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治疗
2012-01-25冯伯林王莉芳
冯伯林 王莉芳
(1 山东省临朐县朐山医院,山东 临朐 262600;2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山东 临朐 2626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过去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或非器质性消化不良(NOD),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胀、餐后早饱、食欲不振、嗳气、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或其他有关的胃肠道症状,症状可发生于空腹状态或餐后。FD是临床上的多发病与常见病,,欧美FD的发病率为20%~40%,男女大致相等。瑞典统计消化不良占胃肠门诊的30%,发病率目前在我国尚缺乏资料,一般估计FD占消化门诊量的50%左右。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诊断与治疗
1.1 诊断标准
有上腹痛,有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罗马Ⅲ标准规定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无腹部手术史。经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随访时间一年以上。
1.2 FD发病的可能原因
上胃肠动力障碍、胃酸分泌增多、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内脏神经感觉过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
1.3 目前治疗FD尚缺乏理想的手段,西医的治疗手段概括有:促动力(如西沙比利、吗丁啉)、抑酸(H2受体阻滞剂、PPI)、抗菌(主要指抗Hp)、抗抑郁(阿普唑伦、多虑平)与心理治疗等;吗丁啉为外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直接作用于胃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及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与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谷维素能调节间脑功能,并能激活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的丘脑下部和大脑边缘系统,对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有较好的作用,可以减少内分泌平衡紊乱,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FD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后,精神躯体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阿普唑伦是目前抗抑郁的首选药物,速效而无毒;阿莫西林系不受胃酸及食物影响的速效杀菌剂,对大多数革兰阳性与阴性致病菌均有强大的杀菌效能;由于胃黏膜每天都要受到食物的刺激与咽下细菌的侵入,胃黏膜常常因此而产生轻度的炎症与小的糜烂并不断自我修复,胃黏膜每天都处在这种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平衡之中,这种损伤对健康人基本不引起主观感觉,对FD患者则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主观感觉(如疼痛)。由于FD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仅为正常人的1/3。阿莫西林的杀菌效能可以对付咽下细菌的侵入,维生素E胶囊可以加强抗病力及受损组织的修复,此二药结合运用,可以较好地保护胃黏膜。
2 FD的中医认识与辨证治疗
2.1 病名
①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②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可命名为“胃脘痛”。③临床表现以嘈杂、烧心反酸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的“嘈杂”范畴,可命名为“嘈杂”。
2.2 中医病因及病机
一是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二是饮食伤胃、胃失通降。三是劳倦伤脾、脾失健运。四是情志伤肝、肝郁气滞。五是内伤外感、湿热中阻。六是水湿内停、痰浊滞胃。七是虚火内盛、胃阴不足。八是日久湿滞、寒热错杂。中医病机基本病机可归纳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脾胃损伤、纳运失常;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气血瘀阻、痰湿阻胃、损伤气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中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实邪为标。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贯穿本病的始终。
2.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第4版。①以胃脘痞满,满闷不舒为主症,按之柔软,望之无胀形,压之无明显疼痛。②起病缓慢,时作时止,时轻时重。③常以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为发病诱因。
2.4 FD中医病名与西医分型的关系
痞满病=FD功能运动障碍型;胃痛病=FD溃疡型;嘈杂病=反流型FD或非特异型。FD中医命名与FD西医临床分型相联系,有利于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结合,有利于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FD。
2.5 FD的中医辨证论治
2.5.1 脾虚肝郁证
主症:胃部痞满、腹胀便溏。次症:食欲不振、脘腹疼痛、两胁胀痛、烦躁不乐、嗳气打嗝、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脉象细弦。方药:健脾消痞汤,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5g,陈皮15g,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元胡10g,川楝6g。
2.5.2 脾虚湿热证
主症:胃部痞满、口苦口黏。次症:胃部灼痛、口渴不饮、嘈杂吞酸、嗳气纳差、大便不爽、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象弦滑。方药:清化消痞汤,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芩15g,黄连10g,六一散20g,大黄5g,茵陈10g,藿香15g,虎杖15g。
2.5.3 脾虚食积证
主症:胃脘痞满、饮食不节。次症:厌恶饮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吐、吐后症减、嗳腐酸臭、矢气臭秽、舌苔垢秽、脉象弦滑。方药:导滞消痞汤,枳实10g,白术15g,焦三仙45g,大黄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曲10g,莱菔子20g,鸡内金10g,厚朴10g。
2.5.4 寒热错杂证
主症:胃部痞满、嘈杂反酸。次症:胃中灼热、恶心呕吐、口苦心烦、腹满肠鸣、大便溏滞、怕冷喜热、舌苔白腻、脉沉细数。方药:和中消痞汤,清半夏10g,黄芩15g,干姜10g,黄连5g,吴茱萸3g,太子参10g,白术10g,乌贼骨15g,熟军3g, 陈皮10g。
2.5.5 随症加减
兼气虚,加黄芪、党参、甘草;兼血虚加当归、鸡血藤、大枣;兼阴虚加玉竹、麦冬、生地;兼阳虚加桂枝、炮附子、干姜;兼血瘀加丹参、三七、莪术;兼肝郁加柴胡、郁金、青皮;便秘加大黄、元明粉;烦急易怒加栀子、龙胆草;胃痛甚加元胡、九香虫;胃胀甚加枳实、厚朴;嗳气加旋复花、代赭石;呃逆加丁香、柿蒂;恶心加橘皮、姜夏;反酸加乌贼骨、瓦楞子;纳呆加炒三仙、鸡内金;胸膈满闷加复花、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