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心”的概念剖析*
2012-01-25杨秋莉张伯华孔军辉王克勤
杨秋莉,张伯华,孔军辉,王克勤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济南 250355;3.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4.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 150036)
中医心理学是以“心主神明”的身心一元论为其指导思想,因此“心”是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心主神明”中“心”的概念,具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学所说的心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对“心”的范畴有着独特的认识,徐仪明在其所著《易学心理学》中认为[1],从文字的起源来考察,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以指人的内心思维活动、精神意识以及道德观念等多种涵义的“心”字;从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之学《易经》的卦爻辞中来看,“心”字的运用共8处,分别见于“坎”、“明益”、“井”、“艮”、“旅”六卦之中,也皆是表达情感(“为我心恻”、“其心不快”、“我心不快”)、道德(“有孚维心”、“有孚惠心”)及差异心理(“获明夷之心”)与社会心理(“厉熏心”、“立心勿恒,凶”)等方面的涵义。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在汉语中大凡与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有关的字词,都会有“心”(或“忄”)的偏旁部首。如思想、爱(愛)恶、忧愁、愤怒、惊恐、惧怕、悔恨、想念、意志、性情、忿恨、惆怅、惋惜、恩怨、感情、慈悲、忠恕等,其中有表达情感的,有表达心意的,也有表达其他心理活动的。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有“心”才有“情”,有“心”才有“意”,有“心”才有“思想”和各种精神活动。汪凤炎从字形、字音、字义考查了“心”的含义[2]。“心”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字形大致相同,中形像心脏,外形像包络,故《说文解字》释之曰:“心,人心……在身之中,象形。”因此认为造字之时,先哲主要还是从古代粗糙的解剖学来认识“心”的。但后来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的思想影响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基本放弃了对人体解剖的研究,对“心”的概念更多地融进了哲学和心理学的内涵。因此汪凤炎认为,“心”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指心脏,这是“心”的本义;二是指精神,这是“心”的衍义。
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从“心”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来看,也有助于对“心”的概念的认识。关于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关系,《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有所不同,前者为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后者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言心为土者,乃因土主中央,万物皆以之为主,故心为五脏之主,此即荀子所说“心居中虚,以治五官”(《荀子·天论》);言心为火者,乃因火主明,就运用而言有光照之能,故“心之能也……如火光之照物”(《孟子字义疏证》),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含义。这一含义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不断得到发展。孟子的“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将“心”看作是主思虑的器官;《内经》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认为,“心”是感知外界事物的处所。儒家将“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道家认为“心本是道,道即是心”(《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佛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坛经·付嘱品》),可见儒释道三家皆将“心”纳入到精神的范畴。故陈致虚说:“三教之道,一者也,圣人无二心。佛则云:明心见性;儒则云:正心诚意;道则云:澄其心而神自清。语殊而心同,是三教之道,惟一心而已。”并强调“然所言心却非肉团之心也”(《上阳子金丹大要发真·三教一家》)。尤其是发展到宋明理学,二程(程颢、程颐)将最高的心理范畴定位于“心”,强调“理与心一”(《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形成了后世所称的“心性之学”;在程颢学术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陆王(陆九渊、王守仁)“心学”,更将“心”的概念在哲学和心理范畴发挥到极致。
“心”的概念引入《内经》,成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一,归纳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神明”和“主血脉”。《内经》中的“心”,根据《灵枢·经水》“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记载,为解剖可见的“心脏”,应该不容质疑,“主血脉”即是其功能的具体体现。但“主神明”却不能“死可解剖而视之”,因为“形神相即”而“形谢神灭”(《神灭论》),所以在先哲“主心说”的影响下,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将心视为五脏之主,将精神活动也归于“心”的范畴,从而心又成为“精神之所舍”(《灵枢·邪客》)而被赋予了心理层面的含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言之虽然分而为二,但前者为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体现;前者为形为体,后者为神为用,实际仍为“形神合一”的统一体,“舍利无刃,舍刃无利”(《神灭论》)。因此并不存在“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分别,可统而言之地称为“藏象之心”。中医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是属于“神”范畴的心理活动,因而强调“心主神明”之用,但也没有忽视“心主血脉”之体。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学)对“心”的认识远不止是血肉之心,更重要的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所以人们都将精神范畴的活动称为“心理活动”,而研究其规律的学科称为“心理学”(Psychology)。
[1]徐仪明.易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书店,2007.
[2]汪凤炎.中国心理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