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毒法的原理与应用

2012-01-25胡海威吴新明严浩翔浦鲁言老膺荣赵宏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经络理论

胡海威,吴新明,刘 洋,严浩翔,浦鲁言,老膺荣,赵宏杰,钟 非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007;3.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南门中医院针灸科,宁夏 吴 忠 751100;4.江苏省南通市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 南 通 226000;5.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省中医二院,广州 510120;6.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肿瘤科,吉林 吉 林 132000;7.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科研处,北京 100078)

1 移毒法简介

基于移毒法的初步学术史研究[1]表明,清代的中医移毒法是为治疗痈疽而产生的一种外治法,围药移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生长在关节等要害部位的痈疽腐烂而损伤相关部位,所以采用药物外用或者内服令毒邪转移至他处,逐渐达到治疗的目的。其转移距离,有短距离的围法和截断移动,也有根据经络、脏腑、皮部相通的原理,进行长距离的转移。

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经过后来的不断改进,其操作方法和治疗对象都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当代中医严浩翔的移毒法[2],综合利用了针灸、拔罐、外科丹药等技术,成为中医外治法的一朵奇葩。从治疗手段和治疗对象,都大大超越了前代的方法,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平。

2 移毒机理的分析

移毒法在操作过程中对皮肤和皮下软组织造成的有限度的创伤,其内在机制就是人为制造一个可控的体表炎症,利用渗出物排出体内有害病理产物,利用有关药物达到对原发病灶的化学治疗,利用局限性的溃疡引起的神经-内分泌网络信息调整,来达到对原发病灶的治疗作用。在传统中医学内,可以简单地总结其治疗机理为:利用脏腑、经络、皮部相通的原理来开展中医内科和针灸的综合治疗。

“移毒法”,一般习惯又称“移疮挪病法”,是民间中医对于这个治疗手段的形象称谓。这个移毒治疗的思路,是针灸学联合中医外治法的创新。因此,如果用更加广阔的视野去考察这一类中医治疗活动,比如“天灸”[3]、“火针”[4]、“割治”[5]、“放血”[6]、“埋线”[7]和水针[8]等方法,也能看到移毒治疗的思想内涵,因而不妨将上述中医治法理解为广义“移毒法”,如此则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狭义的“移毒法”的实质。

2.1 空间的转移

狭义“移毒法”中的这个“移”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把原发病灶进行空间转移。在传统中医学里,可以根据脏腑、经络、皮部的有关理论进行空间选择。因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其包括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六皮部,这样就把脏腑、形骸、官窍都囊括在一个关系网络中。其中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包括表里经络、同名经络的特殊联系,后来还提出了“脏腑别通”[9]、“子午相冲”[10]取穴方法,这些都是我们选择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的空间部位的理论依据。

同时,针灸学的长期实践还摸索出六腑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四总穴、交经缪刺等方法,也就是针灸的取穴理论,特别是远端取穴法的应用,从而达到合理的空间转移目的。因为经筋和皮部从属于经络系统,所以有关病灶的转移问题可参考上述经络理论进行合适的选择。严浩翔选择阑尾穴治疗肠痈(阑尾炎)[11]、浦鲁言选择膝关穴进行癥瘕(肝癌)排毒[12]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就是移毒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其他疾病的具体移毒方案提供借鉴。

现代医学也提出了牵涉痛理论[13]、肌筋膜扳机点学说[14]、肌肉起止点学说[15]等,也从另外角度提供了创新思路。其他如生物全息理论支持下的耳穴、手、足反射区理论,也能为广义移毒法的选穴或者叫空间转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2 时间的转换

在传统中医学里,时间和空间统一于象数理论之中。但是时间的结构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这是因为时间的标度来源于天文现象。昼夜十二时配合六脏六腑、子午流注的60个时辰,一个朔望月的针灸痏数循环,九宫八风的一年内的藏象经络周期,乃至运气学说超年节律花甲推演的格局,都是天文要素作为宏观整体背景对人类生命活动的支撑和扰动。如果我们变换视角,可以把这种自然和人体之间的相互感应理解为生命活动的不同时间结构,生命活动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传统中医学所蕴含的这些不同尺度的时间医学理论,对于开展广义的“移毒法”,进行时间选择和转换,也就是进行生命活动的状态切换和调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

举例来说,对于哮喘和其他肺系疾病的“三伏贴敷”疗法[16],被生动地称为“冬病夏治”。其治法本质就是中药发泡灸,可以看成是广义的移毒法的一种,其操作类型可以认为是采取了“子午相冲”理论,将发病时间的冬季巧妙地转换为夏季治疗。

此外,预防接种疫苗如人痘和牛痘,也就是在皮肤微创之后移毒先发,将痘疹的发病时间结构进行拆解和破坏,扰乱了原有疾病的时间序列,降低了再次发病的烈度。现代医学认为这是个免疫过程,但是缺乏对该生物现象时间结构的深度理解。在这个意义上的预防接种,就是暗合了中医学移毒治法,先发其邪,先发于未受邪之时。基于同样的理论,现代医学根据生物钟理论采取特殊时间小剂量给药进行治疗活动,其本质上也是在利用生命活动的时间结构机制,利用药物等手段介入对人体生物-心理系统的修复过程。

然而,中医的时间医学具有更加丰富、系统的内涵,其中子午流注学说是其典型代表。特别是在子午流注开穴法中,还有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的区别[17],对于移毒法操作过程中综合进行时空选择提供了多种的治疗思路。临床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这些有关时间理论进行合理的变通处理。

3 移毒法的实践应用

时间和空间,是一般科学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选穴和选择针刺时间,正是传统针灸学强调的时空组合,也就是神机的把握。这就是说,在医学活动中,我们要对综合各脏腑经络的气血盛衰情况,通过模式推演,对时间、空间要素进行合理运筹,来恢复整体的协调、平衡。传统象数学提供的时空统一的理论框架,比如子午流注、五运六气等,为解决中医学的具体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临床工作者应该掌握这些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灵活变通。

3.1 移毒法的“毒”字浅析

移毒法所造成的可控的人为溃疡,不是人体固有之物,在传统中医学里可以视为“痈疽”、“发”,在这个意义上的移毒法,正是给体内之邪以出路。而“毒”在中医病因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18],本文不能展开细致的讨论。要言之:“毒”字在不同文本的中医语境中具有灵活多变的涵义,这是不争的事实。

“移毒法”别称“移疮挪病法”,故而不难理解,这个“毒”字可以理解为“病”,而不是简单的某种具体的病因或者病机。这是移毒法作为治疗手段,“毒”字的基本内涵。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毒”是指人体阴阳失衡后产生系列问题的综合概括。

然而,“移毒法”治疗的病种是多样性的。从狭义移毒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考虑,所谓排出的脓、血等有形之物,常称之为湿毒、郁热等,其实质上也包含了一部分的痰浊、瘀血等。加之在操作中还使用了针刺、拔罐等手段,这里“毒”字的意义应该更多是指病因病机层面,根据具体的病证不同,甚至有具体的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湿、燥、火热等种种不同的组合。也就是说,在使用移毒法治疗具体病证的过程中,这个所移之“毒”具有特定的内涵。

3.2 移毒法的特点

狭义和广义的移毒法,也就是说,移毒法和针灸学的刮痧、火针、刺络放血、拔罐发泡、天灸等治疗手段,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对人体皮肤造成轻度的、局限性的创伤,以创伤为手段达到治疗目的,这是其一致性。

但是,狭义的移毒法也与之有一定的区别。狭义移毒法相对特殊的是使用了解毒辟邪、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腐生新的药物,通过对特定的部位发生特殊的治疗作用来进行有效的排毒。特别是红升丹和白降丹的使用,使得借助痈疽排毒和排毒后及时有效的收口愈合,起到了重要调控作用。这些丹药的使用,应该看作是移毒法作为疡科外治法的一个特点。

而药物的使用,以及药物对躯体造成的影响和调控,都是疡科技术的精华。而选择转移时间和穴位、皮部,则又是针灸学的精华。现代中医移毒法甚至使用了内科手段进行风药的引经内服。可见,它是多种技术巧妙地融合,这可以视为现代中医移毒法的重要特点。

[1]李燕,吴新明,钟非,等.移毒法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0):1126-1128.

[2]严浩翔.移毒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新用途及机理[J].中国民间疗法,2001,9(5):64-65.

[3]杨君军,赖新生.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概况[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2):41-43.

[4]贺普仁.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0):20-24.

[5]闲家铨,郑维榕.穴位割治疗法治疗小儿疳积26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3):232.

[6]孙永章,杨建宇,范竹雯,等.刺络放血最新研究回顾[J].光明中医,2008,23(12):2080-2082.

[7]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759.

[8]成平.穴位注射疗法浅论[J].中国针灸,2000,20(9):565-567.

[9]王旭,吴爱华,刘雁.脏腑别通理论的源流和机理及其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5):427-429.

[10]张明汉.“子午相冲选穴法"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针灸,2000,20(11):682.

[11]严浩翔.移毒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新用途及机理[J].中国民间疗法,2001,9(5):64-65.

[12]浦鲁言,强福林,孟凡迅,等.采用循经移疮泄毒法治疗晚期癌肿机理探微[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2-13.

[13]侯景栋,张励才,曾因明.内脏牵涉痛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4):370-371.

[14]王岩松,姚猛.肌筋膜扳机点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3):230-231.

[15]张文兵,霍则军.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

[16]杨梅香.冬病夏治运用三伏药贴之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3):225.

[17]杨玥,周桂桐.子午流注针法各取穴方法对比分析理论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1,43(2):61-62.

[18]朱爱松,郑洪新.论中医病因之“毒”[J].医学信息,2009,22(6):997-998.

猜你喜欢

经络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全新经络点穴 教你长远赚钱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
经络考证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