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唐容川对瘀血证的认识及其对治疗中风病的指导意义
2012-01-25钱荣江
钱荣江
(浙江省宁海县中医院,浙江 宁海 315600)
唐宗海,字容川(1846~1897年),四川彭县人。唐氏自幼思维敏捷,颖悟过人。唐氏根据《内经》理论及前贤的认识,发皇古义,参乎古今,撰成了《血证论》一书。笔者现就唐容川对瘀血证的认识以及其在中风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报告如下。
1 离经之血即为瘀血
何为瘀血,唐容川曰“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血证论·吐血》)。在《卷五·瘀血》中进一步阐述:“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唐氏提出了“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的重要病理机制。指出片面以血的颜色、是否结块作为瘀血的诊断依据不正确。临床上,虽是清血、鲜血,只要有瘀血的证候,同样应归为瘀血证,发展了历代医家对瘀血证的认识,对瘀血证的诊断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这与现代有关对瘀血的病理研究所论述是基本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 “瘀血证是以现代病理学所谓的身体局部病态的血液循环异常;血管变性及至渗出性病变;血栓形成出血等”。证明了唐容川所提出“离经之血”是瘀血证病理基础的正确性。
2 瘀血证的治疗方法
唐容川在《血证论》一书中,不仅对瘀血的病机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作了详细论述,而且阐述了瘀血证的治疗。
2.1 提出祛瘀为治血要法 唐容川曰“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生机……不可不急去之也。且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故以祛瘀为治血要法”(《血证论·吐血》)。唐氏强调祛瘀为治疗血证原则,并指出“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血证论·吐血》)。这一论点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抢救急症、危重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如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心源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哮喘病急性发作、中风病等等,均用活血祛瘀,配合清热、养阴、化痰定喘、益气等药物进行治疗,而达到抢救患者医治患者效果。
2.2 提出祛瘀生新的观点 唐容川曰“治失血者,不去瘀而求补血,何异治疮者不化腐而求生肌哉”(《血证论·男女异同论》),强调“非去瘀是一事,生新另是一事也。盖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血证论·男女异同论》);“去瘀为生新之法,生新为祛瘀之法”(《血证论·男女异同论》)。对出血性疾病,在祛瘀和止血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有部分观点认为出血性疾病断不能采用活血祛瘀药物,否则加重出血。唐氏阐明祛瘀生新的辨证关系及因果关系,说明“活血可以止血”的原理。当代应用活血祛瘀治疗出血性中风、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成功治疗和抢救了患者,佐证了祛瘀生新,活血止血的论点的正确性。
2.3 提出血证治疗4大法则 唐容川根据血证的变化特点,提出治疗血证 4 大方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凡遇突然出血,在治疗时,首先应当使用止血之法。否则,会导致血脱气耗,产生不良后果。血止之后,必然有离经之血未能排出体外,留于人体形成瘀血。瘀血停聚成为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或壅而发热,或变而成痨,或形成结瘕,或使气血阻滞不通而刺痛。还可影响新血正常运行。因此止血之后应当消瘀,故将消瘀作为血证治疗的第2法。待血止瘀消之后,为防止血液再次潮动,须选用方药使血液得以安宁,故将宁血法作为血证治疗的第3法。血证患者,出血之后,其血必虚,血虚则气无所依,亦可因之而亏。因此在血证后期,其血已止,亦未留瘀,惟留人体正气之虚衰,此时当用补血之法。
3 对中风病治疗指导意义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虽未对中风病作出专门的论述,但有关瘀血证的认识和治疗观点,对中风病的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风病为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因其病机复杂,证候变化多端,见仁见智,各有千秋。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本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虚血不升运,瘀血不能化行,痰浊壅塞滞留,直冲犯脑,造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医学纲目·风证辨异》云“中风皆因脉道不利,气血闭塞也”。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上大多存在高凝血症和高黏血症;瘀血造成的脑组织病理改变,极易形成缺血、缺氧的水肿带,时间较长则可造成继发性损害,也与中医的瘀血理论有相同之处。因此,活血祛瘀应该作为基本的治疗方法。活血祛瘀能祛瘀生新,促进瘀血的消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脑血管痉挛,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缺血性中风应用活血祛瘀法,已为大家所公认。对于出血性中风运用活血祛瘀法,部分医家持谨慎态度,担心会加重出血或再次出血。但是离经之血便是瘀血、死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所以应早用活血祛瘀法。临床医学也证明,活血祛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可促进血肿吸收和减轻由血肿释放的生物毒性物质(如凝血酶、胶原酶等)的损害。减轻血肿周围的炎症反应和脑水肿,缓解颅内压的增高,还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常用有水蛭、地龙、三七、丹参、川芎等,其中水蛭为破血逐瘀之要药,其味咸,入血分,《神农本草经》谓“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利水道”;《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但破瘀血,不伤新血”。故为治疗之首选。根据临床见症,加减用药。出现瘀热并见,应配以凉血之品,如黄芩、山栀子、生地黄、丹参、玄参等;出现脑水肿者,应配以活血利水之品,如泽兰、益母草等。中风病在急性期后主要表现为气血内虚、瘀血阻滞。同时中风之病又极易复中,此时可用宁血、补血之法,要根据不同病机特点,注意扶正,益气活血等法灵活应用。常用补益之药为黄芪、党参、北沙参等,尤其是黄芪,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保护大脑血流量,抗氧自由基,抗脑细胞缺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