才[9]。

人才培养模式: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

5.2 创新职业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不是给学生发一个文凭,而是开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的职业人生,不是给学生找一个工作、而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5.3 专业建设科学化

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技能、专业知识为主线,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双向互动,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专业要注重特色鲜明;专业要紧随科技进步;专业要为行业服务;专业要为学生服务。

明确专业建设改革目标。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是直接客户,企业是间接客户。学校通过对直接客户的服务来满足间接客户的需求。其指导思想是:素质为先,注重技能,工学结合,学做一体,

实施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室-车 (田)间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教材-技术文件一体化、教师-技师一体化、学生-学徒一体化、作业-产品一体化,从而满足学生“岗位认知、社会实践、职场体验、顶岗实习”的系统化工学结合实践的需要。

5.4 形成三融三化的校企合作

三融。教学队伍融入企业技师队伍,课堂教学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教材文件融入企业产品与技术。

三化。实训室车间化,实训内容生产化,实训管理企业化。

5.5 实现校企合作目标

校企双赢。共同参与,培养人才;互惠互利,提高效益;优势互补,提升竞争力。

学生收获。明确岗位职责、目标;了解认识企业、行业;培养专业技能;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表达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教师收获。改变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教学文件;锻炼师资队伍;加快专业建设;提升综合能力。

[1] 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 [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8-89.

[2] 吴业东,张霞.浙江省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高职人才培养 [G] //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北京: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11.

[3] 吴业东,张霞.我国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集约化对接及效应分析 [G] //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北京: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11.

[4] 马艳秋.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09.

[5] 王沐智.基于供应链思想的“四位一体”潍坊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6] 章建新,吴业东.依托行业,集约式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效应分析 [J].高教探索,2011(4):39-40.

[7] 郝骞.校企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研究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8] 董小龙.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 [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高职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