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烦躁状态”脉象辨析
2012-01-25滕晶
滕 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中医“烦躁状态”脉象辨析
滕 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解析烦躁状态的内涵,总结烦躁状态的心理特征脉象及不同病机状态下相应的脉与方,通过脉象特征对病案予以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脉象辨识与诊治心理状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脉象 烦躁状态
烦躁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影响机体的健康,甚者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精髓之一,在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患者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辨识作用。笔者不揣浅陋,对烦躁状态的脉象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应用脉象辨识与诊治心理状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1 “烦躁”释义
《增韵》曰“烦,闷也”,烦是指情绪的烦闷,为病者的一种自我感觉,不易被他人所察知;《国语·齐语》曰“躁,扰也”,躁是指肢体不安动,是一种他觉症状,表现于外,易为他人所感知。烦与躁出现虽有先后之别,但因二者常同时并见,因而并称。
2 中医“烦躁状态”的内涵
人的心理活动是随着环境、生活事件等因素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心理状态具有相对性,它表征着一定时期的心理活动的稳固性。中医所指的心理紊乱状态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保持着异于正常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信息内容。“烦躁状态”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紊乱,是指患者心境不良,自觉心中烦闷不舒、情绪不安,事事不如意,急躁易怒,甚至出现行为举止躁动不宁的一种证候。
3 “烦躁状态”脉象的辨识
3.1 切诊部位 烦躁状态脉象特征主要出现在左寸或和右尺部,呈局限性,若烦躁程度较重或时间较长,则以左寸或右尺为中心范围扩大,甚至延及寸关尺三部。左寸为心所主,《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志,主管人体的心理活动,为思维意识的中心。右尺为命门所主,为生命之根本,内藏相火,心与命门,同气相求,以火相通。心火偏盛也会引起命门火亢,命门火上炎可促使心火亢盛,扰及心神从而造成烦躁不宁。《素问·玄机原病式》载“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反复颠倒,懊憹烦心,不得眠也”。
3.2 心理特征 脉烦躁状态脉象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动”,与传统二十八脉中的动脉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动脉特征为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而烦躁状态 “动”脉为脉搏搏动的起始段和最高点出现抖动的“躁动”之象,是脉搏搏动的谐振波频率和幅度的增加,导致脉搏搏动动跃不稳所致。单纯的心烦脉主要表现为脉搏高峰局部的躁动;而烦躁的脉象特点是脉来搏动基点不稳定,谐振波躁疾紊乱,躁的谐波成分弥漫而广泛,类似许多钝针密密麻麻,交替击手。烦躁状态的特征“动脉”与传统的“动脉”相比,能更准确的反映人体心理状态的改变。
3.3 病-脉-方相应 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或情志等多种病因皆可导致烦躁的产生,烦躁状态不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亦有内伤外感的差别,因而在脉象上除主体脉象的“动”特征之外,可因病因病机的变化而伴随着不同的脉象和相应的证治方,古代文献中病-脉-方相应的论述包括以下几点。(1)外感烦躁:因外感风寒,内有邪热烦躁的大青龙汤证,表现为发热,身痛,发汗后症状减轻,其脉呈现浮紧之象。另外,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汗,汗下后烦躁者,其脉多呈虚象。(2)内伤烦躁:因阳明热盛烦躁的承气汤证,表现为不大便,绕脐痛,其脉呈现数实有力之象;阴中伏阳烦躁的破阴丹证,表现为头疼,身温,指末冷,胸满恶心,其脉呈现沉伏之象;因阳虚阴盛烦躁的干姜附子汤证,表现为昼烦躁,夜安静,四肢厥冷,其脉呈现沉微之象;阴盛格阳之不烦而躁的霹雳散或附子理中汤、附子四逆汤证,表现为欲卧泥水中,饮水不得入口者,四肢厥冷,其脉呈现沉细疾之象。心脾两虚烦躁的归脾汤证,表现为心悸,头晕,乏力,倦怠懒言,其脉呈现沉细之象;阴血亏虚,虚火扰神烦躁的酸枣仁汤证,表现为虚劳烦扰,气奔胸中,失眠,其脉呈现弦细之象。
3.4 病案举例 郝某,女性,42岁,干部,因烦躁9月余于2012年5月15日来诊。患者9月前因家庭琐事生气后出现烦躁,心中惴惴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不欲与人交流,时有自言自语,偶有表情淡漠,入睡困难,眠浅易醒,自服舒必利、阿普唑仑等药物,效不佳。现症见:烦躁,四肢困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腹背胀,呃逆,二便调,舌红,苔薄白,左手脉沉滞短,右手脉动弦滑。辨证:气滞痰阻,心神不安;治法: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处方:柴胡 12 g,白芍30 g,当归 15 g,枳壳12 g,白术 20 g,半夏 9 g,苏叶 15 g,厚朴 15 g,苍术 20 g,党参 15 g,防风 15 g,佩兰 15 g,前胡 15 g,枇杷叶 12 g。7剂煎服后,症状缓解。
按:患者左手脉沉滞短,为气机阻痹之象;右手脉滑乃痰浊内蕴之象,其脉弦为情志不舒,始终难以释怀,过度关注此事之象;脉“动”表征烦躁的心理状态;此患者因情志刺激而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日久犯脾,脾运失职,生痰扰心,故出现烦躁,不欲与人交流,心中惴惴不安等心理状态;痰湿困阻,故出现纳呆,四肢困倦。
由上可见,由于烦躁状态病机的复杂性,除“动”的心理特征脉象外,往往因病机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多因素复合脉象。临床中需在把握主要特征基础上,据病机详辨,总结规律,可为烦躁状态从脉辨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R277.7
A
1004-745X(2012)10-1578-02
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