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救援行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2-01-24韩炜陈维锋顾建华吴新燕

灾害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救援队建筑物灾害

韩炜,陈维锋,顾建华,吴新燕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2.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

0 引言

在实施地震救援行动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救援行动的进行。研究影响搜索与救援行动的因素,有利于减少灾情获取的盲目性,提高灾情获取的效率,还可以为现场救援指挥和部署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提高救援队整体的搜救效率和效果,并为今后救援队的行动决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最近十几年,我国在地震应急救援的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顾建华等对地震灾害现场的搜索策略和搜索方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搜索分队的部署等提出了建议[1];还讨论了建筑物倒塌救援的搜索方法和程序[2];彭晋川等探讨了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的分类、设计以及使用要求[3];邓砚等对影响地震应急行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类[4];并初步构建了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5];周阿颖等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定义了救灾效率[6];胡伟华等探讨了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的方法[7];陈虹等对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应急救援领域的标准及规范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8]。可以说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引发了相关行业对救援领域的强烈关注。越来越多的热点问题被聚焦,救援行动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探讨救援行动的概念和响应过程开始,分析了影响救援行动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地震救援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补充。

1 对救援行动的理解

当提到“救援”时,人们会马上联想到“国际SOS救援中心”、“火警119”、“地震灾害救援”、“战场救援”、“矿难救援”、“化学品事故救援”等等。这些救援的概念中,有的表示“紧急的或急需的帮助”,有的表示“搜索和营救”,还有的表示“救灾”,也有“紧急事故应急”的意思。

顾建华等[9]认为对“紧急救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紧急的或急需的帮助”,另一种是“搜索并救出”,其简称为“搜救”。无论对救援采用那种理解,都需要急救医疗的支援。

《英汉灾害管理相关基本术语集》一书中,给出了搜索及相关术语的基本解释[10]:

搜索与救援:搜索并救出幸存者,以及在需要时实行急救和基本医疗救助的过程。

救灾:灾害期间或灾后为满足维持生命需要和基本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救助和(或)干预。它可以是紧急救助或较长时间的救助。

应急:突发且通常不可预见的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以使有效的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

应急医疗:能够满足紧急和不可预见的医疗需要的专业化的机构系统与资源。

恢复:为了将受灾社区恢复到它先前的生活条件,而在灾后实施的行动与决策,同时还鼓励和帮助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灾害所导致的变化。

急救:在专业服务和医生到来之前,为遭遇事故或突发疾病的受害者提供及时的但临时性的现场救护,以避免并发症、减轻痛苦、维持生命。

只有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倒塌,有人员受困,才会有搜救行动的需求。本文所指的救援行动也就是搜索与救援行动,即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或灾害,造成建筑物倒塌,为了安全快速地进行搜索、定位和救出受困幸存者所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2 救援行动响应的基本过程

在分析影响救援行动因素前首先需要了解救援行动的过程。救援的装备、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和确定是由灾害类型和现场环境决定的。对救援行动来说,每一次救援行动中所使用的装备、技术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救援行动程序从总体上来说却大致相同。

国际搜寻和救援咨询小组将救援行动分5阶段进行[11]:估算事故区域;转移受伤灾民;进入倒塌废墟中搜索受困者;救出受困者和清理废墟。欧洲“国际紧急技术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Emergency Techniques,ICET)”提出了SAVER救援技术,全称为Systematic Approach to Victim Entrapment Rescue,其实质就是接近被困于有限空间的人并将其救援出来的系统方法[12]。该方法共由6个步骤7个环节组成:到达现场;风险评估;创造施救通道;安慰受害者;打通营救空间;固定转移受害者以及行动评价。国际搜寻和救援咨询小组的救援程序包括搜索和救援行动两个方面,而国际紧急技术中心的救援程序则侧重于一个具体的救援行动。

结合国际搜寻和救援咨询小组和国际紧急技术中心的救援程序的特点,并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勾勒出适合我国地震救援行动的响应过程(图1)。

图1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现场救援的工作流程

2.1 预备

地震局发布地震报告,相应的救援队做出派遣准备;决策机构收集灾害信息,包括地震发生地点、成灾规模等。

2.2 接受命令

决策机构发出派遣命令,救援队接到派遣命令后,做出派遣行动,同时与其它机构协调,确定到达受灾地的机动方式;受灾地接到命令后,成立灾害现场协调中心和接待中心,做好其它应急准备。

2.3 到达受灾地,领取任务区

救援队到达受灾地后,接待中心接待到达的救援队,救援队队长到协调中心领取任务区,并与当地相关机构联系,确定到达任务区的方式。

2.4 估算事故区域

救援队到达任务区后,一方面按照计划建立基地,一方面派出人员对任务区进行侦察,收集信息,对任务区做出快速评估(区域内倒塌建筑物的数量、类型、结构及建筑材料,危险源的数量及类型,交通状况,从幸存者那里获得的可能的受灾者信息)。

2.5 分析信息,部署救援力量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做出派遣策略;若救援队能够在最长响应时间内完成任务,则派遣搜救小组和救援小组进行行动;如果不能在最长响应时间内完成任务,除了派遣搜救小组和救援小组进行行动外,还需向协调中心请求支援。

2.6 开始搜索行动

搜索分队接到任务后,按照部署展开搜索工作,若发现幸存者,需要对幸存者进行定位,并且对幸存者压埋地点尽心标记,同时需要将情况上报给现场指挥中心,完成上述任务后,继续进行搜索任务,直到完成所有的部署任务。

2.7 执行救援任务

现场指挥中心接收到搜索分队的信息后,做出救援力量的部署,救援分队若能完成任务,则按照行动程序救出受灾者,救援行动结束后,若有新的救援任务,则进行转场行动,若没有,则进行休息;若因人员、装备或者其它因素不能完成救援任务的,则请求支援。救援任务可细分为7个环节:

2.7.1 到达现场;

2.7.2 风险评估;

2.7.3 创造施救通道;

2.7.4 安慰受害者;

2.7.5 创造空间;

2.7.6 固定转移受害者;

2.7.7 行动评价。

2.8 搜索和救援行动结束,撤离任务区

若接受到新救援任务,则前往新的任务区;若无新任务,则收队,撤离灾区。

3 救援行动的影响要素

影响救援行动的要素很多,包括建筑物属性、交通、当地支持、有害物质及易燃易爆物品、自然环境以及救援队能力等。

3.1 建筑物

地震灾后的救援行动主要是对受困于倒塌建筑物内的受灾者进行救援。建筑物倒塌,里面有受灾者,这样才有救援的需求。在救援行动过程中,建筑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建筑物的属性信息包括用途、结构、层数、建筑材料。建筑物发生倒塌后的属性信息包括建筑物所形成的空间类型和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

3.1.1 用途

建筑物用途指的是建筑物的使用目的,具体分为住宅、公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生命线工程建筑等。

3.1.2 结构

建筑物的结构按构造方式主要分为两类:无框架型和有框架型。无框架型的建筑、地板及房顶全靠侧墙来支撑,如砖砌式或木质建筑。规定这种建筑物不超过7层。有框架型建筑是由一些用钢筋或强化混凝土制成横梁、直柱组成的骨架支持屋顶和地板,而不是依赖侧墙的支撑。许多建筑既有无框架单元又有框架单元。一般普通的建筑里,外面有支撑性墙,内部有框架系统。建筑物的结构影响着建筑物的倒塌方式。同时,进行救援行动时,可能会对倒塌的建筑物进行切割和加固,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自身结构,保证实施救援行动中倒塌建筑物是稳定的。

3.1.3 层数

不同高度和层数的建筑物,其固有频率不同。如果地震使建筑物发生共振,则建筑物发生倒塌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1.4 材料

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以及建筑物的高度,不仅和建筑物构造方式密切相关,而且和建筑物的材料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里,对各种不同建筑材料所建造的建筑物的层数和高度都做了明确的规定[13]。在进行救援行动时,救援队员为了救出受困者,可能需要对倒塌的建筑物进行支撑和加固,对无法移动的墙体或天花板进行切割,选择救援装备时就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类型。

3.1.5 空间类型

建筑物发生倒塌后,会形成一些空间,这些空间是人们在地震时能够得以生存的地方,称为幸存者受困空间。地震救援的目的就是要将可能受困于这些空间内的受灾者救出。因此,对建筑物倒塌空间类型进行分类,有助于明确需要掌握的救援方法和救援装备,从而明确救援队员所具有的能力。明确了这些信息,救援队员在日常训练时所需要的培训内容也就具有针对性,救援行动部署时,派遣救援队员也会有一个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倒塌类型分为斜靠式、V型、悬臂式、饼型、翻转等5类[14]。

3.1.6 结构稳定性

除考虑到倒塌建筑物所形成的空间类型外,还需要考虑倒塌建筑物的稳定性。倒塌建筑物的稳定性决定了建筑物是否会发生二次倒塌,影响着搜索和救援队员的安全。若建筑物非常不稳定,则需要支撑和加固,从而影响救援行动的持续时间。除了考虑倒塌建筑物的稳定性外,还需要考虑其相邻建筑物的稳定性。在建筑物密集的区域,一个倒塌建筑物的相邻建筑物同样影响着救援行动的安全。

在建筑物信息当中,可以结合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容量和发震时间来确定倒塌建筑物中的可能压埋人数。

3.2 交通

这里的交通包括受灾区周边的交通情况和灾区内的交通情况。任务区内交通的畅通,是执行救援任务的一个重要保障。

道路的通畅保证应急行动快速高效的进行。对于救援行动来说,交通承担着很多任务,包括灾区人员疏散、救援物资运入、救援人员进入等。进入灾区的交通顺畅程度影响着救援队的到达时间。

救援队到达灾区后,通常会分配到一个任务区来进行救援行动。因此,任务区内的交通状况会影响到搜索和救援行动问题。任务区内的行动部署,需要考虑大型救援设备的运输问题,人员疏散问题和救援队员机动问题。获得了灾区的路径信息后可以通过路径规划,帮助应急的车辆驾驶员、搜索队员以及救援队员在出行前或行进中规划行驶路线的过程,快速到达目的地。

3.3 地方支持

一次成功的救援行动离不开当地应急管理机构和幸存者的支持。

受灾地的应急管理机构是灾害现场的管理、协调机构。搜索和救援队长确定队伍的任何当地支持需求都可以传达给当地应急管理机构,包括燃料、压缩气、运输、重型设备和支持人员的需要。地方应急管理机构还可能提供信息支持,包括:当地民族语言帮助,地区的地图、现场信息,建筑平面图和公用设施的信息,建筑物用途,估计受难者的数量,当地的医疗政策和程序、评价和病人交付信息等等。当地的幸存者也可以向救援队提供受困者信息,能够节约不少的搜索时间,同时幸存者提供的建筑物信息可以降低救援行动的风险。

3.4 有害物质及次生灾害源

灾害现场的危险物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处置,将会产生更大的损失。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危险物的探测与处置必须在救援行动实施前进行,保证救援人员和幸存者不会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建筑物往往存有很多易燃易爆物品,例如煤气罐,学校实验室的各种化学药品,工业建筑物中的一些原料,都有可能发生泄漏、燃烧或爆炸,从而造成次生灾害。

《美国联邦反应计划》将有害物质的处理作为第十个支援职能来描述[15]。该职能中的“有害物质”指石油、《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及义务法案(CERCLA)》的危险物品[16]、CERCLA第101(33)节的污染物、特殊的化学物质、生物物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危险物质”的联邦反应根据《国家石油和危险物质污染意外事故计划(NCP)》[17]执行。这说明在救援行动中应当密切注意有害物质的影响。

3.5 自然环境

3.5.1 温度

温度是影响受灾者支撑时间的重要指标。当气温高于37℃时,因脱水死亡的概率就会直线上升;当温度低于0℃时,完全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在24 h内死亡。

温度还是携带救援装备的重要参数之一。受灾现场的温度决定了救援队员所配备装备的类型。

受灾现场的温度也是救援物资准备的重要参数之一。当受灾现场的温度适合某些传染性病毒的传播,则应准备相应的物资,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3.5.2 风力和降水

灾区的天气也是影响救援行动的一个因素。是否有风,风力大小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建筑物的稳定性。降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降水可能会降低幸存者的生存时间。

3.5.3 地理位置

受灾地所处海拔是影响救援队员行动能力的一个因素。我国西部的许多城市海拔都在几千米以上,如果救援队员不能适应高原的天气和气候,将大大降低救援行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山城,一部分建筑也是依山而建。这类建筑物倒塌后,附近的地形有时候可以使救援行动变得容易,有时候可能就会增加救援难度。因此,评估此类地形对救援行动的影响,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6 救援队能力

3.6.1 个人能力

灾区是一个被破坏的地区,食品及饮用水缺乏,因此需要保障人员的支持;救援队内的指挥、协调需要通信人员的支持;对幸存者压埋地点进行结构评估,需要结构专家的支持;遇到有害物质泄漏,需要有害物处置专家的支持……救援队进行搜救工作时,需要对受困者进行医疗急救,因此需要医疗人员的支持。在灾害救援中,救援队应具有搜索、救援、技术支持、保障、医疗等方面的职能。合理的人员结构、完善的岗位设置,将大大的提高救援行动效率和安全性。

个人是救援队的一员,救援队员的个人能力也是影响救援行动的因素。郝清源[18]从经验、体力、知识、技能、心理和训练六个方面来评价救援队员,这6个方面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救援队员的能力进行了评估,这种评价指标也具有一定的可测性,采用这6个指标还是比较合理的。救援队员的能力是这六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从而影响了救援行动的进行。

训练是增强救援队员体力、知识、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关于救援经验,具体来说就是救援队员是否处理过类似的场景。碰到突发事件的救援,如果救援队之前处理过类似的事件,显然能够对需要的器材、救援程序的要求比较明确,重视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若根据以往经验制定了同类型突发事件救援程序,救援行动就会更加容易。

救援队员所掌握的技术和方法是实施救援行动所需要的技能,包括装备的操作方法和救援行动程序的掌握。

3.6.2 装备能力

现代建筑材料多用钢筋混凝土以及钢作为建筑物材料,因此,现代意义的救援需要很多大型设备来进行救援,如起重机。不论救援队拥有多少装备,带到灾区现场的装备才是可以用来救援的。由于机动方式的原因,所携带装备的数量总是有限的。救援队需要清楚自己装备的有效使用时间和持续时间,为以后的装备请求提供依据。

3.6.3 综合能力

对救援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在划分灾区任务区时救援队的部署。把两个情况不同的任务区分给人数相同的两支救援队时,救援队的能力评价的信息会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参考。

4 影响救援行动要素整体分析

在上述这些要素中,有些能够直接作用到搜索和救援行动,有些是间接的影响到救援行动。本文以表格的形式给出这些要素对救援可能造成影响的详细分析(表1)。

表1 救援要素分析

5 结论和展望

本文探讨了影响地震搜索与救援行动的方面和要素,分析了它们对救援行动产生的可能影响以及涉及到的救援行动阶段。而量化这些影响却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救援队休息一定的时间后,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救援能量等等。但这又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为灾害救援做出支持,同样也能够作为灾前准备、防灾决策的重要依据。

[1]顾建华,陈维锋,郝清源.地震灾害现场救援搜索策略与搜索方法有关问题的讨论[J].国际地震动态,2003(6):6-12.

[2]顾建华,王云基,陈维锋.搜索理论与建筑物评估和标记问题的讨论[J].国际地震动态,2003(7):5-12.

[3]彭晋川,陈维锋,郭红梅.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识系统设计[J].灾害学,2010,25(1):18-22.

[4]邓砚,聂高众,苏桂武.地震应急的影响因素分析.[J]灾害学,2005,20(2):27-33.

[5]邓砚,聂高众,苏桂武.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灾害学,2010,25(3):125-129.

[6]周阿颖,张朝,史培军,等.影响地震救灾效率的因素分析——以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为例[J].灾害学,2011,26(4):134-138.

[7]胡伟华,宋立军,苗崇刚,等.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序排序方法研究——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J].灾害学,2010,25(2):30-35.

[8]陈虹,李蕊,宋富喜,等.国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综述[J].灾害学,2011,26(3):133-138.

[9]顾建华.邹其嘉,卢寿德.紧急救援有关问题的探讨与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3(3):17-23.

[10]黎益仕,顾建华,邹立晔,等.英汉灾害管理相关基本术语集[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11]黄建发,陆鸣,陈虹,等.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和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12]中国国际救援队指挥代表团.中国国际救援队指挥员赴欧洲培训[J].国际地震动态,2003(3):24-27.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4]NFPA 1670-2004.Standard on operations and training for technical search and rescue incidents[Z].2004.

[15]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美国联邦反应计划[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

[16]U.S.Department of Energy.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and liability Act[R].42 U.S.C.9601.1997.

[17]U.S.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National oil and hazardous substances pollution contingency plan[R].40 CFR Part 300.1994.

[18]郝清源.城市搜索与救援队能力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猜你喜欢

救援队建筑物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现代中小河流常用有坝壅水建筑物型式探讨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火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