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补泻刍议
2012-01-25王娅玲关新军
王娅玲 关新军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灸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时期。“灸”,《说文解字》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兽皮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原料。《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备要》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灸法属于温热疗法,是应用燃烧艾叶制成的艾绒,以温热刺激人体穴位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1 仲景论灸,主张温补,有失偏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以方药辨证为主,针灸条文并不多,其中《伤寒论》7条,《金匮要略》2条,除去重复,共7条。主要应用于三阴经病,或于少阴病初起,阳虚阴盛时,灸之以助阳抑阴;或少阴病下利呕吐,厥阴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灸之以回阳救逆。并提出“火逆”、“火劫”等误治变证,从而提出太阳表证、阳实热盛、阴虚内热等禁灸的观点。这个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甚巨。于是逐渐形成了“病在三阴宜灸,病属虚寒宜灸”的观念。使后世部分医家片面地认为灸法属温补,并奉行了一千多年,无形中否定了灸法补泻的真正含义。实际上,灸法虽以性温易燃的艾绒为施灸材料,但在理论上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经穴为刺激点,在临床上自有其虚实补泻之差异。仲景的灸法理论实是美中不足,不能无偏。
2 灸有补泻,源于《灵枢》,代有发挥
早在《黄帝内经》就把灸疗之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在《灵枢·官能》中强调“针之不为,灸之所宜”,即指出针法、灸法各有所长和适用证。灸法的适应证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灸法具有起陷下、逐寒邪、调阴阳、行气血、达经络的作用,即有补有泻,协调平衡。在《灵枢·背腧》篇即提出灸法补泻的观点和具体操作方法,“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即根据艾火燃烧的速度之徐疾和火力之缓急来区分补泻。后世医家继承其学术思想,并有所论述发挥。如元代朱丹溪发挥了《黄帝内经》灸法补泻的要领,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说“灸法有补火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也描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对灸法的适应范围和灸法的疗病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明确指出灸疗适用于寒热虚实诸证。
在应用灸法疗病中,历代医家记载灸法用于热证治疗案例的也数不胜数,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载述了大量灸疗的内容,其用灸法疗病的病种较前代有所增加,扩大了灸法的适应范围,并且在热证用灸、阴虚内热用灸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热毒蕴结之痈肿,以灸法使“火气流行”令其溃散,如《千金翼方》曰“痈疽疖肿、风游热毒肿此等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另外,对于黄疸、内痈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证等均用灸法取效,如肠痈,“屈两肘正尖头骨,各灸百壮,则下脓血者愈”。不泥古说,注重实践,发掘真知,不仅在实践中证实热证可灸,而且详细阐述了施灸的体位、顺序、大小及壮数,以及穴位的禁忌,使灸法在各种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对后世灸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著名老中医周楣声尤其推崇热证施灸,他认为热证不但“可灸”、“宜灸”,更是而且“贵灸”。在以往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论是对肝炎、肺炎、脑炎、肠炎以及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的发热病症,不论是细菌、病毒与原虫感染,不论是内脏、体表、局部与全身的病种与病变,均可采用灸法取效。这足以充分证明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他为孙思邈“热证施灸”思想受到《伤寒论辨证广注》的无情痛斥而感到不平,并且用自己的临床实践证实了热证用灸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廖方正[1]认为只要准确辨证,灵活施灸亦能治热病,灸前先辨明虚实,以指导用灸的剂量,实者多用勿令其生,虚者每次少用,勿令过熟。
3 灸法泻邪,外宣拔毒,散结决壅
对于灸法泻邪的机理,历代医学家亦作了不少阐述,如金·刘河间阐发火热病机,创火热论,对于外科阳证,认为“疮疡者,火之属”,治疗“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并明确指出“骨热……灸百会、大椎”,总结了引热外出,引热下行及泻督脉等诸种灸法。《丹溪心法》论述灸法治疗热病,可令“火以畅达,拔引热毒”,为“从治之意也”,是根据火性就燥、同气相求之理,或灸以引火化气,发达透泄,引热外解,是灸治实热闭郁之急重症的关键。吴亦鼎在《神灸经纶·外科证略》中说“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2],对灸法疗病的机理作了进一步阐发。在肯定实证热证可灸的基础上,探讨了灸法泻邪的机理。即使病邪随灸火宣发外散,从而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气血宣通调达而痊愈。黄迪君教授探讨热证用灸的机理,他认为艾灸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它可以针对临床出现的各种热证或热病的根源,或扶正,或祛邪,或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有研究表明,灸法既可以提高机体自愈力。同时灸法也有抗感染的作用,艾灸30 min以上可以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动态平衡。灸法和针刺疗法一样,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既能补虚又能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因此,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既不符合中医基本理论,更不符合中医实践。灸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内外妇儿各科,男女老少,实证虚证均可应用。且简便、快捷、安全、无副作用。
[1]蔡定均,付弋.廖方正灸法临证经验辑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3):244.
[2]王富春.灸法捷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9.
[3]武平,黄迪君.黄迪君教授“热证用灸”经验[J].甘肃中医,2009,2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