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49例
2012-01-24罗国新郭建立
罗国新 郭建立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受损害的一种后期结果,以视功能的损害为主要特征;一般治疗对挽救视力不明显,而使得该病成为眼科疑难病之一。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10年11月我院确诊的视神经萎缩49例(61眼)男性30例(38眼)女性19例(23眼)。年龄14~83岁,平均46.2岁,病史最长9年,最短28d。其中外伤性8例11眼,青光眼9例13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7例7眼,脑瘤及脑膜瘤术后8例13眼,视网膜静脉阻塞5例5眼,缺血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3例3眼,糖尿病3例4眼,原因不明6例6眼。最佳视力:光感~0.01的7眼、0.02~0.1的13眼、0.12~0.3的18眼、0.3~0.4的15眼、>0.4的8眼。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单眼或双眼视力渐降且不能矫正,伴有色觉障碍,眼外观正常。瞳孔对光反应减弱或有相对性传入瞳孔阻滞。眼底检查见视盘色苍白或蜡黄,视野见中心暗点或其他特征性视野缺损。视觉诱发电位检查:p波峰时延长或振幅严重下降。全身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视神经管断裂。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分为4个证型:肝气郁结证:视物昏朦、视盘色淡白或苍白、或视盘生理凹陷扩大加深、情志抑郁、胸肋胀痛、口干口苦、舌红、苔薄白、脉弱或细弦。气血瘀滞证:多因头眼外伤或颅脑术后视力渐丧、视盘色苍白、边界清、血管变细、头疼健忘,失眠多梦;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肝肾不足证:视力渐降 视物昏朦、甚至失明、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气血不足证:视力渐降、头晕心悸、失眠健忘、面色稍华、神疲肢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多见于久病过劳或失血过多。
1.3 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患侧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维生素B1针0.1,维生素B12针0.5mg肌内注射1次/日,鼠神经生长因子针20μg 1次/日 肌内注射,14日1个疗程。眼压高者加降眼压药物,血糖高者加降糖类药物。
中药治疗:肝气郁结证:治以疏肝解郁、明目开窍。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薄荷、菊花、郁金、陈皮、丹参、川芎、枸杞子、远志、石菖浦、郁热不重者去丹皮、栀子。气血瘀滞证: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甘草、石菖浦、地龙。气血不足证:治以益气养血。方以八珍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石菖浦。肝肾不足:治以补益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熟地、菊花、怀山药、丹皮、茯苓、吕浦、桑葚、柴胡、白芍、尿频加菟丝子、肉苁蓉、精血不足加胎盘粉。
针灸治疗:以局部穴为主,配合躯干肢体穴;根据辨证需实施以补泻手法,主穴选攒竹、晴明、丝竹空、太阳、四白、球后承注。配穴选风池,完骨,天柱,百合,合谷,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光明等、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3~5个,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属虚证者可在肢体躯干实施灸法。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含4行)或视野中心暗点缩小,视野扩大10°以上,视觉电生理P100潜伏时及振幅改善。有效:视力提高1~3行或视野绝对暗点变为相对暗点,视野扩大5°以上,视觉电生理P100潜伏时及振幅无改善。无效:视力、视野无改善或缩小,视觉电生理P100潜伏时及振幅无改善或下降。视力低于0.1者,以每增加0.02为1行计标。
2 结 果
49例61只眼治疗时间最短30d,最长180d,显效29眼,有效24眼,无效8眼,总有效率86.89%。
3 讨 论
视神经萎缩在中医上归属于“青盲”,该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目病诸侯》对其病症有所记载。书中曰:“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其形成多与肝肾受损,精血不足,脾肾阴虚精微不化,久病心营亏损;热病后期,阴精耗伤;七情郁结,肝失条达密切相关。此外,头部外伤,肿瘤压迫,颅内手术等使目受损,脉络淤滞,玄府闭阻也可形成本病。也可由青风内障、高风内障、暴盲等病失治或演变而成。临床据此施治给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之法,佐以通窍明目之品。既往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可有效改善循环,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增加局部血流量,降低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渗透物、机化物等病理产物的吸收和病变组织的修复,保护和恢复受损之视神经[2]。孙河等[3]认为针刺作用机理是对纹状旁区有即时影响,增强视觉中枢生物电活动,经过长期治疗,每次针刺作用的远期迭加而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促进视神经再修复,起到增加视力,提高视功能的作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的药理作用[4]是通过注射部位自主神经末梢调整自主神经系统,调整皮层和眼血管运动功能,缓解血管痉挛,增加眼血流量,改善视的血液供应,调节代谢,从而促进已部分萎缩的视神经,提高视功能。鼠神经生长因子动物实验有减轻动物胫神经的髓鞘肿胀发生率和降低变性胫神经纤维数量等作用,提示本品有促进损伤神经恢复作用。本病一般病程长,迁延缠绵,病机复杂,治疗棘手,加之久治不愈,患者易产生悲观,焦忧、郁闷情绪,应耐心开导,鼓励树立信心,坚持用药,调情志,慎起居、戒烟酒,做好劳动保护,医患配合,方能奏效。通过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视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黄桂芝,段俊国,邓亚平,等.活血化瘀法及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5,15(2):122-123.
[3]孙河,王影,白鹏.针刺对视神经萎缩病人视觉电生理即可效应[J].中国针灸,2003,23(12):738.
[4]宋琛.复方樟柳碱治疗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病变[J].实用眼科学杂志,1985,3(5):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