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侗医药在社区医疗中的应用研究——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调查研究

2012-01-25杨燕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20期
关键词:黔东南侗族医药

杨燕玲

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1 民族医药是祖国的文化遗产

民族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类的健康保健,疾病治疗方法都离不开民族医药,黔东南地区是以苗、侗两大民族为主,苗侗医药,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在清朝以前苗族侗族人民主要是以本民族的医药进行自身保健和疾病治疗,而今在黔东南地区对疾病的防治中仍有较大的贡献。

2 深入调研,传承和开发民族医药

到乡村广泛地对祖传中医和祖传民医进行调研;对常见疾病的用药、治疗方法、特色疗法加以收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医理论和唯物观进行指导分析,将临床效果好的而副作用小的民族医药经验进行总结。到县级,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民间进行民族医药调查研究活动,对祖传民医进行了专访,参加民族药的采集,了解这些药物的民间用途和用法,并将这些药物的民族名称与中药名称进行对比;到野外认识和采集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了解这些药物的生长环境、生长地带、药物形态结构、入药部分、采收的时间,炮炙的方法,以利于民族医药的研究。民族医药在乡村的防病治病当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应继承和发扬。

3 黔东南地区医疗状况

黔东南地区人口分散,有地区级医院2所,市、县级医院32所,中心镇医院85所,社区医院1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所,村卫生室2395所,医务人员共计9612名。还是在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有85%以上是通过医学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本地区的医疗主力军和本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健康守护神。然这些医疗专业人员中,从事现代西医学临床工作者占绝大多数,而临床专业虽开设了《中医学概要》,但没有开设民族医药课程,没有学到适用的苗侗医药知识及技能。在参加了乡村医疗工作后,才感到缺乏民族医药方面的知识,难以满足乡村医疗的需要。据调查在乡村医疗工作中,有很多医师对民族医药全然不知,即使有个别医师从乡村学到一点苗侗医药知识,但也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苗侗医药有很多独到之处,如接骨、消痈疽,蛇伤待;懂得苗侗医药可增加了少数民族信任度。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临床医师要学习和研究民族医药,才有利于民族医药“宝库”的应用和开发。

4 黔东南地区民族医药状况调查

在长期的生活中,黔东南苗族侗族人民与疾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侗医最初对疾病有“身病”和“命病”的认识,疾病的命名采取以象喻,如“老鼠症”、 “野鸡症”、“米黄症”、“白口菌”等;苗医还把疾病进行了归类如:经类、症类、翻类、抽类、丹类、龟类等。据各民族的文字形成完整情况的不同而存在记载不完整的状况。

黔东南这个以苗族侗族人居住密集的地区。调研到临床医师懂得民族医药的更受当地民族的信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共同提高。如民族医药治蛇伤、骨折、痈、肿、疔、疮、风湿等都有独特的治法和较好的疗效。但苗族与侗族的治疗方法、用药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在社区医疗工作中,苗医常用嘎龚倒丢劳读 (八角枫)、豆角欧确(九节茶)、洒桑咯咯额牛(土牛膝)、磋尚 (大血藤)、加欧朗 (五匹风)治疗骨折、风湿疼痛,腰肌劳损、月经不调;潘豆乃(十大功劳)、窝灰秋(土大黄)泡洒治疗跌打损伤和肺痨、便秘,痄腮;窝阿笨 (土人参)治疗气虚多汗;蛙努歹(土茯苓)、家姜给(土荆芥)治泄泻、脚气;窝布坝那(小蓟)、斗野给(六月雪)治血尿,痢疾、急性黄胆性肝炎;米莽斗能(小金钱草)和窝比色溜 (马蹄菜)治湿热黄胆,排石;窝与那 (千里光)外用治湿疹、黄胆。窝米仰 (马齿苋)治湿热腹泻、痢疾;加格勒(天葵)、科抖欧 (天南星)治痈肿﹑蛇伤﹑中风;止血用窝鼾嘎玛、(风轮草)和加嘎吉给(仙鹤草);治胃痛用嘎欧低(紫苏)。

侗族治疗疾病常常选用的药物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用八各嫩(万寿竹)、把笨尚(徐长卿)、把茄居(曼陀罗);治疗黄疸选用达抗蛮(过路黄)、一漫花(半边连)、教糖(鸡屎藤);治疗跌打损伤用教给米(石松)、一拔盼(秋海棠)、教眉库(乌蔹没)、美庞(臭牡丹);治慢性支气管炎用教瑞林 (茜草)、靠麻辰 (石韦)、骂百菜悟项(岩白菜);治痢疾和肠炎用靠堆 (银粉背藏)、靠蹬雁(金鸣脚)、骂病马(马齿苋);治疗蛇伤用骂麻退 (紫花地丁)、一温花(半边莲)、骂审根(花斑叶兰)、顺层塔(蛇足石松);治疗中耳炎用格嫩 (大百合)、骂卡猛 (虎耳草);治疗烫伤用救成(蓖麻)、奴灰高意山(紫萼);治疗骨折用骂茶酿(腰叶蓼)、美球冷 (齿叶鞘栖木)、教应玛(菟丝子)等。

苗侗民族诊察疾病的方法与中医相类似,有看诊、划诊、号脉、摸诊、问诊、掌诊等。苗侗民族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表散法—开启毛孔发散出汗的作用;退热法—清利消退、达体内热毒、火毒消除;打赶法—打散淤血、驱赶于体内的隔食、淤血、风寒等。外用治法有外包、佩戴、药浴、滚蛋、爆灯火、放血、放蛊、拔罐、喷药等。还有不少的验方、秘方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苗侗医药的疗效优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然苗族和侗族的文字不全,对各时期医药学的记载很少,所以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整理、完善用于医学教学和临床,使民族医药得以传承和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完善和提高。

5 在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中应将民族医药列入教程

民族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特色,民族医药在民族地区的医药学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地区适用性。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先生提出“中医药是我国医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伟大文化精粹”。据民族地区乡村医务人员业务需求和民族人民的需要,必须建设民族医药特色的医疗及教育体系,保持和发扬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做好祖国医学文化传承和发展,提高乡村医师、对民族医药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能力。让民族医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在乡村民药药源广,经济适用。是回归自然,绿色健康的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减少化学成分对人体的损害,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所以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药要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以求不断发展,更完善,更自然,更环保,更健康,更适用;黔东南民族地区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民族医药的发展将给地区带来经济的发展。

6 民族医学有待整理和完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居住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以乡村为多,他们均用自己祖辈相传的医疗技术、药物与疾病作斗争,然而这些医疗技术不规范,药物名称不统一,更没有详细的记录,所以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完善,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黔东南侗族医药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传统医药类非遗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