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继承的重要性
2012-01-24付永霞
付永霞
(平谷区中医院药剂科,北京 101200)
1 炮制对药物生熟异用的影响[1]
1.1 四气
甘草,生者性凉,炙者性温;地黄,生者性微寒,熟者性温;玄参蒸过“差减寒性”‘干姜性热,姜炭则性温。一般药物经过炮炒煨炙煮等法炮制,则可减缓其寒凉之性,亦可用寒凉或温热性药物性的辅料炮制,以缓其温热或寒凉之性。
1.2 五味
干姜生品味辛,能温中散寒;姜炭则味苦涩,能温经止血。地榆蒲黄炒炭后增其涩味,因而固涩止血之效大增。
1.3 归经
中药归经理论引入炮制,则形成了“引药归经”理论。如莲子,“用清心,蒸用补脾”, 不加药物性辅料,只是水火共制即可, 改变其归经。
1.4 升降浮沉
莱菔子生用能升,宣吐风痰;熟用能降,下气定喘,可见生熟之品升降之性不同。
1.5 补泻
补与泻,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言,中药有补泻之异。“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2]。一般生品祛邪,制熟则能补虚。如甘草,“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能温补上焦下焦中焦之元气。”白芍“伐肝生用,补肝炒用”,地黄生用清热凉血,酒蒸熟地,“借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衰者须用之”。
2 炮制辅料对药性的影响
炮制所加的辅料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来选用的[3],使之改变药性,改变作用趋向,消除毒副作用以适应临床辨证施治的需要。
2.1 盐水制
中医认为“盐是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盐其性味咸寒,具有涌吐清火,解毒入肾,骨,有软坚定痛的功能,药物炮制后借助其功对炮制的药物发挥起协同作用。如盐制黄柏,取其沉降达下焦,增强入肾力量,发挥清虚热,泄肾火之功,同时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
2.2 姜制
姜发散,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能,药物姜制在于增强化痰止呕抑制苦寒之性,减小毒性。如姜制半夏更能增强止呕祛痰作用。姜竹茹减轻苦寒之性,免伤脾胃。
2.3 酒制
酒制升提,性味辛温,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如大黄,黄连,黄芩均为苦寒药,具有清热作用,但酒制后寒性降低,作用趋向改变,如大黄下行改为上行清头目,黄连黄芩能升提清上焦之热,同时有解毒矫味的作用,如酒制蟾酥。活血通脉作用,如酒川芎。
2.4 蜜制
蜜润燥益气,其性味甘温,具有清热润肠,润肺解毒之功能。蜜制能使挥发油含量降低。如麻黄含挥发油及麻黄碱等,生麻黄发汗力强,蜜制麻黄减缓发汗作用,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如蜜制马兜铃,似乎是增强润肺为主,但实质是以解毒纠偏为先。前人云:“兜铃生用太过,伤及脾胃,令人作呕。”现在很多杂志报道生用有中毒发生,炙后既解毒又润肺,一举两得。
2.5 醋制
醋入肝,性味苦酸温,有散瘀止痛作用。如醋制柴胡有解毒退热,疏肝解郁之功,柴胡生用解毒退热,升散作用强,醋制炒后,挥发油挥发,缓和升散作用,增强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功能。
3 炮制火候对药性的影响
所谓火候,不光是炮制温度的高低,时间长短,而是泛指炮制程度[4]。掌握好炮制火候是保证炮制品质量的关键。炮制后质地的改变,可使其成分易于吸收,提高疗效[4]。
3.1 加热
如以制川乌为例,制川乌煮到内无白心麻舌感已轻微,不能煮到内无白心,无麻舌感,稍有麻舌感,证明生物碱尚存,不麻舌证明生物碱已无,如全部消除了有毒成分等于弃去了有效成分。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在加热条件下转变为毒性较小的异士的宁及其氮氧化合物等,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5]。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等,其所含有效物质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影响疗效,以生用为宜。
3.2 炒黄
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气味为度。如蛤粉炒阿胶的火候应为文火加热,温度在120~130℃,时间在10~12min左右,其炮制品才达到珠园大,断面呈蜂窝状,香酥,内无糖心的传统规格。炒黄多用文火,温度在140~150℃,时间在15~20min。
3.3 炒焦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味的炮制方法[4]。炒焦一般使用中火。炒焦的目的主要是缓和药性、或增强药物作用。如焦山楂,炒焦后能增强消食化积的药性。如焦白术,白术生用取其健脾而不燥,炒用则燥湿力量增加,炒焦则用在脾湿有寒。
3.4 炒炭
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炒炭能改变药物的固有性能,如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6],能走能守,而炮姜炭温中散寒,温中止血,守而不走;如地榆炒炭后止血作用比生品强。
4 结 论
中药炮制是中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下来的宝贵制药经验。2006年5月20日,中药炮制技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孝涛和中国中药协会的金世元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提高中药疗效,保证用药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炮制学理论。中药炮制的核心是药效物质理化性质的改变,随着中药炮制原理的不断阐明,中药传统炮制理论的现代化科学化亦必然实现,那将使中药科学的面貌改观,从而将改变整个药学的面貌。
[1]徐翠华.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07,11(23):2108-2109.
[2]李伟,樊小燕.黄帝内经一本通[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55.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郭玉华.中药炮制原理浅识[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331-332.
[5]张朔生.中药炮制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金世元.中药炮制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