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腐蹄病的防治
2012-01-25吴洪涛吴佳宁
吴洪涛 王 维 吴佳宁
(1.辽宁省重大动物疫病应急中心,沈阳 110161;2.辽宁省沈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 110161)
奶牛腐蹄病是一种以蹄真皮或角质层腐败、蹄间皮肤及其深层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侵害牛蹄间皮肤具高度传染性的细菌性疾病。本病在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和中部省份的多余季节都有很高的发病率,造成产奶量下降和运动困难,严重者导致淘汰,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病菌通过趾间皮肤感染,所以任何损害趾间皮肤的原因都可能诱发该病:牛舍阴暗潮湿、地面脏,使牛蹄长期浸泡其中;石子、树枝等可能伤害趾间皮肤的东西引起蹄伤;环境中有病菌污染(坏死杆菌、链球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结节状梭菌等病原菌)。
2 临床症状
腐蹄病的典型症状为两趾分离,整个牛蹄肿胀,趾间有液体流出,味恶臭,主要表现为腐蹄和蹄趾间溃烂。
腐蹄:奶牛蹄的真皮、角质布发生腐败性化脓,表现在两蹄趾中的一侧或两侧,四蹄皆可发病,以后蹄多见。病牛站立时,患蹄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刨地或踢腹,前蹄患病时患蹄前伸,后蹄患病时蹄尖轻轻着地。蹄部检查时,整个牛蹄肿胀、变形,蹄底不平整,角质呈黑色。病情发展迅速,炎性肿胀可蔓延至系部、球节或掌(趾)部,当炎症波及冠关节或蹄关节时,关节肿胀,皮肤失去弹性,剧痛难忍,步行呈“三脚跳”;同时全身症状加剧,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沉郁,产奶量急剧下降,严重者蹄角质分离,甚至造成整个蹄匣脱落。
蹄趾间溃烂:奶牛蹄趾间表皮或真皮的化脓性或增生性炎症。蹄部检查可见趾(指)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或暗紫色、发热、肿胀、敏感,皮肤裂开,有恶臭味。站立时,患肢负重不实,频频打地或蹭腹。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蹄部检查即可确诊。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有一趾肿胀,可能不是腐蹄病;如果抗生素无效可能是其他病;不要在趾间缠绷带,这样可能开创造成关节感染。
4 预防
(1)牛舍、运动场、挤奶厅和饲养间的洁净干燥能很好的防止本病发生。地面应平整,无坚硬异物,清除石子、树枝,改善走道、过道;饮水池边、门口保持干燥清洁,泥泞会滋生病菌;及时清理粪便,排除污水。
(2)加强饲养管理,维持日粮平衡,尤其是钙磷比保持平衡;加强运动和光照,增强抵抗力。
(3)每2周用5%的福尔马林进行药浴(药浴前保证蹄清洗干净)。
(4)每年春秋季节对成母牛修蹄,定期普查牛只蹄形,及时修整变形蹄。
(5)对于已发病的奶牛,及时应用牛蹄套靴,防治病原散播。
5 治疗
腐蹄病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临床上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基本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将牛蹄彻底清洗,病灶撒上抗菌药粉,防止病菌散播。
(1)常规疗法:保定后,用0.1%高锰酸钾洗净患蹄,5%的福尔马林进行药浴20 min后将蹄底修平,沿创道修挖蹄底黑色角质或触之有弹性并有痛感的角质部;用10%碘酒涂搽创腔后将高锰酸钾粉撒在创面上,然后用小块纱布浸松馏油填在创腔内,最后用绷带将患蹄包扎好。重症病牛可局部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用水4 ml稀释80万 U青霉素后再抽取2 ml氢化可的松、2%普鲁卡因注射液2 ml作1次性注射)。用药后应加强护理,防止患蹄受粪尿等污物侵蚀。
(2)中药疗法:青黛60 g、龙骨6 g、冰片30 g、碘仿30 g、轻粉15 g研成细末,在去除坏死部分后将药粉涂在创口上,包扎蹄部。
当病牛出现全身症状时,应及时治疗,消除炎症并缓解酸中毒,防止败血症。全身应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静注,同时用5%葡萄糖氯化钠1 000 ml、5%碳酸氢钠溶液500 ml、25%葡萄糖溶液500 ml、维生素C5 g 1次性注射。
总之,本病应以预防为主,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建立一套完善的奶牛蹄部护理制度,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本病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