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2012-01-25马作峰姜瑞雪张六通
马作峰,姜瑞雪,王 平,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内经》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马作峰,姜瑞雪,王 平△,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内经》;饮食养生;基本原则
△通讯作者:王 平,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医学博士,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5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央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可以损伤脏腑功能。过食酸味,肝气太过,克伐脾土,可见肌肉皱厚,口唇缩揭。过食咸味,肾气乘心,心气抑郁不舒,血脉瘀滞,可见胸闷气短,面色无华;或伤肾,致使骨受损伤;或水侮土,使脾虚肌肉萎缩。过食甘味,土气太旺,土乘水,伤及于肾,可见面色黧黑,胸闷气喘,腰膝酸痛,脱发。过食辛味,金旺乘木,肝血受伤,筋失其养,可见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过食苦味,火气太过,火旺刑金,伤及皮毛,可见皮肤干燥,毫毛脱落;或母病及子,影响脾胃,致使脾气不运,胃部胀满。
晋·葛洪在《抱朴子》中对《内经》五味损伤学说,运用五行学说进行了解释:“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因此,调节五味的平衡对于维持脏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五味的偏嗜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首要原则。
2 饥饱,避免饥饱失宜
饮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都强调了饮食水谷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饮食要发挥其营养作用,一定要“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即饥饱要适宜。
如果长期饮食过饱,则会引起肠胃受伤等病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反之,如果长期饮食过饥,又会造成气血津液的化生不足。《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说明如果长期饮食摄入不足,会形成脑髓不足,骨失所养等病变,因此,避免饮食的饥饱失宜对于饮食养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3 节寒热,防止过寒过热
《内经》对饮食物的要求是“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灵枢·师传》),否则,“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灵枢·小针解》)。关于饮食过寒过热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内经》还进行了举例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指出饮食寒热主要伤人六腑。《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则强调饮食对于五脏的损害尤以过寒为主,说:“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素问·咳论》说:“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4 结合体质,辨证选食
《内经》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从生理病理等多个角度对因人选食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描述。《素问·藏气法时论》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论述了五味对五脏产生的不同影响:“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基于上述理论,《灵枢·五味》又从病理的角度,对五脏病证适宜的食物种类做了规定:“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该篇还按照五行学说解释了选择上述食物的依据:“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即肝属木,肝病者应选择甘味食物,甘属土,取土能生木之意;其他心病食酸、肾病食辛与此相同。
《内经》还对五脏、气血、筋骨等疾病的饮食禁忌做了说明。如《灵枢·九针论》说:“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灵枢·五味》说:“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些饮食禁忌的理论依据仍然是五行学说。
5 顺应四时,灵活选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指出用寒凉药物应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药物应远离温热的季节,选择食物和选择药物的方法相同。这里的寒热既指食物的温度,又指食物的寒热药性。即秋冬季要少食冷食和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食物;春夏季要少食热食和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强调要顺四时以调饮食。
后世医家根据《内经》理论,还对四季饮食的五味做了要求,如唐·孙思邈的《卫生歌》就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的论述,认为春天肝木旺,多食酸味,可使肝木之气偏亢而伐脾,因此春天饮食要多吃甜食养脾抑木。冬季不能多吃咸味,以防水克火,要多吃苦味以养心气。夏季多食苦味可使心气偏亢,易致火克金伤肺,要多吃辛味以抗心的克伐。秋季肺金当令,辛多则金旺乘木,故宜食入肝之酸以御之。清·尤乘的《寿世青编》也有类似描述:“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便加酸,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与孙思邈的思想完全一致。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金匮要略》还提出了四季食物种类的禁忌,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等,这里既有以脏补脏的寓意,即食肝则补肝、食心则补心;又蕴含五行相克之理,春季肝气本就偏旺,食肝则易致肝旺乘脾而致病,余脏类推。
6 饮食多元,合理调配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提出饮食结构要多元,谷肉果蔬要合理搭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补精益气”。如果饮食结构单一,偏嗜肥甘厚味,则易于化热生火,出现痈疽疮毒等疾病,即“膏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除了食物种类要搭配合理以外,《灵枢·五味论》还对五味调配的问题做了论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从五味所病的病理表现,阐述了五味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饮食养生作为《内经》养生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有大量深刻精辟的养生学原理,深入研究其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R212
A
1006-3250(2012)02-0225-02
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08A037)
马作峰(1967-),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藏象学说及其应用研究和《黄帝内经》文献与教学研究。
201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