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与护理体会
2012-01-25焦颖
焦 颖
(辽宁鞍山传染病医院三科,辽宁 鞍山 114001)
小儿静脉留置针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其优点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宜穿破血管等,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减轻了患儿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不满,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2]。我科为传染病综合科,每年冬、春季麻疹好发季节就会有患麻疹的病儿,2005年5月一个月就收治麻疹患者285例,其中6个月~5岁的小儿病例为198例,护士的工作量迅速增加,每个患儿都需要静脉输液和采集静脉血,因而为麻疹患儿应用静脉留置术的广泛推广,在临床使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为麻疹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护理方法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
1.1 选择好合适的静脉是穿刺成功的前提
常选用的静脉为较直的有3~4厘米段距的浅静脉:如果患儿为1岁以内的小儿并且为出疹初期,头部皮疹不是太多,这时进行穿刺可选用头部的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但是麻疹发病急,出疹快,出疹顺序是先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然后是躯干和四肢,最后达手掌及足底,2~5天就遍及全身。一般患儿出现前驱期的麻疹症状来就诊时,患儿头部已布满皮疹,因为皮疹的原因此时头部已很难适用静脉留置,穿刺不易成功,而此时患儿四肢的疹子相对量少,因此常常选用脚踝部的大隐静脉进行静脉留置,相对的大隐静脉较粗直、血量充盈,在此进行静脉留置成功率高,并且1岁以内小儿还不会行走,在此处留置保留时间长。2~5岁患儿可选用手背静脉、腕部上端的头静脉、肘部头部静脉或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1.2 穿刺手法是确保穿刺成功的关键
将输液瓶挂上,输液管排好气,取出留置针,将输液管上的头皮针直接刺人肝素帽,连接并固定好头皮针与肝素帽,排空留置针的空气,将输液调节器置于紧贴莫菲滴管下,消毒左手示指,拇指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持留置针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推进0.2厘米,以确保外套管进入静脉内,然后将穿刺针用右手大拇指、食指固定针芯保持不动,再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持套管外端“Y”处,轻轻将部分套管送入血管内,然后右手送套管左手退针芯,将针芯完全拔出的同时,也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
1.3 穿刺成功后如何固定是至关重要的
固定时既要位置准确、动作敏捷,又要达到稳妥、安全、方便的要求。固定位置一般以穿刺点为中心;为了观察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应将留置针尾部软管固定于透明贴周围的皮肤上,不宜直接固定在透明贴上,以免影响观察视野,而且我们常用的透明贴质地较薄,操作时拉扯易破裂;肝素帽接头处不要固定,以便于更换输液装置、封管、拔针等操作。
1.4 封管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患儿每次输完液用3mL生理盐水封管,每6~8小时一次。推注时动作要轻,用力均匀缓慢注入,以免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封管时边退针头边推注生理盐水,肝素帽内不留空隙,最后卡扣夹紧在靠近穿刺端的软管的根部,以防止回血赌塞管路。注意事项: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要注意在每次输液接管前必须认真检查,肝素帽有无松动和异常,若延长管内有回血,注意其颜色,如色鲜红并远端渐淡,可直接接输液管进行输液,若回血色暗,无稀释状,应慎重,且勿强行推注.
2 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应用中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在为麻疹患儿进行输注治疗药物的同时,还可以采用静脉留置针留取血标本,取完血后留置针继续可作输液用,一针两用,更减少反复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减少护士穿刺的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我科在麻疹传染病流行期间,有的患儿病情严重合并支气管肺炎或心肌炎时,需要应用抗生素和西地兰等药物,现抗生素使用规范,静脉给药次数增加,紧急抢救时能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应,为抢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提高抢救率,挽救患儿生命,静脉留置针受到家长的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减少了护患纠纷。因而通过为麻疹患儿采用静脉留置术进行采血、输注药物、紧急抢救中的运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
[1]吴光煜.传染病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
[2]张春舫,任景坤.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