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急疹178例临床分析

2012-01-24邵双

中外医疗 2012年2期
关键词:出疹丘疹人民卫生出版社

邵双

(辽宁省庄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辽宁庄河 116400)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热性出疹性疾病,但出疹前往往难以做出诊断。为更好地认识该病,特将近年来收治的178例幼儿急疹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78例均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诊治患儿。

1.2 诊断依据

(1)婴幼儿时期;(2)发热1~5d,体温多达39℃或更高;(3)热退后出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可持续3~4d[1]。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

178例患儿中男91例,女87例。发病年龄2个月~2岁,平均11.5个月。

2.2 临床表现

17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热退后出疹,其中159例为首次发热,其中体温≤38.0℃ 13例、 38.1~39.0℃ 94例、39.1~40.0℃ 63例、40.1℃以上8例。出疹时间距发热≤3d38例、4~5d140例,皮疹均为细小玫瑰色斑丘疹。其中伴耳后或枕后淋巴结肿大117例,咽部红肿、充血89例,腹泻25例,咳嗽、流涕16例,另有37例患儿出疹前哭闹明显。

2.3 抗生素应用情况

178例患儿中有160例发热后、出疹前曾使用过抗生素,所用抗生素多数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采用静脉给药的81例,同时采用静脉和口服给药的33例,采用联合应用抗生素的35例,抗生素的应用率高达89.9%。只有18例未使用抗生素,采用药物降温,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及对症处理。

3 讨论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第六病,中医称奶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疾病,好发于冬春季,其病原体是人疱疹病毒6型[1]。特点是持续高热3~5d、热退疹出。本病多见于6~18个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春秋雨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2]。其诊断主要是依据临床特点:(1)发病年龄在2岁以内;(2)骤起高热,而其他临床症状较轻;(3)可伴有颈、枕、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4)周围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较高;(5)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玫瑰红色斑丘疹,周围绕以红晕。皮疹先发于躯干后向面部及四肢扩展,四肢末端及掌跖多无皮疹,黏膜无明显皮疹。(6)患儿在高热期间一般情况良好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全身症状轻微,呼吸道症状以咽炎多见,消化功能紊乱较常见,症状随体温下降而好转。有自限性,皮疹1~2d退,预后较好。得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再次发病。

幼儿急疹临床上虽然较常见,但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热退疹出表现,尤其是在基层医院,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依据,所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与其它感染性发热疾病相混淆而导致误诊和过度治疗。另外,幼儿急疹热程3~5d,相对较长,多为高热,且多数患儿为首次发热,使许多家长紧张及焦虑不安,迫切希望患儿药到病除,盲目地要求多用药、用好药。也是造成临床滥用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组资料中有89.9%的患儿发热后应用的抗生素。所以,早期诊断本病是防止滥用抗生素的关键,除了要求临床医师要熟练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外,还要掌握和发热有关的疾病的临床特点,另一方面,要普及人类疱疹病毒6型的病毒分离及相关抗体检测,为临床提供有力的早期诊断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信心,避免家属的压力干扰。

幼儿急疹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治疗原则以对症为主。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并适当应用退热剂,防止高热惊厥;补充水分,给予易消化食物;适当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发生惊厥时可给予镇静剂;腹泻时,可给予止泻及助消化药。对于单纯病毒感染者,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又因其病程有自限性,予以对症治疗即可自愈,不虚应用抗生素;继发细菌感染者,如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以及有并发症如中耳炎、淋巴结炎等,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

[1]胡亚美,江载芳.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8.

[2]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8.

猜你喜欢

出疹丘疹人民卫生出版社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观疹识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sh Fever with Anxiety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的诊治