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密斋疾病诊疗特点探析*
2012-01-25文颖娟
文颖娟
万密斋(1499~1582),名全,号密斋,明代著名临证医家,以擅长治疗儿科、妇科、痘疹病证著称于世[1],其德艺双馨,学验丰富,有《万氏女科》、《广嗣纪要》、《幼科发挥》等10部著作流传于世。他以病为纲,系统阐述了各具特点又相互关联的两类特殊疾病——儿科和妇科疾病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防保健、治疗方法与临床经验,其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诊疗特点独特,执简驭繁,提纲挈领,适于临床运用。
1 四诊合参,尤重望诊
万密斋强调临床诊病应“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指出“儿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浅深之各异,观形察色之殊,望闻问切之间,若能详究于斯,可竭神圣工巧者矣”。“望闻问切,医家之大法也”。“盖上医之治小儿也,以色合脉,以脉合色,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违其制,万全之道也”。但是基于小儿和妇女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他特别注重望诊并说:“吾常治病,以色为先,问次之。”
儿科疾病诊断方面,万密斋强调“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观父母,知其气禀之厚薄。观形色,知脏腑之虚实”。即基于小儿“血气未充,脉无可诊;神识未开,口不能言”的特殊性,儿科疾病诊断关键在于望诊,尤其是观察面部气色,通过观察小儿形色,从幼儿形气以辨别五脏之气血盛衰,进而判断疾病的盛衰转归,并结合观察其父母,以辨识其禀赋强弱,进而把握其寿夭;审视面部具体部位颜色、形态变化辨知疾病的性质,发病部位、病因病机;察看小儿虎口及寸口脉象,尤其三岁以下小儿的虎口第二指脉纹的形色,确诊相关脏腑病变,并判断疾病的预后及转归。
妇科疾病诊断方面,他认为妇女“肥白者多痰,瘦黑者多火;胃太过者气结,养不足者血涸;专宠爱者,枯合异乎孤冷;饫膏梁者,疗莫同于藜藿。”故特别强调观察女性患者形体之肥瘦来诊断疾病。
2 病证结合,审因求本
万密斋临床实践以病为纲,以五脏辨证为核心,形成了“辨病-辨症-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发展并完善了儿科、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2.1 根据婴儿出生时间判断疾病的类型
他根据妇女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婴儿出生时间为标准,将妇科疾病分为月经病、胎前病、产后病;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婴儿是否满1周岁为标准,将儿科疾病分为胎疾与幼疾,指出小儿自初生至周岁有疾者,皆为胎疾。
2.2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确定具体疾病名称
万密斋根据月经周期、月经量、月经颜色等不同症状,详细阐述了不及期而经先行、经过期后行、1月而经再行、数月而经一行、经行或前或后、经期腹痛、经水多少、经水紫色淡色、经闭不行等具体月经病;根据邪气在表里六经脏腑的不同,针对外感、内伤病证,详细阐述了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妊娠漏胎、妊娠伤寒、妊娠中风、妊娠中暑、妊娠中湿、妊娠咳嗽、妊娠疟疾、妊娠霍乱、妊娠泄泻等具体胎前病;依据虚、瘀致病,详细阐述了包括与子宫有关疾病、诸痛、与津液失常有关疾病,以及母体本身的有关疾病等产后病。而儿科疾病则用五脏各自主病、兼证、所生病分别统领具体病证,详细阐述了痘疹、麻疹、惊风、诸疮、诸汗、诸热、腹肿、胀病、伤食、腹痛、积痛、吐泻、呕吐、泄泻、痢疾、疟、疳、疸、喘嗽、感冒、五迟、五软等具体儿科疾病。
2.3 根据五脏各自主病、兼证及所生病确立具体疾病之五脏所属
万密斋以钱乙“五脏主病”理论为基础,以五脏为纲,病证为目,用五脏各自主病、兼证、所生病分别统领具体病证,对小儿五脏生理、病理特点、五脏失和致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小儿五脏证治理论趋于系统化和臻于完善,更加适合临床运用和启迪后学。
2.4 根据病因病机确立具体疾病属性与本质
万密斋临证特别注重审因辨证、辨证论治。如他指出急惊风有三因: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苟失而不治,热甚发搐;有内因者,如伤饮食发热者,即宜消导之下之,以除其热可也,苟失而不治,热甚发搐;有不内外因者,如有惊恐或客忤中恶得之,宜先去其痰,后安其神。再如他指出妇人女子经闭不行,其因有三:脾胃伤损,饮食减少,气耗血枯而不行者,法当补其脾胃,养其气血,以待气充血生,经自行矣。不可妄用通经之剂,则中气益损,阴血益干,致成痨疳之疾而不可救。一则忧愁思虑,恼怒怨恨,气郁血滞,而经不行者,法当开郁气、行滞血而经自行。苟用补剂,则气得补而益结,血益凝聚,致成癥瘕胀满之疾,所谓养虎自遗患也。一则躯肢迫寒,痰涎壅滞,而经不行者,法当行气导痰,使经得行。
3 以平为期,顺势而为
万密斋强调临床治病应根据正邪之盛衰,阴阳之虚实,以平为期、对证施治。他指出,儿科病的治病要领在于药必对证无差错,中病即已勿太过,待其来复真气生,食养尽之无补佐,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皆对病之方药。服药之后,中病即已,勿过其制。如痘疹的治病要领在于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折其郁气,滋其化原,以平为期。而关于妇女调经方法他指出:“大抵为热则清之,冷则温之,虚则补之,滞则行之,滑则固之,下陷则举之,对证施治,以平为期。”
同时他强调临床治病应辨别病程、病位,顺应疾病发展趋向,因势利导、祛邪扶正。他指出治疗儿科病应当“初用猛法,以攻病之药去之,不可恶攻而爱补,反助其邪,为儿之害;中用宽猛相济,病久不除,乳食必少,脾胃失养,于补脾药中加攻病药,看儿强弱加减;末用宽法,儿病既久,久则成疳,只以补脾胃为主,正气完则邪气自尽矣。”如治脐风,他提出“治未病、治初病、治已病”的不同诊治思路。又如治疟,他指出初则截之,谓邪气初中,正气未伤,故先驱之使去,不可养以为患;中则和之,邪气渐入,正气渐伤,或于补气血药中加截药,或于截药中加补气血药,务适其中,以平为期;末用补法,邪久不去,正气已衰,当以补其脾胃为主,使正气复强,邪气自退。再如治妇科之崩漏,他指出其治有三法,初止血,次清热,后补其虚,未有不痊者。
4 药不执方,因人制宜
万密斋业医,师古而不泥古,他常能在古方的基础上,根据小儿、妇女的体质、情志等情况,灵活变通,另辟蹊径,巧施方药,疗效显著。如因热甚则生痰,痰甚则发搐之急惊风,有人提出“钱氏有利惊丸以下其痰,陈氏有芎蝎散以吐其痰,皆可用吗?”他解释说:“药不执方,合宜而可用也,儿壮实者,吐之下之病则止,儿弱怯者,不可孟浪,反伤元气。大抵痰在咽喉之中,壅塞沾滞,药食不能入者,则宜吐而去之,此在上者越而治之法也,宜用僵蚕、牙皂,炙焦等分研末,每服少许,以土牛膝根自然汁灌之即吐,吐后却进下痰药,如五色三黄丸、礞石滚痰丸、辰砂膏,皆可用之。”如小儿伤食之证他指出:“儿之强壮者,脾胃素实,恃其能食,父母纵之,以致太过,停留不化,此乃食伤脾胃,真伤食,可用损法治之,即勿与其食,使其自消。如小儿之怯弱者,脾胃素虚,所食亦少,或因少加,则必停蓄不化,此乃脾虚不能消谷,转运迟耳,非其伤食,宜用养脾丸主之。”再如妇科月经不调病:“盖女子以身事人,而性多躁;以色悦人,而情多忌。稍不如意,即忧思怨怒矣。忧则气结,思则气郁,怨则气阻,怒则气上。血随气行,气逆血亦逆。”故女子应平心定气,以养其血。因此,针对德性温和、性急躁且多怒多妒、形瘦素无他疾、形瘦素多疾且热、形肥多痰多郁等不同情志和体质患者,他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5 调理脾胃,固守阴津
脾胃乃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气血津液化生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历代医家将调理脾胃奉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为却病之良方。万密斋也不例外,他告诫人们无论是饮食还是用药都应以调理脾胃、固守阴津为要旨,并指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其胃气”。即乳儿不可过饥过饱,饥则伤胃,饱则伤脾;用药应尽量使用气味平和、无毒之品以调理脾胃、固守阴津,切勿使用猛峻蚀利、瞑眩之药,伤及脾胃。他说:“予见今之行幼科者,以硇砂治积,以轻粉治痰,以砒治疟,以硫治寒,皆大毒之药,小儿之肠胃娇脆,安能当此毒。”而他治疗妇科病特别强调健脾补气:“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胎前专以清热补脾为主,产后专以大补气血兼行滞为主,此女人科调治之大略矣。”调经方面他指出:“胃太过者气结,养不足者血涸。”胃主受纳五谷,长养血气,灌溉脏腑,流行经隧,乃水谷之海,血气之母。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受伤,脾气失养,郁结不通,腐化不行,胃虽能受,而长养灌溉流行者,皆失其令矣,故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气日渐耗,血日渐少,以致出现血枯、闭经等病,法当补其脾胃,养其气血。胎养方面他指出,养胎全在脾胃,女人受胎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则胎元完固,生子无疾。他认为产后病亦是因脾胃失养所致,治当调理脾胃,诸如产后腹胀满闷、呕吐恶心则是因败血散于脾胃,脾受则不能运化津液而成腹胀,胃受则不能受水谷而生呕逆;产后口干痞闷是因血气太虚,中气未足,饮食太早,脾胃不能消化,毒结聚于胃,上熏胸中;产后霍乱、吐泻则是因产后血去气损,脾胃亦虚,风冷易乘,饮食易伤,少失调理。
[1] 傅沛藩,姚昌绶,王晓萍.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