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实质性肿块25例分析
2012-01-25黄燕芳
黄燕芳
(江苏省常熟市东张卫生院,江苏 常熟 21553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腹部实质性肿块患者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作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其中男性10岁,女性15例,年龄为41~83岁。肿块回声为低回声实性肿块及混合回声肿块,通过进一步检查、治疗后复查、手术后病理诊断等进行跟踪随访,确定期肿块性质及来源。
1.2 仪器
使用仪器为DC-6Expert,探头频率3.75~5MHz。
1.3 方法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根据要求做各脏器检查,在腹部按顺序进行纵、横扫查,并结合探头的上下、左右平移扫查,避开肠气及腹壁混响伪像、切片厚度伪像等干扰,随时调节远、近及总增益,探查最清晰图像。发现腹部肿块后观察其大小形态,边界是否光整,内部回声是否均匀,是实质性回声还是混合性或液性回声,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活动度等,后方回声是否衰减,检测其内及边缘有无彩色血流,特别是动脉血流。对发现的25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2 结 果
2.1 胃肠道肿瘤12例,41岁1例,58岁1例,其余10例均为70岁以上。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声像图表现:低回声实性,境界清,边缘较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央见有气体回声,大多呈假肾征样改变,后方回声不衰减或略衰减,CDFI其内彩色血流不明显。
2.2 转移性肿瘤3例,年龄69~75岁,有肿瘤病史,2例为卵巢肿瘤术后,1例为结肠肿瘤术后。声像图表现:低回声实性,1例内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境界欠清,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CDFI其内检出点条状彩色血流。
2.3 炎性肿块9例,年龄43~77岁。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声像图表现:6例为混合回声,低回声为主,低回声内见有不规则液性暗区,3例为低回声。境界尚清,边缘欠规则,后方回声衰减,CDFI其内彩色血流不明显。
2.4 肠结核1例,年龄65岁,男性。既往无结核病史。声像图表现:右下腹见有约80mm×60mm×39mm之低回声区,境界尚清,边缘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央见有气体强回声,后方回声不衰减,CDFI其内未见彩色血流。超声提示考虑肠道肿瘤,建议肠镜检查。肠镜病理及手术病理为结肠结核。
3 讨 论
本文发现的25例腹部肿块,超声表现有所不同,病史及症状体征有所不同。
胃肠道肿瘤声像图呈“假肾”征或“靶环”状回声。胃肠内气体(或多或少)与病变的胃肠壁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反射界面,因而在声像图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即肿瘤内部为含气体的强回声,周围是胃肠壁的低回声[1]。
肠结核的假肾形容易识别,与肠道恶性肿瘤的鉴别除临床症状不同外,注意肠壁增厚程度、范围局限或弥漫、肠腔强回声有无偏移[2]。本例肠结核超声表现不典型,本院肠结核病例较少,出现误诊。
炎性肿块境界尚清,边缘欠规则,内部大多有不规则液性暗区,CDFI无彩色血流。有腹痛病史,腹腹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转移性肿瘤境界欠清,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都衰减,CDFI见有彩色血流。有恶性肿瘤病史及其他转移症状。
4 结 论
本文中12例为胃肠道肿瘤,大多有胃肠道不适症状,年龄偏大,早期就医率低,发现时肿块都较大。3例为转移性肿瘤,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其他脏器检出肿瘤。9例炎性肿块,肿块都位于右下腹部,有腹部压痛,不同程度肌卫等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部分有体温增高。1例肠结核,同肠肿瘤超声表面基本相同。超声声像图对腹部肿块的诊断没有特异性,发现腹部肿块后要祥细循问病史,临床症状,腹部体征等,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表现,全面分析后作出超声诊断,尽可能准确地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1]滑炎卿,郑向鹏.胸部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进展滑炎卿[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1,10(4):301.
[2]孙芳琴. 肠结核穿孔误诊为子宫穿孔1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1995,2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