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提高鸡苗质量的关键措施

2012-01-25王恩厚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2期
关键词:鸡苗种鸡种蛋

王恩厚

(陕西省丹凤县畜牧产业发展中心,丹凤 726200)

1 鸡苗质量影响因素

1.1 种蛋质量

主要包括种鸡健康状况、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等因素。

1.2 孵化条件

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翻蛋、卫生、消毒等因素。

2 提高鸡苗质量措施

2.1 搞好调查研究,把好引种关

大多数种鸡场对自己的鸡苗质量对外是绝对保密的,一般难以了解其实情。因此,作为下一级种鸡场在引种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需从引进该场种苗的同行中了解其所供种苗的成活率和均匀度,以判定其种鸡群有无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脑脊髓炎等垂直传染性疾病感染,根据以上了解的综合结果确定引种的场家,做到鸡苗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同时严禁以价格高低决定引种场家,切实把好引种质量关,为稳定和提高鸡苗质量打好坚实基础。

2.2 搞好疫病监测,把好净化关

种鸡场在搞好禽流感、新城疫等重大鸡病抗体监测的同时,重点做好沙门氏杆菌病、血管瘤、大肠杆菌病等垂直传染性疾病的净化工作,才能保证种蛋和种苗质量。沙门氏杆菌病的净化工作首次应在80日龄进行,生产中宜采用平板凝集试验检测,若阳性率在1%以内。如果全群检查,淘汰阳性鸡完成后就不必再行监测,种鸡开产后所产合格种蛋即可直接使用;若阳性率在1%~3%之间,应在鸡120日龄再检测1次,种鸡正常方可使用;若阳性率在3%~5%之间,每月应净化1次,至少净化3次,直至阳性率降到0.5%以内时方可种用;若阳性率超过5%鸡群则失去种用价值,父母代鸡群建议淘汰或作商品鸡群使用。大肠杆菌病净化主要通过提高卫生质量和药敏试验结果,定期使用高敏药物控制该病发生,确保鸡群无大肠杆菌病感染,以保证种蛋和种苗质量。

2.3 供给均衡营养,把好饲料关

饲养种鸡不但要供给充足而均衡的营养,而且要讲究饲料质量。生产实践中,种鸡饲料要按本品种饲养管理指南提供的营养需要选择优质原料配制日粮,并应重点关注锰、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胆碱等营养素的有效供应量,特别是青年期的种公鸡应单独饲喂特制的种公鸡料,饲料中锰的供应量应比同龄青年母鸡提高20%左右,以防止青年种公鸡因缺猛而发生腿病和生长发育受阻,进而影响精液品质和雏鸡质量。在配制种鸡日粮时,需特别注意原料质量和搭配,禁止使用发霉变质饲料,严格控制棉粕、菜粕等杂粕用量。即棉粕、菜粕用量应控制在3%以内。慎用动物性饲料,鱼粉应使用无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污染的进口蒸气鱼粉或优质国产蒸气鱼粉,肉骨粉、肉粉、骨粉、羽毛粉一般不宜使用。油脂、氯化胆碱均应使用安全合格产品,否则影响鸡苗质量。重视监测饲料中镉、铅、铬等重金属的含量,严防其超标影响孵化效果和鸡苗质量。

2.4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把好防疫卫生关

鸡病防控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种鸡场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关系到种苗质量问题,所以鸡病防控工作是种鸡场的核心工作。鸡病防控手段主要有3种:

(1)强化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首先,新建种鸡场应建在远离村庄、远离交通干线、远离其他畜牧场的地方,鸡舍最好建成密闭式鸡舍,并在鸡舍的门窗、粪沟等处设置防鸟网,严禁野鸟进入鸡舍;其次,已建好使用的种鸡场要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场区,需要进入场区的人员、物资和车辆经消毒后只能进入生活区,但不得进入生产区,进入生产区的人员经隔离3 d后方可进入生产区,进入生产区的物资经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生活区、半生产区、生产区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鸡舍内部要勤清扫、勤清理粪便,合理通风,定期待鸡消毒,饮用水过滤净化并定期消毒。

(2)搞好免疫接种,提升鸡群抗病力。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实践证明选择一些进口疫苗效果较为可靠),并把对鸡苗质量影响严重的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脑脊髓炎等重大疫病抗体监测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根据监测结果完善和调整免疫接种工作,使免疫接种工作科学有效。

(3)保持种蛋和孵化室清洁卫生,防止被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等垂直传播性病原菌污染。收集种蛋的蛋托经消毒后才能使用,收集种蛋至少4次/d,收集的种蛋应及时用甲醛熏蒸20 min后贮藏在干净卫生的种蛋贮藏室,贮藏不超过7 d的种蛋,才能入孵。种蛋每出入孵化器1次,孵化室必须消毒1次,入孵前孵化机和落盘前出雏机、蛋盘、出雏筐等必须清洗消毒,种蛋入孵前还须进行第2次消毒,确保种蛋无污染。孵化室工作人员在触摸种蛋、鸡苗前应清洗消毒手臂,给刚出壳雏鸡注射疫苗的注射器、针头在使用前必须高温高压消毒30 min,疫苗必须选用纯净无污染的优质产品,防止种苗被污染而影响鸡苗质量。

2.5 创造理想的孵化环境,把好孵化条件关

在孵化操作过程中,要重点掌握温度、湿度、通风、翻蛋4个重要条件。

2.5.1 温度

在影响鸡胚胎发育的诸多因素中,温度是首要的,一般来说,分批入孵只有采用恒温孵化,整批孵化则宜采用变温孵化,室温在25~27℃时,37.8℃为恒温孵化鸡胚胎发育的最适宜温度;而变温孵化应按下述方案给温,孵化第1~3 d 37.8~38℃,第4~12 d 37.8℃,第13~15 d 37.6℃,第16 d 37.5℃,第17 d 37.4℃,第18~21 d 37.3~37.0℃。然而绝大多数孵化厅的温度控制并非恒定,一般条件的孵化场、孵化厅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若低于此范围,则孵化温度应相对提高,反之应相对降低。若孵化室温度在20~25℃时,机内平均温度在上述基础上调高0.2℃;孵化室温度在15~20℃时,调高0.4℃;孵化室温度在10~15℃时,调高0.6℃;孵化室温度在30℃以上时,调低0.1~0.2℃。

2.5.2 湿度

在确定最佳湿度时应从种鸡年龄和孵化进程2方面考虑:①种鸡300日龄以前所产的种蛋入孵,由于蛋壳厚而致密,水分蒸发慢,孵化前期湿度应设置略低一点,第1~8 d为50%,第9~18 d为55%,第19~21 d为70%~75%,当胚蛋有1/3破壳时,湿度应降至70%。②而种鸡300日龄以后所产的种蛋入孵,孵化前期湿度设置应略高一些,第1~8 d 为55%,第9~18 d 为60%,第19~21 d为70%~75%,当胚蛋有1/3破壳时,湿度同样降至70%,这样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孵化率和健雏率。

2.5.3 通风

为保证鸡胚正常的气体代谢需要,必须不断地提供新鲜空气。首先,孵化厅应宽敞明亮,顶棚距地面不得低于3.5m,而且通风孔应设计合理,能形成有效的空气对流,保证在夏季满负荷运转时,孵化室内仍能空气新鲜。其次,要根据孵化进程和室温确定孵化器风门的开启大小,在25~27℃的室温下孵化,前3 d可关闭风门,4~12 d风门由小到中逐渐增大,13~17 d风门必须开到中上,18 d以后风门开到最大,但如果孵化室温度偏低时则风门可适当开小一些。虽说在一定条件下,孵化机和孵化室内空气越新鲜,越有利于胚胎发育。但交换强度过大,则不仅耗能增加,而且引起胚胎脱水导致鸡苗质量下降。

2.5.4 翻蛋

翻蛋也是必不可少的孵化条件,孵化第1~18 d每2 h翻蛋1次,每次翻蛋角度不少于90°就可有效防止胚胎粘壳,为了提高种苗质量,还应搞好调盘和调车工作,在孵化的第4 d、第8 d(照蛋)、第12 d、第18 d(落盘)都要做1次蛋车互换,在照蛋和落盘时要做到蛋盘上下调换。这样可有效防止孵化器温度均匀度误差所引起的胚胎发育过快或延迟,使出雏时间更为集中,可防止一部分雏鸡因破壳过早脱水而造成体质下降。

2.6 加强出壳雏鸡销售前管理,把好出场关

雏鸡从出壳到养殖户的育雏室大约要经历12~36 h,这是种鸡场把好鸡苗质量的最后一关。这一阶段虽时间不长,却是保障鸡苗潜在质量的关键时期。主要做好3件事:第1,出雏达90%以上时将蛋架分别移至20~25℃的注射室或临时存放室进行公母鉴别并及时注射马立克氏液氮苗,注苗时严格执行疫苗注射操作规程,切勿随便添加其他药物,以免影响免疫效果,疫苗注射完毕后计数装箱。在公母鉴别、疫苗注射、计数装箱时均应做好出场检验工作,严格弃除肛门有污染、脐带愈合不好、 腹部大及喙、眼、腿、爪等有畸形的雏鸡,确保健康的鸡苗出场。第2,将等待出场的雏鸡安全的堆放在室温23~25℃的临时存放室里,第1层不要着地,雏鸡箱间空气要通畅,温度要平稳,定期观察小鸡精神状态,若小鸡有尖叫、张嘴、挤堆等异常行为,则表示所处环境存在空气质量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问题,应及时调整。第3,雏鸡在运往养殖户途中,要因季施措,夏季运雏鸡装箱数量要少,空容积要大,并应避开温度高的中下午时段,最好在晚上和清晨进行,防止雏鸡因中暑而影响其体质;冬季运雏在做好保暧工作的同时,要防止因保暧而导致通风不良,春秋季外界温度合适,只要装箱密度合适且雏鸡箱间空气流动通畅,即可安全运雏。

猜你喜欢

鸡苗种鸡种蛋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养殖端现抵触情绪 白羽鸡苗价格走低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日粮添加虾青素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鸡苗春季孵化法
种蛋贮存前加热提高种蛋孵化率
种蛋在贮存前加热可以提高孵化率
土鸡种蛋的收集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