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乡市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2-01-25徐建强金建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桐乡市大户种粮

徐建强,陈 驹,金建华

(1.浙江省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 桐乡 314500;2.桐乡市凤鸣街道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浙江 桐乡 31450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一次创举,结束了1958年后实行了20余年的农业生产低效率的生产队制度,摆脱了平均主义分配和集体吃“大锅饭”的做法,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连续多年大幅度增加。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1984年以后,随着该制度对农民激励的逐渐释放,我国的农业生产出现下滑,粮食产量增长幅度也由高速增长转为缓慢增长,甚至多年徘徊不前,从而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增长乏力。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所需粮食达到6 500亿kg左右,比现在要增加1 500亿kg左右。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城市化扩张,我国种粮面积至多保持在1.07亿~1.10亿hm2。这意味着,要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在新形势下,单靠农户分散、小规模和兼业的经营方式很难达到这一目标。而土地规模经营则是对我国原有承包经营关系的发展和完善,它能够有效弥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点与不足。因此,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前提下,积极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农户超小经营规模、生产零碎化以及抛荒等农田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的根本途径。

作者通过对桐乡市13个镇、街道1.33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的调查,分析桐乡市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现状、形成机制、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以探求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变化规律,为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有序推进提供依据。

1 现状

1.1 粮食生产现状

桐乡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历来是浙北的重点粮产区之一,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877万hm2,其中水田面积2.855万 hm2。全市现有人口67.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52万人,农户13.20万户。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基础较好,长期以来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面积不足0.067 hm2。

粮食生产是当地传统的农业产业,目前粮食生产为全年种植一季单季稻为主的生产格局。2011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43万hm2,粮食总产19.63万t,其中晚稻播种面积1.799万hm2,总产15.20万 t,春粮、杂粮面积分别为 0.460万和0.482万hm2。晚稻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当地的口粮作物,晚稻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1.2 规模经营现状

桐乡市农民素有种田吃饭、养蚕用钱的传统观念,粮食生产在家庭联产承包后形成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粮食规模经营逐步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桐乡市粮食规模经营获得较快发展,据当时调查统计,1995年全市有粮食生产大户 (指承包及粮食复种面积1.33 hm2及以上,下同)1 175户,承包面积0.374万hm2,占当时粮田总面积的14.5%,其中承包3.33 hm2以上的有160户,承包面积853 hm2。当时种粮大户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发展的乡镇工业和土地流转条件放宽以及行政推动。但自1998年以后,由于粮食价格的连续下跌,加上国家粮食收购任务的取消,致使种粮效益下降,随着后期土地流转的规范和一部分大户种植结构的调整,致使种粮大户数量大幅下降,粮食规模经营陷入低谷。2004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粮的惠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种粮大户数量和种粮规模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

2011年,桐乡市粮食规模经营大户232户,承包面积0.409万 hm2,粮食复种面积0.541万hm2。与2010年相比,种粮大户减少了86户,而承包面积和粮食复种面积分别增加了0.037万和0.063万hm2。可见种粮大户经营规模逐年扩大,但大户承包面积仅占全市耕地面积和水田面积的10.5%和14.3%,粮食规模经营力度小。

种粮大户的规模在1.33~3.33 hm2的46户,3.33~6.67 hm2的38户,6.67~33.3 hm2的111户,33.3 hm2以上的37户。据40户大户抽样调查,种粮大户年龄结构在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0.9%,12.8%,29.1%,51.1%,6.1%,种粮大户以40~59岁年龄段为多;种粮大户文化程度文盲、小学、初中、高中的比例分别为4.9%,61.0%,31.7%和2.4%。

分析种粮大户的构成,其中本地大户139户,承包面积0.225万 hm2,粮食复种面积0.297万hm2;外地大户93户,承包面积0.184万hm2,粮食复种面积0.243万 hm2。规模经营以本地户为多,外地户占总数的40%,但经营规模为外地户相对较大,户均承包面积19.79 hm2、粮食复种面积26.17 hm2,分别比本地大户户均增3.627和4.773 hm2。外地种粮大户为桐乡的粮食生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粮食规模经营大户的产量与桐乡市平均产量基本相当。2011年全市晚稻、大小麦和油菜平均产量分别为8 445,4 035和2 460 kg·hm-2,而抽样调查的 50户大户的产量分别为8 400,4 035和2 430 hm2,基本持平。大户以种植一季晚稻为主,2011年大户晚稻种植面积0.407万hm2,占承包总面积的99%,春粮以小麦为主,油菜基本不种,农业收入也主要以晚稻为主。

1.3 规模经营的作用

粮食规模经营的发展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稳定发展桐乡市粮食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桐乡市有一部分种粮大户承包了土质差、地势低洼而无人耕种的土地和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短期未利用的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有利于扩散先进技术。种粮大户对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有着较高的积极性。无论在秀水134、秀水128、甬优8号等晚稻新品种的推广种植,还是在直播、强化栽培、机械化育插秧等综合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大型联合收割机等机械设备的应用,规模种粮大户都为周边的农户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当地农业科技普及率和到位率的提高。

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肥效,减少面源污染。土地规模化种植后,大户施肥采用配方计量施肥,施药采用统防统治,与普通农户相比,大大降低了施肥量和用药量,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

有利于提供商品粮。桐乡市一般农户生产的粮食大多数为自产自用,仅有少数余粮用于出售,粮食商品率很低。种粮大户种植规模较大,粮食商品率高,从而成为桐乡市商品粮的主要提供者。

大户经营体现出一定的规模效益。由于大户应用科技积极性高,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成本较低,种粮比较效益较高。据调查,2011年桐乡市种粮大户的晚稻生产成本为19 605元·hm-2,纯收益6 750元·hm-2左右 (不计各类种粮补贴收入),相比于普通农户,虽因高租金增加了种粮成本,但效益依然高于普通农户。

2 形成机制

2.1 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非农收入稳定增加,部分农户由于耕作面积少、利润低,逐步转让耕地使用权,农村的空闲土地增多,这为种粮大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他们转包土地,扩大种粮面积成为可能。

2.2 各级政府多项扶粮政策的出台提高了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自2004年开始,浙江省各级政府连续出台了免征农业税、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成员享受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助、水稻良种补贴、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稻谷订单收购补贴等一系列扶粮政策。同时积极引导、宣传、鼓励种粮,形成了齐抓共管良好的种粮氛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2.3 种粮的规模效益为粮食规模经营提供了内在动力

虽然种粮效益较低,但存在着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风险相对较小、周期短、投资见效较快,这为多数大户种粮提供了内在动力。桐乡市多数种粮大户年龄在45岁以上,由于种粮有技术,能吃苦耐劳,对其他行业又不熟悉,对其而言,虽然效益低点,还是种粮稳当,不用出远门,规模经营也有一定的效益。其次,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也是一个原因。好多年纪大的大户,看到粮田被抛荒,感到很可惜,因而担负起耕作的责任。

3 制约因素

3.1 粮价不稳,影响种粮积极性

经济利益是种粮大户追求的最终目标,近几年来粮食价格周期性波动频繁,同时由于农资和土地承包费不断上涨,极大地增加了生产经营风险,压缩了粮食生产的利润空间,影响了大户种粮的积极性。调查结果突出地反映了这一问题,所有大户认为农资上涨和粮食价格不稳定是对其生产经营的最大威胁。

3.2 土地流转难度加大,影响经营规模与投入

税费改革和土地确权到户后桐乡市农民没有了土地上的负担,加上粮食价格的回升和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的提高,刺激了农民情愿亦工亦农兼业,而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有的甚至要求从大户回转土地,使粮食生产土地流转难度加大。桐乡市近年来种粮大户流转的土地,基本上是土地整理后多余的划归集体的土地。同时桐乡市土地流转承包平均期限偏短,据50户大户调查统计,平均土地流转合同期为4年,合同期在3年及以下的占了42.9%,合同一年一订的占了14.3%。流转合同期限偏短,不稳定,导致了种粮大户在生产上不敢有太多投入,不愿花钱投资建造农田基础设施、仓库、晒场和购买大型农机设备,从而制约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3.3 生产成本增加,影响种粮效益

近年来随着经济作物的发展,土地租金大幅上涨。据调查2011年平均租金为7 350元·hm-2,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增6 000元·hm-2左右,2012年更是高达平均9 000元·hm-2以上。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2011年大户的平均肥料成本2 175元·hm-2,比2010年增加165元·hm-2,预计2012年平均在2 250元·hm-2以上。雇工工资增加,而且有的地方劳动力紧缺,季节性雇工困难,特别是播种、收获等农忙季节,有时高价亦难以雇佣到足够的劳力,上几年雇工工资在每工40元左右,近年已升至50元以上。以上3个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种粮的效益。

3.4 资金短缺借贷难、交流合作少

近年来桐乡市农村信用社简化了借贷手续,为种粮大户的资金周转提供了方便,调查也显示农村信用社已成为了种粮大户借贷的主要渠道。并且这些年种粮效益较好,大户有一定的资金基础,使资金短缺借贷难问题有所缓解。但是据调查,还有12.2%大户认为资金不足是制约自己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最大因素,并且有19.8%的大户认为资金短缺借贷难。可见资金短缺借贷难仍然制约着部分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

调查反映有71.4%的大户喜欢单干,单独购买农资的大户占91.2%,生产用的农机自有率较高,但大型机械拥有率低,表现为交流合作偏少。调查也显示,大户对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

3.5 种粮大户文化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低

种粮大户老龄化比较严重。据调查,2011年桐乡市种粮大户平均年龄48.3岁,40岁以下的仅占13.7%(30岁以下大户为0.9%),50岁以上的占57.2%。由于年龄偏大,不仅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明显不足,对种粮大户梯队建设提出了挑战。文化素质偏低,据调查,桐乡市种粮大户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年,以小学居多,少部分上过初中和高中。受年龄和教育水平的限制,许多种粮大户对于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技术接受能力和经营能力不高,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定粮食价格与农资价格

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政策扶持,除了认真落实已制订的各项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 (如对种粮大户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和价外补贴等)外,要进一步完善大中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要根据目前粮食规模经营的实际,制订出扶持粮食生产新政策,例如,可探索建立农资直补机制,实行严格的农资最高限价的政策。

4.2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土地流转方式

要加快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完善二轮承包的机制,合理商定土地流转价格,延长土地流转时间,为种粮大户创造一个稳定的创业环境。

对与种粮大户签订续包或新包合同的农户要给予资金补贴。基层组织也应在管理、协调和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宣传好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出租土地给种粮大户,特别在合同到期后要将土地优先流转给种粮大户。

推广土地租金以实物折现金的结算形式,推进土地使用权常年流转。为推动散户土地向种粮大户流转,在种粮大户与散户双方签订租赁合同时,推广土地租金以实物 (稻谷)折现金的结算形式。租金随粮食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避免粮食价格年度间不稳定对散户或大户的影响。

要逐步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发布机制,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根据桐乡市特点,要探索和采用一些土地季节性流转的好方法,如对一些待开发的土地,可收为中介机构代管,租赁给大户种植;对冬闲田可通过有关的村或组进行调剂,以耕代租的方式 (即大户在冬季租种1季大小麦,收获后耕好田还给农户,以耕1次田作为租金)开展土地冬季季节性流转。

4.3 大力推广农民信箱,拓宽信息渠道

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是浙江省政府为全省农民做的一大实事。但在调查中发现,桐乡市多数种粮大户还没有电脑,还有一部分种粮大户没有农民信箱,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支持、鼓励种粮大户配置电脑,要积极宣传农民信箱的作用,通过农民信箱及时、准确发布、传递新品种、新技术、栽培管理、病虫防治、防灾减灾、市场供求等信息,拓宽信息渠道,确实让农民灵信息、增效益,实现增收。

4.4 培育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经营程度

培育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组织,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种粮大户组织化程度,推进粮食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调查显示,对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组织,有20.5%的大户认为非常必要,有56.1%的大户认为有必要,两者合计达76.6%,只有5.4%的大户认为没有必要。因此要加快培育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利用合作社,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发展成为生产和经营的利益共同体,组织统一培训、购买、加工、销售等活动,探索延长粮食产业链条,走粮食生产“产、加、销”产业化之路,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共同抵御生产和经营风险,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4.5 注重农民素质培训,提高专业化生产能力

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逐步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的粮食经营大户势在必行。要建立种粮大户的日常技能培训制度,强化生产技术、农机使用技术、植保技术等技能培训,尤其是要重视青年农民培养与技能培训,在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前提下,引导和促使年轻人从事粮食生产,实行科学种田,发展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小结

解决当前粮食生产中的矛盾,必须提高种粮比较效益,除了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外,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实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实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使种田同样成为农民致富的门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延续和发展,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容量上的扩大。新形势下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要在政策扶持、机制完善、稳定粮价、拓宽信息、培育组织、科技促进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形成齐推共进的发展态势,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1] 黄祖辉,陈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政策研究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 郑有贵,李成贵.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 张忠明.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产为例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 杨红旗,温建.我国粮食生产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0(1):1-3.

[5] 王良群.关于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必要性的思考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7):89-90.

[6] 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 陈浩.对农业规模经营内涵的探讨 [J].乡镇经济,2001(11):7-8.

[8] 李昌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9] 冯先宁.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制度创新 [J].经济体制改革,2004(3):48-50.

[10] 陈锡文,韩俊.关于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J].农村工作通讯,2002(7):9-10.

[11] 盖国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中国软科学,2001(5):114-120.

[12] 张红宇.粮食增长与农业规模经营 [J].改革,1996(3):40-46.

猜你喜欢

桐乡市大户种粮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如果我是……
长寿花
船祸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
种植大户为什么不赚钱?
一张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