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2012-01-25张庆林
张庆林 林 源 何 敏
(1.宁夏石嘴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石嘴山 7530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 712100)
奶生乳房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之一,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分为临床型和隐性型2种。其中,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较高。奶牛一旦患病后,不但产乳量和乳的品质明显下降,而且,还可能造成产后发情期和妊娠期延长,甚至可能危及到人的健康。
1 症状
1.1 临床型乳房炎
临床型乳房炎症状明显,轻者表现为乳房皮肤发红、乳汁稀薄,有少量絮状物,用手触摸患牛乳房,患牛乳房疼痛不明显。重者患牛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乳区肿胀、质地硬,用手触摸,患牛疼痛明显,产奶量明显下降,且乳汁内混有大量絮状物、血液或凝乳块。因此,临床型乳房炎根据临床表现的症状,极易做出判断。
1.2 隐性乳房炎
隐性乳房炎不表现临床症状,乳汁也无肉眼可见的变化,只是产奶量下降,实验室检测乳汁略偏碱性,体细胞数多达5×105U∕ml以上。
2 诊断
隐性乳房炎要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2.1 病原微生物检查
乳房炎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等刺激所发生的一类炎性变化。主要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较常见的有27种,其中细菌12种,霉形体2种,真菌和病毒7种。将奶牛乳汁样品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是实验室诊断奶牛乳房炎病原的一种主要方法。将无菌采集的新鲜奶样接种于培养基,经细菌培养、乳汁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等反复纯化病原菌。然后,对已经纯化的细菌用生化微量鉴定管进行鉴定。如果能检出乳汁中有病原微生物就可初步诊断为隐性乳房炎。但是,对于非特异性隐性乳房炎,乳房和乳汁不但没有肉眼可见的变化,而且乳汁中检测不到病原菌。有些病原菌虽然经常存在于乳房内,但不一定引起发病。
乳汁的细菌培养法只能根据检测出病原菌的种类、数量大致进行判断,而且用生化鉴定管进行鉴定至少需要 28 h 才能确诊,费时、费力、检测速度慢。
2.2 乳汁细胞学检查
奶牛患乳房炎后,乳汁中体细胞数目,特别是白细胞数显著增加。在乳腺感染细菌后,细菌的代谢产物诱导大量的多形核白细胞(PMN)进入乳腺细胞。同时,损伤脱落的上皮细胞也进入乳中,致使乳汁中的体细胞增加。因此,可以通过检测乳汁中体细胞的多少来判断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常用的有乳中体细胞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2.2.1 乳中体细胞直接计数法
国外专家发明了直接显微镜计数法,明确规定乳汁中细胞数超过5×105/ml诊断为乳房炎。有人认为超过2.5×105/ml即可诊断为乳房炎。但是,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根据试验,提出治疗乳房炎判定疗效标准,每毫升乳汁中细胞数降至1×106/ml以下就可定为正常,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白细胞分类记数的刻度管检验法,这是一种根据噬中性分叶核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多少来判定乳房炎的方法。如果噬中性分叶核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2%~20%就定为可疑,20%以上定为乳房炎。另外,国外已研制的体细胞自动记数仪,已在乳汁检测中得到应用。此外,还有荧光电子细胞计数法。
2.2.2 乳汁体细胞间接计数法
CMT(加州乳房炎测试法),在CMT试液的作用下,乳汁细胞中的脂类物质发生乳化,乳汁细胞被破坏,释放出的DNA发生沉淀或凝块,根据其量的多少来间接判定乳中细胞数的多少而达到诊断的目的方法。中国农业大学以普通洗衣粉为主要成分配制的乳房炎简易诊断液,更方便于在牛场推广使用。另外,东北农学院潘军等利用十二烷基磺酸钠加以指示剂制成改进CMT试液。这种方法使凝聚反应易于判定,同时可检出酸度高的乳汁来。欧阳五庆等(1995)在现有各种诊断方法的比较试验的基础上,采取各种不同新合成的国产表面活性剂组成多种配方进行筛选,选定了SMT-Ⅰ,SMT-Ⅱ,SMT-Ⅲ3种隐性乳房炎诊断液。试验结果表明,SMT系列诊断液反应敏感,尤其是SMT-Ⅰ试液,只需5 s即可显示结果。其他间接检验,有 2%苛性钠凝乳法和过氧化氢酶法。过氧化氢酶法就是通过检测乳中白细胞的过氧化氢酶,来推断白细胞的含量。
2.3 乳汁pH检验法
泌乳奶牛乳汁的正常pH在6.2~6.6之间,牛奶pH值的变化与体细胞和炎性细胞的含量呈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检测乳汁pH值的方法来检测乳房炎。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溴麝香草酚蓝(BTB)法和乳房炎试纸法。
2.3.1 磨香草酚兰检验法(BTB法)
乳房炎发生时,乳汁中的pH值上升,通过测定乳汁pH值便可以达到判定目的。在检验pH值的方法中,操作比较简单而且常用的是BTB法。BTB法有2种操作方法即试管法和玻片法。
2.3.2 试纸法
Joshis V等报道了用奶牛乳房炎试纸进行隐性乳房炎现场诊断。现在这一方法已在美、德、法等多个国家作为检测和控制隐性乳房炎的主要措施,受到牛场主的很大重视。在国内,王林安等在1985年研制出奶牛乳房炎试纸并在我国养牛业中应用。日本早已研制出BPB滤纸片诊断乳房炎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把乳汁中的乳清分离出来作为检查病样。张蔓茹等对BPB法进行改进,探讨了全乳加醋酸和全乳不加醋酸处理的BPB滤纸片快速诊断法。结果表明,全乳BPB诊断法的准确性可靠而且灵敏性较高。
2.4 乳汁导电性检查法
乳腺感染后,血-乳屏障的渗透性改变,Na+、Cl-进入乳汁,使乳汁电导率值升高。乳汁电导率法由于乳房炎乳汁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可以通过检测乳汁的电导率来监测隐性乳房炎。祁克宗等(1996)研究表明,隐性乳房炎乳汁的电导率均高于正常值,但在不同的个体及不同的饲养管理状况下,乳汁的电导率变化较大,因此,判断隐性乳房炎的关键是确定不同牛群正常乳汁电导率的阈值。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研究利用隐性乳房炎乳汁的导电性增强的原理来检测隐性乳房炎,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走向实用化。日本首先生产出便携式的袖珍电子诊断仪。1983年,山西农业大学郝庆铭教授推出同类产品SX-IE型乳牛乳房炎诊断仪。这种仪器不但能区分健康乳、可疑乳、隐性乳房炎轻度感染乳、中度乳、重度乳等五类乳汁,还可初步测定出乳汁的营养成分。随之,他又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ZRD(以前称CN)型乳牛乳腺炎电子检测仪。这种仪器除了能区分上述五类乳外,对健康乳还能区分为最佳健康乳、一般健康乳和次健康乳,它体积小,重量轻,可在牛棚旁进行测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出的XND-A型奶检仪,是以导电极为传感器的便携式奶检仪,它体积小,能快速、综合的检出掺假奶、酸败乳和乳房炎乳。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畜牧科研人员一定能研究出诊断更为准确,便于操作和掌握的新方法,为奶牛养殖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