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豆杉起源演化与开发利用述评1)

2012-01-25兰士波马盈李红艳

中国林副特产 2012年5期
关键词:红豆杉紫杉醇植物

兰士波,马盈,李红艳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经济林研究室,森林植物学科,哈尔滨150081)

红豆杉(Taxusspp.)泛指红豆杉属(Taxus)植物的统称。是一类古老的植物类群、北半球洲际分布的广布属,以及重要的用材、美化观赏和世界珍稀的药用植物。然而,其自然分布的局限性和特有性却制约了物种空间的有效拓展,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红豆杉属植物隶属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红 豆杉纲(Taxopsida)、红豆 杉目(Taxales)、红 豆 杉 科 (Taxaceae)、红 豆 杉 族 (Trib.Taxeae Milchioret Werd.),该科划分3个属23个种,中国有4属12种1变种及1栽培变种,除澳洲红豆杉1属1种产自南半球外,其余各种均分布在北半球。全世界红豆杉属植物约11种,起源于古老的第三纪,经远古第四纪冰川时期地质构造的运动和地形地势的变化,使其在特殊的环境中遗留下来,形成了明显的地理种群隔离,自然分布极少,仅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寒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高山地区。素有植物王国的“活化石”、“黄金树”和“风水神树”之美誉。

1 红豆杉起源和地理分布

1.1 红豆杉起源

红豆杉属植物为第四纪冰期孑遗的古老物种,起源于恐龙时代,曾经在白垩世、上始新世时期称雄于北温带,分布十分广泛。经过几次冰川时期,多数地域的红豆杉已经消失,但在一些地方依然是森林上层的建群种。红豆杉生长缓慢,渐为同一海拔带的其他树种所替代,处于被压状态,树高生长受阻,更新不良,形成该林分乔木第2层或第3层,尤其在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经人为干扰破坏后,林分次生演替为其他阔叶林,难以恢复以其占优势的林分。由于该属植物萌生能力较强,在这些次生林分中仍可分布一定的数量,使其得到有效保存。

1.2 红豆杉属及主要种的地理分布

全世界富含紫杉醇的红豆杉科(Taxaceae)植物共23种1变种,红豆杉属植物约11种,间断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至热带地区。中国分布4种1变种,即:西藏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Zucc.)、云南红豆杉(TaxusyunnanensisCheng et L.K.Fu)、中国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er)Rehd.]、南方红豆杉[变种][Taxuschinensisvar.mairei(Lemee et Levl.)S.Y.Hu ex Liu]、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Sieb.et Zucc.),其中,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均属中国特有种。在中国广大地域,红豆杉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湖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甘肃、陕西、河南、台湾、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15个省(自治区),由于红豆杉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生态幅度狭窄,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致使宜林地相对较少,给工业原料林和药用经济林的基地建设带来巨大困难,从根本上限制了规模化生产。

1.2.1 东北红豆杉:自然分布区狭窄,在中国东北广阔林区,仅分布在海拔600~1200m区域。东北红豆杉主产吉林省长白山区,即:吉林安图、汪清、和龙、抚松、浑江、辉春、靖宇、天桥岭、长白、临江、敦化及通化等地区;向南延伸至辽宁省东部山区的宽甸、恒仁、凤城和蚰岩等地区;向北延伸至黑龙江省张广才岭东南部、老爷岭山区及小兴安岭南部的宁安、东宁、鸡西和穆棱等地。在朝鲜北部、韩国济州、俄罗斯千岛、萨哈林、阿穆尔地区的低山至高山地带,以及日本北海道、九州和四国等地亦见其分布。

1.2.2 南方红豆杉:中国红豆杉的变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征种。在中国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南岭山脉及河南、陕西秦岭、甘肃、台湾等省的山地或溪谷,常与其它阔叶树、竹类及针叶树混生。垂直分布于海拔800~1600m的范围内,在广东阳山、乳源、连县等地,集中分布于海拔400~500m的山地。

1.2.3 中国红豆杉: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大小凉山,以及江南各省、市(区)的大山脉,相对集中于地形复杂的横断山区和四川盆地,资源蕴藏量较大。中国红豆杉多散生于海拔1000~1300m的湿润、肥沃沟谷阴处和半阴处,少见成片的纯林。在我国华中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m或1200m以上的山地;在华南、西南地区,垂直分布于海拔1500~3000m的山地落叶阔叶林中。

1.2.4 云南红豆杉:集中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和西部(镇康、景东)、西藏东南部和四川西南部,间断分布于滇东、滇东南、滇西南和四川西南部,缅甸北部亦存在其分布,常生长在海拔2000~3500m的针阔叶混交林和沟边的阔叶林内。

1.2.5 西藏红豆杉: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吉隆县的吉隆村、鲁嘎村一带及邻近云南的部分地区;向西延伸至印度、阿富汗、菲律宾和尼泊尔等国家。西藏红豆杉是中国分布区最小、资源蕴藏量最少的种类,常生长于海拔2500~3400m的云南铁杉、乔松或高山栎林中。

2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2.1.1 根系:浅根性,主根明显,侧根发达,根系常分布在30cm深度的土层中。

2.1.2 枝干:小枝不规则互生,基部的芽鳞宿存;冬芽的芽鳞覆瓦状排列,背部纵脊明显或不明显。

2.1.3 针叶:叶条形,螺旋状着生,基部扭转排成二列,直或镰状,下延生长,上面中脉隆起,下面中脉两侧各具一条淡灰色、灰绿色或淡黄色的气孔带,叶内无树脂道。

2.1.4 球花:球花单生于叶腋处,基部苞片覆瓦状排列;雄球花圆球形,具短梗,雄蕊盾状,花药辐射排列;雌球花几乎无梗,上端2~3对苞片交叉对生,胚珠直立,单生于总花轴上部侧生短轴之顶端的苞腋,基部托以圆盘状的珠托。

2.1.5 果实和种子:种子坚果状,当年成熟,生于杯状肉质的假种皮中,种脐明显,休眠期较长,属综合性休眠或双重型休眠,主要根源在于:种子和果实被覆物的影响;种子普遍存在萌发抑制物;种胚存在后熟现象。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长特性

⑴根系生长:浅根系植物,苗期没有明显的粗壮主根,2~3年生幼树的根系发育迅速。

⑵茎生长:地上部分直立生长,呈乔木状;1年生幼苗一般不分枝,2年以上的幼树生长旺盛,多分枝,且分枝上挺,主枝生长优势明显,侧枝交互呈水平方向伸展,侧枝上的中央主枝具有一定生长优势。

2.2.2 结果特性。雌雄异株,异花授粉,有性生殖的持续时间长,且雄株的花期早于雌株;自树冠的上层到下层,大、小孢子叶球的数量逐渐减少,结实率则逐渐增加;相同冠层,东向和南向着生大孢子叶球的数量略高于西向和北向,小孢子叶球的分布规律刚好与此相反;成熟果实的分布特点与大孢子叶球一致,结实率沿北、东、南、西等4个方位递增。

2.2.3 生态适应性

⑴土壤:红豆杉属植物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适宜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条件。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地域的酸性灰棕壤、黄壤及黄棕壤上,生长表现良好,且生长势强健。若苗期湿度过大,易染立枯病,导致苗木死亡。

⑵温度:抗寒力强,耐低寒,能耐-25℃的极端低温。

⑶湿度:喜生湿润的环境,年降水量487.9mm左右,耐干旱,但不耐涝。

⑷光照:典型阴性树种,常处林冠乔木的第2或第3层,散生,无纯林存在,极少见团块状分布。幼树和成树在冠层郁闭度0.5~0.6之间生长良好,随着郁闭度的增大,生长势逐渐减弱。林木幼龄期,在强光下会萎蔫死亡,在散射光下生长良好。

⑸海拔高度:海拔的升高或降低,直接影响温度、降水和其他气候因子的变化,从而大幅度地改变红豆杉的物候期;在中低高度的缓坡上分布多,而很少分布在陡坡、向阳的缓坡或山顶。

⑹地形和地势:喜阴喜湿,坡向性分布不明显,广泛分布于阳坡、半阳坡、阴坡和半阴坡等4个坡向,集中分布在阴坡、半阴坡的坡中位和坡下位,少量生长在坡上位水湿条件较好的夷平地带。

3 利用价值和生产概论

3.1 经济利用价值

3.1.1 材用价值 。红豆杉属植物的边材窄,心材红色,无树脂道和树脂细胞;木材致密坚韧,纹理均匀,物理力学强度高,韧性强,富弹性,具光泽和香气,防腐性佳,不反翘或开裂,供建筑、桥梁、造船、器材、美工雕刻、细木工、室内装璜、精美家具、高级地板和水底工程等高级工业与雕刻用材。

3.1.2 药用价值。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红豆杉的药用价值既已记载,《本草纲目》记有“治疗霍乱、伤寒、排毒之效应”。中国古代的《本草推新》记载,“紫杉可入药,其皮易引起呕吐,木部及叶则不吐,且利尿、通经、治疗肾脏病、糖尿病”。《中药大辞典》记载,“东北红豆杉叶富含双萜类化合物;枝含紫杉碱;茎皮含具抗肿瘤和白血病的紫杉醇;心材含紫杉素化合物”。红豆杉的茎、枝、叶和根均可入药,主要成分包括:紫杉醇、紫杉碱、双萜类化合物、金针黄铜、挥发油,号称“黄金树”和“植物大熊猫”。

⑴果实:味甜,食之可增强肌体免疫力,吸其独特的气味对癌症、艾滋病和白血病具良好的预防效果。

⑵种子:种子富含亚油酸和亚麻酸,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发育迟缓、皮炎、动脉硬化、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等病症。种子入药,可治疗食积,驱除蛔虫。

⑶枝叶:民间用叶治疗疥癣,且具利尿、通经之功效;秋季采收其叶制备茶叶,具保健疗效。

⑷树皮:红豆杉植株是紫杉醇的唯一天然源泉,紫杉醇的含量一般在0.004%~0.01%,且集中在树皮中。紫杉醇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活性强、作用广谱,具防癌、抗癌的活性,主要用以治疗晚期乳腺癌、卵巢癌、食道癌、结肠癌、头颈部癌症、软组织癌、皮肤癌和消化道癌。树皮中含大量的鞣质,具抑菌和消炎作用,并对上呼吸道炎症、肾炎、类风湿等疾病疗效显著。

取消农业税后,国家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计划生育工作也变得容易。上级一度不关心村级治理。不向农民收取税费,农民也不可能以不冬修水利就不上缴税费来威胁乡村干部。因此,地方政府一度与农民之间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周飞舟[6]用“悬浮”来描述取消农业税以后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3.1.3 园林绿化价值。红豆杉四季常青,树形古朴,枝条舒展稠密,果实红满枝头,红绿相间,艳丽多姿,具色彩与果形奇特的特征,美学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极高,是优美的观叶、赏果树种。在园林美化配植中,树形是构景的基本要素,红豆杉作为高大乔木或低矮灌木与其他植物搭配,构成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观,产生韵律感和层次感的艺术效果。单植起美化草坪的作用;列植,并与道路相配合起到夹景的效果;对植可以衬托主景;组植(丛植)可反映群体美的综合形象。红豆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且耐修剪,是理想的绿篱树种。

3.1.4 环境与生态价值。红豆杉属于CAM类植物,可有效地吸收苯、甲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和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具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功效;侧根发达,生长迟缓,适应能力强,是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首选树种之一,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常绿树种,四季常青,滞尘能力强,对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空气浮尘,减轻沙尘暴的危害,意义重大而深远。

3.1.5 其他价值

⑴食用:红豆杉的假种皮味甜软糯,食用可口,其中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糖类,具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可开发制作保健药品或饮品。

⑵盆景:灌木型红豆杉的枝叶茂盛,通过修剪可形成圆形、伞形和塔形等多种艺术形态,为盆景制作的佳品。

⑶油料:种子出油率较高,其中,中国红豆杉60%、云南红豆杉30%,而且,油中富含蛋白质、脂肪和总糖,可榨油,用以制备肥皂和润滑油。

3.2 主要产区产量概况

红豆杉属药用价值极高的第四纪冰期孑遗下来的古老树种,集材用、观赏和药用于一体,备受世人关注。19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从短叶红豆杉(TaxusbrevifoliaNutt.)植物体中分离出具有抗癌疗效的紫杉醇化合物,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研究最热门的药用植物之一,并以其独特的治癌机理和显著的疗效而风靡世界,从而促成了开发红豆杉和提取紫杉醇的新潮流。由于近几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资源日益匮乏,激化了供需之间的矛盾,加速了濒危进程。针对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全国各省相继开展大规模的人工栽培基地建设,种植株数达500万株,提升了紫杉醇的年生产能力,70%含量紫杉醇的生产能力200t/年。中国红豆杉属植物的天然资源分布情况,概述如下:

3.2.1 东北红豆杉:东北红豆杉分布区域狭窄,仅分布于中国东北部,呈散生状态,资源有限。调查资料显示,东北三省资源总蕴藏量(鲜重)不足300t,年生长量很低,按树皮产量(5kg/株)推算,东北三省仅保存植株6万余株,且枝叶和树皮的可采量极其有限,若采收量过大,势必提高植株的次年死亡率。

3.2.2 云南红豆杉:云南红豆杉集中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16个县及西藏东南部和四川西南部的7个县,间断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西北,相对而言,分布比较集中,密度较大,资源较丰富。资源清查结果证实,云南红豆杉全国约526万株,其中:⑴云南省分布面积218654km2,蓄积706249m3,总株数35079万余株,占全国总蕴藏量的64%;⑵四川西南部的分布面积达1160km2,蓄积约174000m3,总株数58万余株,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2%;西藏东南部按面积推算,大约117万株,占全国总蕴藏量的24%。

3.2.3 南方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是该属植物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种,资源产量位居其他各种之冠,因其特殊的材用和药用价值,致使资源遭受毁灭性的掠夺,导致野生资源极其匮乏,正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全国仅保存60.2万株,其中:福建省8.2万余株,且集中在福建省的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地区;贵州省近50万株,总蓄积量17000m3;云南省24000株,蓄积1136m3。

3.2.4 中国红豆杉:中国红豆杉的分布范围很广,就全国而言,资源较丰富,诸如,滇西横断山区保存约135万株,秦巴山区仅保存10~15万株,贵州省保存27000余株,总蕴藏量910m3;云南省约9020株,总蕴藏量279m3。

3.2.5 西藏红豆杉:西藏红豆杉自然分布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分布极其局限,目前呈濒危灭绝状态,存量资源稀少,建议重点保护现有资源,并加强优异种质的筛选和有效保存。

4 开发利用策略

4.1 强化存量天然资源的有效保护。红豆杉天然资源野生性极强,遗传多样性丰富,而品种资源所占比例却很少,在种质保存过程中,应以最少的种质资源和遗传重复,最大限度地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4.2 积极培育人工储备资源。在优良群体和优异个体选择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无性生根机理和诱导生根技术,完善并优化茎段和嫩芽的离体繁育技术,并通过定向高效培育,扩大红豆杉的可利用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

4.3 建设重点资源保护区和优质基因保存库。红豆杉资源分布广泛且分散,在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地域,建立自然保护区,重点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和平衡,有效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群体稳定性。选择优良种群,重点保护优异个体,防止基因资源丢失,同时,采取无性繁殖技术,建立优异种质基因的异地保存库,拓展种群数量,保护遗传基因稳定性。

4.4 改进药用活性物质提取工艺和技术。完善并优化抗癌活性物质(紫杉醇)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工艺技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获取更大的效益。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七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439-446.

[2] 郑万钧,陶东岱,黄枢,等.中国树木志(第一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386-391.

[3] 周以良,董世林,聂绍荃.黑龙江树木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6-78.

[4] 苏建荣,张志钧,邓疆,等.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2005,18(5):510-515.

[5] 钱能斌.四川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12(1):3-6.

[6] 尹嘉庆,王达明,李莲芳.云南红豆杉资源及发展策略[J].云南林业,1995(2):9-10.

[7] 吉前华.红豆杉的研究与开发[J].热带农业科技,2004(2):29-31.

[8] 廖文波,张志权,苏志荛.抗癌植物南方红豆杉保护生物学价值评价[J].生态科学,1996,15(2):17-20.

[9] 叶永英.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J].生物学教学,2006(4):3-4.

[10] 普布顿珠,臧刚.喜马拉雅红豆杉的分布及繁殖技术[J].中国林业调查规划,2009,28(4):51-53.

[11] 马明东,刘跃建.云南红豆杉资源及开发利用综述[J].四川林业科技,2004,25(1):21-25.

[12] 张宗勤,杨宗英.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前景[J].陕西林业科技,1996(2):8-10.

[13] 王卫斌,姜远标,王达明,等.云南红豆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J].西部林业科技,2006,35(4):33-39.

[14] 苏建荣,张志钧,邓疆,等.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2005,12(5):510-515.

[15] 吴征镒,王荷生.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9-13.

[16] 李东.云南红豆杉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6,19(2):78-85.

[17] 刘涤,章国英,王晓,等.红豆杉资源与紫杉醇生产概况[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6(1):48-53.

[18] 檀丽萍,陈振峰.中国红豆杉资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6):113-117.

[19] 游鸿志,冼穗莹,河海连,等.南方红豆杉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J].安徽农学通讯,2009,15(5):150-152.

[20] 杨玉林,宋学东,董京祥,等.红豆杉属植物资源及其世界分布概况[J].森林工程,2009,25(3):5-10.

[21] 包维楷,陈庆恒.中国红豆杉资源及其开发研究现状与发展策略[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375-380.

[22] 张新时,杨宗英.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前景[J].陕西林业科技,1996(2):8-10.

[23] 吴彦,刘庆,胡科,等.我国红豆杉资源现状和紫杉醇产业化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6):515-520.

[24] 瓦逊,罗德,包志毅.世界园林用灌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5] 陈未名.红豆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J].药学学报,1990,25(3):227-240.

[26] 刘本叶,叶和春,李国风.抗癌新药紫杉醇的研究概况[J].植物学通报,1995,12(3):8-14.

猜你喜欢

红豆杉紫杉醇植物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参与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雷公藤内酯醇联合多西紫杉醇对PC-3/MDR细胞耐药的体外逆转作用
红豆杉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阮明舒的红豆杉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