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学“五神”理论构建失眠症新的辨证理论体系浅谈*
2012-01-25滕晶
滕 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1)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既往中医多从脏腑层面对失眠症进行辨识,强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对睡眠的影响,始终注重对中药镇静催眠药物的挖掘,而忽视了失眠症本身具有心身并病的特点,其中心理状态的改变才是真正导致失眠症发生和维持的症结所在,因而,探寻与失眠症病证特点相宜的新的辨证理论体系才是彻底解决失眠的正确思路。
1 心理状态的紊乱是失眠症的病证特点
失眠症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患者不仅夜间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等睡眠行为的改变,白天又有认知功能障碍(如主动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和思维缓慢)、情感障碍(如易激惹、烦躁和抑郁)、工作积极性降低(效率下降和白天睡眠)以及社交障碍(如敏感多疑和不愿与外界接触)等心理状态的紊乱。失眠症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紊乱还体现在患者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估障碍,患者往往坚信自己“失眠”,并能具体描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足,甚或彻夜难眠,但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其夜间睡眠的时间与其主观感觉差异很大;失眠症患者晚间对睡眠的渴望、担心导致了烦躁焦虑,加重入眠困难或早醒,而日间积聚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加重了患者对失眠危害的认识,沉重的思想负担又成了导致失眠的原因,患者往往在此不良循环中徘徊往复,从而形成失眠-心理紊乱-失眠的恶性循环,造成了失眠的缠绵难愈。因此,失眠症不单单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心理状态的紊乱才是失眠产生、加重和维持的根本症结所在。
2 从中医心理层面构建失眠症新的辨治体系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最为相宜的辨识和评定方法。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相应的辨证理论体系随之就会被创建和形成,如与伤寒外感相宜的六经辨证,与内伤杂病相宜的脏腑辨证,与温病相宜的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而失眠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是躯体、功能和社会心理行为改变为主的复合体,更重要的是以心理状态的异常为核心,而不是形体结构损害为主。有研究发现,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失眠症患者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表现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症状等方面[1]。失眠症患者具有高度一致的个性心理特征[2]。由于失眠症患者常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患者就医时经常反复向医师诉说其形体症状,而内隐性的心理状态的紊乱常被忽视或未加以诉说,这就影响了医师的诊断和临床的辨证论治,因而,从中医角度诊治失眠症,其传统的与形体病最相宜的脏腑、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已与其不相匹配,也无法正确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素问·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意思是说辨证思维,要有规范和准则,遵循这些规范和准则,才能更好的从事医疗活动,为患者服务。面对失眠症独特的以心理状态改变为主要病证特点的心身疾病,要想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必须从心理层面重新探索架构与之相宜的新的辨识和评价理论体系。
3 以中医“五神”理论为指导构建失眠症辨证理论体系
神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概念。人身之神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体现,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的概括。《内经》中将神分成“神、魂、魄、意、志”五个部分,并对其概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如《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其后的医籍中也有散在的关于“五神”理论的相关论述及大量治疗五神紊乱的的药物和方剂的记载。“五神”理论十分注重神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反映人体精神、心理、情志和行为等的异常和相应的病理变化。它包括了现代心理学中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中医学关于心身演化及心身关系的学说,它是以 “魂魄”、“志意”分别代表人体生命活动中“身”与“心”的两个方面,并在“神”的统一支配协调下完成机体的功能活动。
睡眠-觉醒作为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其与“五神”的关系十分密切,《景岳全书》中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杂症会心录》中有“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魂的活跃便产生人的梦境;魄被邪扰从而启动,便出现睡中形体的不安等症状。《灵枢·本脏》中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在睡眠-觉醒的过程中通过影响神的舒敛,而影响魂魄在睡眠中的活动,志意乱则会扰乱机体的睡眠节律,导致昼不精而夜不寐的失眠发生。因此,人体的寤寐是以神为主导,以意志为辅助,以魂魄为基础,是五神协同有序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五神”理论是中医认识整体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整体观与形神合一的思想,因此,以“五神”理论为指导,构建失眠症新的辨证理论体系,将对合理的评判失眠患者的病证特征和进行有效地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Kales,Vgonlzas A.Predisposition to and persistence of chronic in-somnia:importance of psycho behavioral fators[J].Arch Inter Med,1992,152(14):1570-1572.
[2]梁学军.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失眠症患者认知心理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