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验案举隅谈经络取穴规律

2012-01-25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病证灵枢经脉

王 莉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610016)

《灵枢·经脉第十》说:“经脉者,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之华佗:“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从古至今,无数验案证明,针灸疗效确切,适用范围广泛,目前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针灸治病[1]。但是其取穴方法甚多,现通过验案几则,试论述经络取穴规律,不当之处望同道指正。

1 首谈辨证

《内经》尚无“辨证”这一名词,但在其篇幅文字间早有关于八纲、脏腑、经络辨证的论述,后经各代医家不断完善发展,此三种辨证已经有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后仲景以《内经》八纲脏腑辨证为基石,根据外感病之病理特点及传变规律创“六经辨证”,叶天士、吴鞠通又根据外感温病之特点,创“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以上辨证方法各有其适应证,而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穴位又在经络上,同时经络与脏腑相络属,所以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在针刺中应用最多[2],而八纲又是二者的总纲,所以三者常结合应用。只有通过以上辨证方法,正确辨证后,方可言取穴。

2 脏腑病证取穴规律

腹痛一则:向某,女,18岁,学生,2009年7月14日晚就诊。主诉:腹痛1 h。病史:当日饮食不节,除正餐外,饮入大量零食、水果及冷饮。至晚间10时许,开始腹痛,脐周明显。检查:手按腹部,稍有压痛,腹软。右关脉稍大,切诊足阳明经穴,下巨虚处压痛明显。处方:下巨虚(泻法)。针刺后觉腹中肠鸣,腹痛随矢气、大便出而愈。

按:患者以腹痛、脐周明显为主证,与饮食不节关系密切,病痛首先辨明在脾胃大小肠间,为脏腑病变,后切诊足阳明胃经下巨虚处压痛明显,下巨虚大肠之下合穴,可知病在大肠,遂刺之而愈。

通过辨证,如病在脏腑该如何取穴?以上医案,应用了下合穴。通过临床验证及文献查找,知特定穴应用在脏腑病证最多。《难经》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就是探讨了分别在背俞(阳部)及募穴(阴部)治疗脏(阴病)腑(阳病)的方法。同时,《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六腑之有疾,皆取其原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合治内腑”,概括了脏腑病用原穴及合穴的方法。背俞穴、募穴、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之所,至于下合穴,是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本在下肢,胃、胆、膀胱三腑之气直接与下合穴相通,《针灸甲乙经》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3]。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在这些脏腑经气集中的穴位,施以针刺,其效显著,脏腑之气调达而疾病可愈。

3 经络病证取穴规律

3.1 辨别在经在络

股外侧皮神经炎一则:付某某,男,50岁,2009年8月初诊。主诉:左侧大腿外侧疼痛3月。病史: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大腿外侧疼痛,遇寒加重,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行针灸治疗,可缓解,不久复发。检查:患者左侧大腿外侧及同侧腘窝处青筋明显,按之有压痛。舌红,左关脉弦。处方:一诊在青筋明显处三棱针刺络放血拔罐。血出后,疼痛缓解明显。后给予艾灸患处。二次放血后,患者青筋明显变浅,疼痛已除。按照中病即止的原则,后给予局部艾灸治疗。三诊后,患者自诉病痛大减,未再复诊。

三叉神经痛一则:万某,男,78岁,2010年7月复诊。主诉:眼周电击样疼痛2天。病史:诉2009年春曾出现类似症状,当时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并给与局部疼痛处刺络放血治疗后症状消失。2天前再次发病,以目眶下疼痛为甚,并可窜至鼻唇沟及太阳穴处。要求再次行刺络放血治疗。查体:眼周、鼻唇沟有疼痛扳机点,但未见青筋,舌红苔黄厚腻,口苦,脉大。治疗上,给予局部眼周放血后,患者诉病情未有缓解,综合患者症状,考虑为阳明胃火上炎,导致经脉阻滞,《张氏医通》载:“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是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不通则痛”。故取四白、合谷、丰隆针刺泻法,厉兑刺血泻其足阳明之火,五诊而愈。

以上二则病案皆为痛证,然一则病在经、刺其穴,一则病在络、刺其血。如《灵枢·经脉第十》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其会皆见于外。故刺诸络脉者,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很多病证只寻经取穴治疗,其效不佳,殊不知,其邪在络,而辨别在经在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病变显现在皮肤表面而出现或青或赤的络脉。如《灵枢·血络论》中指出:“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泻之万全也。”其中盛坚横以赤的血脉,就是有瘀血征象的络脉,泻之则可。正如上所述的其会皆见于外,并刺络放血,疾随血出而瘥[4]。

3.2 辨为何经

络病则刺其邪而出其血,那如果是经病,如何分辨病证所属的具体经脉呢?

咽痛一则:李某某,女,26岁,2011年9月以咽痛2天为主诉就诊。病史:发病2天,不慎受寒,随即感微恶寒,无发热,头晕乏力,嗜睡,咽痛,偶咳嗽,口干,舌红,脉微细。自诉以往感冒皆是以头晕乏力嗜睡、咽痛、口干为主证,无发热。曾到门诊行少商、商阳刺络放血,并针刺合谷、列却等穴,其效不显。

按:《灵枢·经脉》云:“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嗜卧。”由此可知其证与肾所生病相合,又根据其脉微细、但欲寐之证可知为六经少阴病,不发热为阳虚感冒之特征,诊为阳虚感冒,其咽痛为肾虚,虚火上扰,因肾经入肺中,循喉咙,故虚火循经而致咽痛。针刺其太溪、照海益肾阴,又金生水,水可治火,故取列缺调肺金[5]。方药取附子10 g、细辛6 g,白术15 g,甘草10 g。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变方,去麻黄防过汗更损阳气,细辛解表,附子补火助阳,白术固护后天,甘草调和诸药。针药相合,3次即愈。

以上病案正是根据病证特点,寻其为肾经所主病候,对证选穴而愈。十二经脉病证各有所主。要辨别为何经病变,首先要了解各条经脉的循行部位。再通过四诊所采集的资料进行综合,从而判定疾病所属经脉。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素问·皮部论》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故可以通过望诊,知其皮部上的阳性反应点结合舌象、面色、针刺反应等了解疾病所属经络。《灵枢·经脉第十》归纳了各经所主证候,可作为问诊内容,同时可结合其他问诊内容,如疾病发生的部位(各经头痛部位有差异)、发作的规律、时间等进行判断。切诊的内容则包括诊脉和揣穴。揣穴可以辨别经病在何经络上,同时切按患处及相应穴位,可了解疾病的性质。如脾胃虚弱的患者其脾俞穴或足三里穴多按之凹陷。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就善用左手揣穴来治疗疾病。

3.3 经病选穴

每条经络上,穴位众多,通过四诊,判定为经脉所主的病候如何选穴治疗呢?常用方法有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笔者在此将近部取穴定义为在病变处或其附近取穴,远部取穴就是相对近部取穴而言,在离病变较远处取穴,可为本经,也可为他经。近部选穴常用的方法,其原理大多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或以痛(疾)为俞,如面瘫选用面部的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肩周炎选用疼痛周围和其痛点上的穴位。但对于远部取穴,第6版《针灸学》教材所提到其原理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归纳笔者并不苟同。照此原理,只要选择该经穴远部任何穴位都应该达到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效果。但临床上,在同一条经络上选穴,穴位不同疗效仍然是有差异的。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经穴各自不同的偏性造成。基于此点,就要将疾病性质与穴位性质相结合来选取对应的穴位。经病远部选穴,临床应用较多的还是五输穴。有将五输配以五行,然后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观点,在本经或他经进行子母补泻。也有根据五输穴各自特点来取穴的。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难经·六十八难》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这就是根据五输穴不同偏性治疗相应的病症。另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太素》注:“五藏六府荥输未至于内,故但疗外经之病”;《类经》注:“荥输气脉浮浅,故可治外经之病”。笔者结合《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入为何”,猜想井穴及经穴、合穴都是经气出入之处,而荥输为经气行于体表之时,与《太素》注解相合,故治外经病。除应用五输穴治疗外经病外,临床上还常用巨刺法。何为巨刺?《灵枢·官针》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人体一侧有病而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刺法。但要同缪刺相鉴别。《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本法与缪刺二者均于痛处对侧取穴,但巨刺刺经,缪刺刺络。高树中教授的“对应关节取穴法“类似临床的巨刺法。临床经验用穴,如腰痛穴、落枕穴、胆囊穴等不仅可以治疗外经病,亦可治疗脏腑病。近年来,随着生物全息理论的发展,针灸应用该理论治疗疾病的临床效果也较好。篇幅所限,不做赘述。

由上文可知,脏腑病多选背腧穴、募穴、原穴、下合穴,病证在络,可刺络放血,如为外经病症,则可近部取穴,至于远部取穴治法,有五输穴对症选穴、巨刺法、经验取穴、生物全息理论。然针灸理法广博,取穴之法更是,除了以上取穴方法,临床还常用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取穴方法,唯有察机辨证,灵活应用,本文试举出一二,道出笔者总结的取穴思路,篇幅及水平所限不能尽数,仅供同道参考指正。

[1]彭娌娌.中医针灸立竿见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0-18(6)

[2]高树中.一针疗法[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34

[3]陈时,付文涛.从《灵枢》看六腑病的取穴原则[J].按摩与导引,2008,24(10):40

[4]赵慧玲,张印生,关红雨,等.《内经》刺络泻血法探析[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1):3

[5]贺普仁.针灸治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260

猜你喜欢

病证灵枢经脉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